標題: 拉攏盟友伙伴 爭搶實力地位 3月外交攻防戰 中美壁壘漸分明
新聞來源: (須有正確連結)
https://is.gd/IItUCF
https://i.imgur.com/2xQICJ8.jpg
3月18日,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左二)與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
毅(左一)率團,在美國阿拉斯加安克雷奇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右二)和白宮國家安全
顧問蘇利文(右一)帶領的團隊對話,開場白充滿火藥味。(法新社)
【明報專訊】
美國和中國在3月上演外交攻防戰,在18至19日阿拉斯加會談前後,雙方互相出招展示與
盟友或伙伴聯手的形象,藉此增強所謂「實力地位」,即在談判或戰略競爭中的自身優勢
。「實力地位」的論述出自美國總統拜登及其外交國安團隊的對華策略,重振同盟和伙伴
關係是重要一環,從歷來首次「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和歐盟接受美方協調同步制
裁中方可見,拜登政府在這方面確收成效。但中國同樣以連串外交動作展示跟俄羅斯和伊
朗等的密切關係,也有建立自身「實力地位」的意味,令類似冷戰般壁壘分明的陣營劃分
漸見輪廓。
明報記者 周宏量、鄭海龍
一、「實力地位」:拜登定調對華策略用詞
「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面前說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說話……因為中國人是不吃這
一套的。」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中美高層對話的這句話,在中國
大陸引起興奮反響,西方輿論則揣測這幕「戰狼外交」是否中方單純為了取悅國內受眾。
「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即拜登團隊定調對華交往方式的用詞「from the position of
strength」,意思為對陣時位處優勢。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和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去
年大選前後一再在訪問或演說採用這表述,拜登在2月初任內首篇重要外交演說,具體表
明將透過「在國內重建更好未來、跟盟友和伙伴合作、恢復在國際機構的角色以及重振信
譽和道德地位」,取得「實力地位」(對陣優勢)以跟中國競爭。
二、QUAD峰會響頭炮 美國務卿防長訪印太接力
拜登團隊月初首先出招,白宮3日發表《國家安全戰略臨時指引》,直指中國「唯一有潛
力結合經濟、外交、軍事和科技力量、從而對穩定和開放的國際體系帶來持續挑戰的競爭
者」。布林肯同日表明,美國跟中國的關係是「應競爭時競爭,可合作時合作,須對抗時
對抗」,關鍵是接觸北京前要先佔「實力地位」。
到月中,拜登再以QUAD峰會(12日)揭開印太外交攻勢序幕——其團隊相信,「實力地位
」一大來源是跟盟友和伙伴合作行動,故在印太戰略承襲特朗普時代重現的QUAD機制,更
主動提升至峰會級別。蘇利文會後聲言,經過峰會等連日工作,拜登政府得以佔據「實力
地位」來跟中方展開會談。隨後一周,布林肯和防長奧斯汀展開印太之旅,先後出訪日韓
舉行「2+2」會談。
華盛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庫珀(Zack Cooper)向本報形容,拜登在亞洲政
策經歷「非常強勢的一周」,QUAD峰會實屬關鍵——會上達成的疫苗合作倡議有助釐清
QUAD非純粹反華聯盟,同時展示QUAD有力為區內其他地方提供公共財,「這是關鍵信息」
。他補充指拜登政府跟其他盟友和伙伴的會談大致順暢,也是良好徵兆。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義桅向本報說:「(美方思路)就是搞民主同盟、高科
技同盟、在供應鏈去中國化或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哪怕面對中方反制,他們也要拉幫結派
去做」。但他質疑即使美國國內也認為中國市場很大,故這種做法「應不可持續」。
三、中美高層對話會前火爆 閉門會談氣氛緩
經過連番鋪墊後,拜登團隊18日回到阿拉斯加「主場」跟中方展開兩日高層對話,然而楊
潔篪的17分鐘發言不但搶盡風頭,更令對話平添火藥味。庫珀認為雙方會後互感沮喪,但
這大致合乎預期,「拜登團隊想展示他們不會受北京施壓而跪低,中方領袖則致力擊退華
府的公開批評」。庫珀相信雙方閉門會談時比會前姿態「較為友好,但仍頗為緊張」,他
指中美雙方在大量議題上都沒達成一致,會談無法迴避這基本事實。
王義桅則指中美「表面上吵了一架,但實際上關上門來談得還是很不錯的」,而且拜登已
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與華府下月主辦的氣候峰會,「實際上已有直接的視頻接觸、直接
的會談」。他相信美國方面目前還在等包括國會、拜登團隊、當地智庫和商會等的國內政
策評估,「需要下半年才能有比較精細的對話戰略出台,現在雙方都在磨合」。
嶺南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泊匯則向本報稱,楊潔篪發言不應被誇大,這次會面實際上預示
中美關係的某種「重置」。他提醒,拜登跟習近平2月10日首度通電話長達兩小時,阿拉
斯加會談分3段共長9小時,皆長於拜登及其團隊跟其他國家接觸的時間,反映拜登團隊確
尋求不同對華方式,即「將合作結合於競爭」,而非特朗普團隊那種「不受限制的戰略對
立」。
四、北京反擊拉攏俄伊東歐 兩極秩序現雛形
中方在中美高層對話後也展示拉攏友邦的姿態:外長王毅先是邀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到
桂林會談(22至23日),拉夫羅夫不但提出擺脫美元結算來降低西方制裁之風險,還「借
用」美國描述民主盟友或伙伴的字眼「志同道合」來描述中俄關係,強調北京是「真正的
戰略伙伴」。二人會後更公開否定美國與盟友強調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論述,
批評西方不應削弱「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法)體系」。
庫珀認為,北京確在試圖「展示可跟莫斯科合作來抵擋美國施壓」,他雖懷疑此舉實際成
效,但預計這會成為「北京常見回應」。王義桅則稱:「中俄表態不光是為了戰略上平衡
(美國的同盟),更重要的是強調維護『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維護新型國家關
係公平和正義。」
王毅隨後出訪中東,在27日跟伊朗簽署為期25年的《中伊全面合作計劃》,不但是中方「
一帶一路」最新成果,美國輿論更質疑北京協助伊朗規避制裁,甚至建立更廣泛反美聯盟
。王毅此行還訪問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等美國傳統盟友,惹來更多揣測。
《華爾街日報》周一社評指中伊協議有助北京擴大中東影響力,尤其是頁岩革命降低美國
對中東石油供應的依賴,或促使沙特等華府盟友找中國作戰略對冲,損害美國的地區影響
力。社評主張美國不應向中俄伊讓出「勢力範圍」,質疑這只會促進其全球合作,削弱美
國經濟和安全利益。
中國防長魏鳳和同期出訪匈牙利、塞爾維亞、希臘和北馬其頓,被視為助北京拓展中東歐
影響力,再次惹來以分化手段削弱歐盟或北約對華政策整合的猜疑。
張泊匯認為,上述連串動作或是中方以平衡外交建立面對美國的「實力地位」,「在這背
景下,中美嘗試接觸盟友和戰略伙伴,以提升其橫向實力來應對雙方的戰略競爭」。他提
醒,冷戰的兩極秩序不止有兩大超級強國,也是由兩邊陣營來定義,「因此中美近期的外
交舉動或增加重演當年情况的可能」。
五、北京強烈反擊制裁戰 恐推歐盟向美國
不過,中方外交佈局的風頭被「制裁戰」掩蓋。在中俄外長會談首日(22日),也是布林
肯展開訪歐行程之時,歐盟這日跟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同步制裁涉及新疆「再教育營」的
中方官員和實體,翌日未參與制裁的澳洲和新西蘭以「五眼聯盟」(美、英、加、澳、紐
)名義表達支持。中方隨後提出連串反制裁措施,令人意外的是以針對歐盟的動作最大。
香港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向本報稱,中國
對歐盟、英國和加拿大制裁的猛烈反應,顯然正將它們推向美方懷抱。他形容中方此舉破
壞跟歐盟在2003年達成的「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同時粉碎《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
)獲歐洲議會批准的任何可能——中歐去年底達成CAI前,蘇利文曾介入盼歐盟等拜登就
職再商討不果,還被視為拜登團隊外交挫折。
庫珀認為中方估計錯誤,他說:「在取信跨大西洋友邦採取更強硬對華立場上,華府原或
處境艱難,但如今有北京代勞。我預期這一星期的動作會為中國在歐洲造成持久損害。」
王義桅承認歐盟對中國的認識「和美國有所趨同」,但相信「中歐關係和中美關係一樣,
上半年(唱戲)吵架,下半年合作」。
他解釋,無論是5月昆明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還是11月格拉斯哥的聯合國
氣候變化大會,「都需要中歐合作」。
六、長期戰略競爭關乎國力走勢 暫難斷定高低
曾任美國南亞及中亞事務助理國務卿的包潤石(Richard Boucher)向本報稱,QUAD峰會
以至其他跟歐洲和東南亞友邦的會面,代表美國有機會跟那些「同樣對中方在經濟關係、
南海、香港以至國際機構的咄咄逼人姿態感憂慮」的國家合作,「與其任由中國對其他國
家逐個孤立,我們可在貿易規則、人權和外交關係行為的『行事規則』上採取共同立場」。
然而拜登團隊能否如願佔據「實力地位」面對中國仍有變數,這從布林肯訪歐之行可見一
斑。布林肯促成美歐重啟圍繞中國的雙邊對話,雙方聲明確認共同理解對華關係包含「合
作、競爭和體制對立」的多面向元素。但德國總理默克爾表明歐盟會有自身對華政策,不
會對美國亦步亦趨,預示中方「助攻」不代表拜登拉攏歐盟可水到渠成。
張泊匯直言,目前判斷美國能否取得「實力地位」是言之尚早。他解釋,這議題從根本上
關乎兩國長期國力走勢——硬實力是國與國力量平衡的基礎,憑藉較高經濟增長速度和軍
事現代化加速,中國仍是崛起中的大國,但美國已採取較大規模措施去限制中方經濟和科
技潛力,也正執行全方位措施以提升軍事優勢。
「這場戰略競爭會是長期的。」張泊匯說:「我們需等一段時間才看到美國能否從其相對
於中國的衰落穩定下來,甚至取得『實力地位』。」
中美三月外交攻防戰
https://i.imgur.com/kBQUcnq.jpg
※每日每人發文、上限量為十篇,超過會劣文請注意
⊕標題選用"新聞",請確切在標題與新聞來源處填入,否則可無條件移除(本行可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