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德國會將召開特別會議 表決對總理蕭茲信任投票案
新聞來源: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12160013.aspx
中央社 記者顏若瑾/柏林專電
德國國會16日將召開特別會議,審議並表決對總理蕭茲的信任投票案。總統史坦麥爾說,
「我希望我們遵循以往選舉與政府組建傳統,在合理期限內形成一個穩定政府」。依法他
將對投票結果決定是否解散國會及決定新的國會選舉日期。
蕭茲(Olaf Scholz)上週依德國「基本法」第68條,要求國會對他進行信任投票。依法
,在總理提出信任投票動議到國會對提案進行表決,必須至少間隔48小時。
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代表德國憲法機構,若蕭茲未通過信任投票,他
有是否解散國會的決定權,一旦宣布國會解散,新的選舉須在60天內舉行。
史坦麥爾13日出訪非洲時回應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時表示,「執政聯盟的終結非比
尋常,但不是世界末日,『我們有功能健全的組織』」,在可能決定解散國會前,將從本
週起與國會政黨代表與團體對話。
他也呼籲德國人正視柏林圍牆倒塌35年後的和平演進,在耶誕假期間反思自己的一票,「
我們都記得成千上萬人走上街頭,在全德各地為自由選舉而奮鬥,每個人都該投票,每一
票都對下屆聯邦政府具有決定性意義」。
由蕭茲帶領的聯邦內閣自2021年12月運行至今,在協商明年度總預算分配時出現分歧,蕭
茲在11月6日閃電開除自由民主黨(FDP)主席、前財政部長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
),並因此失去國會多數。
蕭茲依法向國會提出信任投票案動議。由於對總理進行信任投票不屬於政治日常,在德意
志聯邦共和國史上只發生過5次,其中兩德統一後出現過2次,分別是2001年與2005年,因
此國會如何進行議程的定義也相對廣泛。
據悉,特別會議在週一(16日)下午1時開始,蕭茲有25分鐘的時間,對提出信任投票動
議作出解釋,接著2小時辯論議程,國會各派別與團體代表登記發言;最後733位議員對蕭
茲的總理信任投票案將進行唱名表決。
為提前舉行國會選舉,多數議員須在唱名中表達對蕭茲不信任,外界預估蕭茲無法單獨帶
領內閣通過信任案。
207位社會民主黨(SPD)議員將宣示對蕭茲的信任;擁117票的綠黨(Greens)宣布棄權
;由社民黨、綠黨與自民黨組成的紅綠燈聯盟瓦解後,90席自民黨議員不太可能再次信任
蕭茲,這也適用於196位聯盟黨(Union)議員。即便握有76席的極右翼德國另類選擇黨(
AfD)可能表達同意,蕭茲都不太可能獲得絕對多數367票。
2021年國會選舉,蕭茲引領中間偏左的社民黨以207席成為國會最大多數。當時他希望內
閣跳脫長期以來的大聯合政府模式,亦即不再與由擁有153席基民盟(CDU)與43席社民盟
(CSU)組建的聯盟黨成立聯合政府。
取而代之,蕭茲與綠黨與自民黨共同組成3黨聯盟執政內閣,由於社民黨代表紅色,綠黨
代表綠色,加上自民黨的黃色,執政聯盟又被稱為「紅綠燈聯盟」,是1991年兩德統一後
首次出現的內閣形式。自此,握有196席的聯盟黨從長期執政角色成為國會最大反對黨,
由基民盟黨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擔任黨團領袖。
若蕭茲在表決中未獲得多數票,他將隨即前往德國總統府貝爾維尤宮(Bellevue Palace
)會見史坦麥爾,要求總統解散國會,並舉行新的選舉。(編輯:張芷瑄)
───────────────────────────────────────
敘利亞難民遣返或留下 成德國大選首波辯論議題
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412160023.aspx
中央社 記者顏若瑾/柏林專電
敘利亞總統阿塞德垮台,敘利亞難民的去留成為歐洲各國熱議議題。德國總理蕭茲認為應
先觀望敘利亞局勢發展;國會最大反對黨聯盟黨呼籲,儘速在邊境拒絕更多敘利亞難民入
境。聯盟黨總理候選人梅爾茨今晚公開要求,沒有工作的敘利亞人須返回家園。
敘利亞總統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權垮台逃亡滿一週,伊斯蘭主義組織目前接管
政權,德國政壇持續議論是否把德國近百萬名敘利亞難民遣送回國。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14日發布最新「總理影片」,蕭茲說,「任何在這裡工作
的、順利融入的,都歡迎在德國留下來。這完全是不言而喻」。
蕭茲說,「光是我們的醫院,就將近有約5000名敘利亞醫師在那裡工作」,然而在獨裁者
阿塞德垮台後幾天內的「一些聲明」讓「敘利亞同胞」深感不安。
蕭茲表示,「一些難民希望他們能盡快返回家園,只要情況允許,我們也將盡快提供支持
」,首先得看接下來的幾天、幾週和幾個月裡,敘利亞在沒有阿塞德的情況下會往什麼方
向發展。
聯盟黨(Union)黨主席黨梅爾茨(Friedrich Merz)今天晚間在德國公共廣播聯盟(ARD
)「柏林快報」(Report from Berlin)節目中,以線上影片形式接受主持人戴斯(
Matthias Deiss)訪問。
梅爾茨認為,沒有工作的敘利亞人沒有長期留在德國的願景,「三分之二的人沒有工作,
且多數是年輕人,其中很多人可以、且必須回去」。
梅爾茨表示,許多人會留在這裡是因為在這裡工作,且具有德國公民身分,但對於那些不
願意融入的人,當情況允許,將必須被遣返。如果他們不自願這樣做,勢必在未來可能且
必須面臨驅逐。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Destatis)指出,在德國登記約100萬敘利亞難民,其中有86萬3000
人具有就業能力,實際就業者則為36萬2000人;此外,約21萬人受社會安全金補助;約25
萬人登記找工作,約15萬人登記失業。(編輯:田瑞華)
───────────────────────────────────────
申根40周年之際 歐洲國家邊境管製成常態
https://p.dw.com/p/4oAF9
作者:Bernd Riegert
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自2025年全面加入申根區,從而取消兩國與歐洲其他國家之間的邊界
。但與此同時,在許多歐洲國家卻開始加強邊境管制,這對歐盟來說意味著什麼?
(德國之聲中文網)
1985年6月14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 和德國的部長在盧森堡的申根鎮簽署了一
項協議,讓人們無需接受身份檢查也能自由過境各個成員國。截至今日,申根區涵蓋25個
歐盟國家以及挪威、瑞士、冰島和列支敦士登等非歐盟國家。明年6月14日將迎來申根協
議的40周年紀念日。
不過,這樣一項代表著「歐洲一體化」的政策最近卻開始出現了變數。越來越多國家開始
重啟邊境管制抽查,以應對非法移民問題。盧森堡內政部長格洛登(Leon Gloden)對此
持批評態度,他在本周四(12月12日)的歐盟內長會議上表示:「申根(協議)是歐盟最
偉大的成就之一,我們決不能讓邊境再次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
在會議上,歐盟各國內長也通過投票表決,允許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全面加入申根區,從
而取消兩國與歐洲其他國家之間的邊界。該決定將於2025年1月1日起生效。
管制措施數創下申根以來之最
2024年是申根區成立近40年來邊境管制最多的一年。作為歐盟最重要的過境國,德國已在
與其九個鄰國的所有陸地邊界重新實施管制,這是前所未見的。而荷蘭在上周也開始對從
德國和比利時入境的旅客實施邊境管制。
過去德國僅自2015年起,在與奧地利接壤的邊境開始實施管制,以阻止移民通過巴爾幹路
線旅行。法國也於同年重新實施邊境管制,部分原因是恐怖主義的威脅,但很少全面實施
。沒有有效證件或因以前的違法行為而被禁止入境者會被拒於邊境外,其餘任何在邊境直
接申請庇護的人都可以暫時入境。歐盟法律不允許成員國直接拒絕所有尋求庇護者。
當管制成為常態
歐洲議會和歐盟委員會一再強調,在申根區內部對人員進行系統性檢查必須是「絕對例外
」,並且只能作為「最後手段」,正如《申根邊界守則》所規定的那樣。然而,如果向歐
盟委員會提供有效的理由,每個成員國都可以實施最長六個月的邊境管制。這些控制措施
最多可以延長兩年,在極端情況下可以延長三年。
到目前為止,歐盟委員會尚未針對違反申根邊境法規的行為啟動任何正式程序,儘管一些
國家的控制措施已經實施長達10年之久。
德國內政部長費澤爾(Nancy Faeser)不久前宣佈,對德國所有邊境的管制應無限期地持
續下去,直到抵達的移民人數下降至一定的水準。她指出:「只要德國的(移民)人數還
那麼多,管制就會一直持續下去。申根地區對德國非常重要,但也必須更好地分配難民。
」
費澤爾指的是歐盟的庇護程序規定。根據這些規定,尋求庇護者和難民應由其第一個進入
的申根國接收,但許多移民仍從希臘、義大利、克羅埃西亞或西班牙向北前往德國等國家
。這些人將被申根邊境的內部管控所攔截,或被送回他們最初抵達的歐盟國家。為了實現
這一目標,歐盟通過了新的庇護程序法,但要在兩年後才能實施。
成效如何?
邊境管制的實際影響仍有待觀察。德國警方部署了多達11000名警察,其統計數據表明,
有數以萬計的人希望在未經許可的情況下進入德國,其中約一半人當場被拒絕,另一半則
申請庇護。
據警察工會主席羅斯寇普夫(Andreas Roskopf)稱,德國的邊境線長達7000公里,有數
不清的公路連接。因此,邊境檢查事實上也只能在主要道路的某些地點進行。同時,聯邦
內政部要求警方只抽查小部分汽車司機或鐵路旅客,以免造成交通堵塞。
帶來「安全感」?
歐盟內政和移民事務專員布魯納(Magnus Brunner)也負責申根相關事務,他對邊境管製
表示理解。布魯納指出:「我們需要加強歐洲的安全,但我們也必須遵守法律規定。我們
必須努力更好地保護外部邊界,讓人民感覺到我們有權決定何人能入境。」
這能否在明年申根40周年紀念時實現還是個問題。不過,申根地方議員貝裡恩(Tom
Bellion)宣佈,盧森堡希望在明年6月慶祝其身為「無國界歐洲的搖籃」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