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aing (JTC)》之銘言:
: 最近Apple Pay在日本可以用Suica讓我開始研究與台灣通用的Mifare有什麼差別
: 首先就是感應速度先差了一截
: 再來就是對於記名票的紀錄
: Suica可以設定區間定期票,超出區間再補票就可以,區間內自由上下車
: 以前高雄捷運出了月票吃到飽,這部分設定天數就可以
: 現在高雄捷運設定了區間月票,中途不可以出站,提早出站或超過區間整段重新計費,
: 卡片還要重買
: 現在台北捷運打算出月票吃到飽,也是設定天數就可以
: 我在想台灣的月票如此沒有彈性,到底是ic卡的設計設定沒有辦法如此有彈性,還是捷運
: 公司就是想賺錢?
很無聊的剛剛用NFC掃了一下手上的電子票證
首先不知道是不是台灣法規的關係 無法利用NFC來查詢票證內的儲值餘額
悠遊卡也要二代卡才能利用NFC查詢餘額 愛金卡與HappyCash則也沒有任何app可以查詢
手上有的確定可以利用NFC查詢餘額的是八達通/T-money/ICOCA/Suica
而Rabbit的app則需要手機驗證 EZlink與日本其他電子票證應該也能查詢但尚未確認
比較好玩的是查了技術如下
Ipass - NfcA,Mifare,NdeFormatable
Easycard - NfcA,Mifare,NdeFormatable
八達通 - NfcF
T-money -IsoDep, NfcA
ICOCA -NfcF
Suica -NfcF
Rabbit -IsoDep,NfcA,NdeFormatable
原來八達通也是用NfcF
不過信用卡版某篇談感應技術 為什麼有些人堅持沒有NfcF
網路查了台灣羅德史瓦茲Rohde&Schwarz NFC技術的相關文章
http://www.ctimes.com.tw/news/201108/12/rs9.pdf
裡面有提到NfcF這個技術啊
不過話說回來 台灣是否真的對電子票證的規範稍微嚴格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