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講一個台灣教會的小故事。
1.
從前從前,有一個教會A,裡面有一位牧師A。
牧師A有一個傷痕A,就是過去被很愛出主意、出建議的會友傷害過,
造成了他的軟弱A,就是只要遇到很強勢的會友時,牧師A不知道如何面對。
並且為了避免再遇到這種狀況,牧師A索性讓教會最低限度的發展,
只要維持基本的聚會,不要太多積極性的事工,
免得讓這種「強勢的會友」有機會「見縫插針」。
姑且稱這種牧師A眼中「強勢的會友」,為會友type B。
因此,這個「不知道如何面對」,就變成逃避、疏遠該名會友(行為A)。
一開始是逃避,升級為疏遠,再進一步就升級為打壓或利用各個藉口、
解除該名會友或該種會友type B的服事職務,
乃至於用各種方式要讓會友type B自己離開教會。
通常這類會友type B,因為熱心服事、對於教會發展有各種信仰的理想,
所以遇到牧師A對其熱心及理想澆冷水、消極面對的狀況,
就會常常感到氣憤或失望而自行離開、尋找能夠承接其熱情與理想的其他教會。
牧師A的行為A,遇到變種的會友type B',
也就是,即便被澆冷水、教會消極不發展事工狀況,
仍然持續不倦,希望能夠將信仰的理想與熱情傳達給教會,
讓教會「火熱起來」;
這時候,牧師A單純澆冷水、消極面對type B',已經無法讓type B'自己知難而退,
所以行為A就進一步升級,
產生了黑函、耳語、各種其他會友對於type B'不滿的謠言出現。
這時候,軟弱A及其產生的行為A,就變成罪A了。
而我們也真正認清軟弱A,其實是破口A。
2.
然後有一天,當牧師A的軟弱A/破口A產出的各種行為A/罪A,
成功趕走n1個type B及n2個 type B'後,
牧師A覺得自己老了,應該要交棒了,所以聘請了牧師B。
兩個牧師一起共事了一段時間(牧師B的試用期)後,
牧師A突然發現牧師B其實也是個type B,結果軟弱A自然發動了,
帶出了行為A,但沒想到牧師B是比type B'更強悍的type B'',
不但賴著不走,還有反擊的行為B。
接著進入到持久戰,會友傾向於希望教會發展者,也就是傾向於type B者,
跟隨牧師B,另外創了教會B;
會友傾向於希望教會穩定不變、充滿安息氣息者(type A),
留在了教會A。
3.
過了一段時間,教會B裡的會友B群,期待著教會的發展,
但會友B群,畢竟在教會A的牧師A的軟弱A與行為A中薰陶了數年(文化A),
雖然嚮往著type B,
但骨子裡還是type A;
教會B裡面有著非原來教會A的會友,姑且稱為B'群;
B'群一面被教會B裡的安息氣氛,也就是文化A所吸引,
一面也對於這群以type B為號召創立的教會B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