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早期媒體生涯
被趕出學校後,查良鏞在圖書館打工。這是份錢不多,但可以看很多書的工作。除了小說外,他也開始看月刊,看青年時事刊物,也看美軍刊物。他也嘗試辦了刊物,但只發了一期就宣告失敗。
1945年日本投降,他終於可以回到家鄉。有人說:陳家洛回海寧探親的橋段,其實寫的就是他戰後回家,見不到母親,卻見到丫鬟的經歷。
回海寧後,他加入東南日報。在那個沒有網路的年代,他擅長將收音機的外國新聞,改寫成中文新聞。這需要極佳的英文聽力、記憶力還有中文書寫能力。東南日報是當時江南最大的媒體之一。日後金庸一再回憶他在杭州工作的日子:六合塔、梅莊、西湖。兩年之後,他到上海完成大學學位。專業是國際法。
上海給了查良鏞更大的舞台,去展現他對國際政治新聞的實力。他進入全中國一流的『大公報』,在戰後一片混亂的國際情勢中,擔任國際政治專欄的記者。
『大公報』是當代中國公認最敢針砭時事的報紙。在胡政之的帶領下,大公報是全中國唯一參加巴黎和會的媒體,就連當年張學良宣布易幟投靠蔣介石的新聞,也是大公報的全國獨家。難能可貴的是,無論是共產黨軍利用對日戰爭騷擾國民黨軍,甚至是戰後國民黨的腐敗,大公報都是第一個站出來講真話的媒體。
但隨著國共戰爭加溫,胡政之預見大公報難做為中立媒體存活下去。他決定在媒體自由、沒有內戰的香港建立大公報香港分報,剛進報社,熟悉國際新聞的查良鏞馬上就成了最適合的人選。
「你就先去個半年吧!」
就這樣,查良鏞到了香港。接下來的事情,完全超出所有人的預期。
(四) 立足香港
查良鏞從沒想過,自己會來到這片「代表中國人戰爭恥辱」的殖民地打拼。但他也更沒想過,整個中國在一夕之間變成共產黨的天下。當初堅持中立的大公報,最後變成共產黨的傳聲筒。
出版業傾左傾並非一夕之事。早在上海時代,就已經越來越多媒體記者因為不斷報導國民黨政府的黑暗面,而逐漸偏左。胡政之用盡心力,一邊到沿安作共產黨的專題報導,一邊擔任蔣介石的「社會賢達」出席制憲大會,以獲得資源添購印刷機。同時,他還扛住壓力,讓報社寫出例如「揭露共產黨強徵老百姓協助作戰」或是,「國民黨官員重慶貪汙」的特別報導。
終於,胡政之累壞了,走了。接手報社的王芸生面臨可怕的選擇:中共軍隊每天都占領新的城市。大公報還有多少自由的空間?
最後的決定並不意外:中國區的大公報投誠共產黨,改組成黨報。現在還在發行的經濟日報就是當年大公報改組的新報刊之一。
回到香港。查良鏞聽到新中國建立後,辭職到北京尋找成為外交官的機會。但他很快發現:自己念過國民黨校,父親又屬於地主階級,別說當官,就連入黨都有困難。外交官夢碎,他只好回到香港大公報。
這時的香港大公報已經受到共產黨工委控制。上級單位新華社指示:查良鏞這樣的人才,可以留下來繼續在報社工作。但我猜測,新華社多少也是評估過查良鏞的報導和政治傾向殺傷力不大,才被留下來吧?
查良鏞回到香港之後,共產黨發動階級鬥爭。他與同事梁羽生的父親都遭到槍斃。從此他再也沒有回去過老家。
對於父親被槍斃一事,查良鏞的反應尤其奇怪。他的家人在接受訪問時,都提到查良鏞從來不肯主動談這件事情。但詭異的是,面對大眾和媒體,查良鏞總是輕描淡寫的說:那只是時代的悲劇。多年後,中國政府在香港回歸前夕,邀請金庸起草基本法,同時也釋出善意,調查當年查良鏞父親被槍斃的案件。金庸滿懷感激的寫信感謝中國政府:
「大時代中變亂激烈,情況複雜。多承各位善意,審查三十餘年舊案,判決家父無罪,存歿俱感,僅此奉書,著重致謝。」
做為一個受害者家屬,這樣的行為實在是超級冷靜。或許如同他的弟妹推測:這個創傷實在太過巨大,他淡然處之,事實上是不願意觸碰。
但確定的是,從現在開始,他是一個香港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