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昆的強度=三渡單體的強度
: 楊逍+鷹王=三渡單體
: 得證
: 成昆>楊逍 成昆>鷹王
: 成昆=三渡單體=楊逍+鷹王
:
:
: 應該是 楊逍+鷹王=金剛伏魔圈單體
:
: 在金剛伏魔圈,三條辮都是互相支援的,
: 而楊逍+鷹王只能顧「一個角落」,並不代表他們只能應對一條辮子,
: 實際上,楊逍+鷹王他們在對付「三渡單體」,他們也要提防另外二渡的辮子繞來襲擊
: 如果單打獨鬥,我覺得楊逍未必輸給三渡單體
: 因為三渡的強是強在金剛伏魔圈
:
小張第一次陷陣出現「每一招須耗極大內力,後繼無力」「這是自練神功後從未經歷」,
要不是把成昆底細丟出來否則就交代在這了。由此可見伏魔圈的低輸出(己方)、高耗能
(對手)之特效強橫。
之後少林明教正式約戰,蝠王露了一手,輕功了得,比內勁顯然有點吃虧,三渡這時已回
復狀態,之前被偷襲並無落下隱憂。小張有了不悔他爹跟外公助拳,初打算耗掉對手內力
,再尋破綻,可惜這是昏招失算,反過來完全被伏魔圈全面壓制,被虛耗掉內力的是明教
這方。
作者寫楊殷合鬥渡難竟奈何不了,殷白眉燃燒生命全力比拼,明教勝負關鍵就在他能否支
撐,如此來看好像楊殷武功不如三渡其中隨便一人。可是要知道楊殷合鬥渡難已是這場比
武的「最後時刻」,在一頓飯加半個時辰這麼長的時間裡,楊殷能個自面對一渡,其修為
與對手其實可說是差異有限。作者著重最後關頭的描寫,大篇幅細寫,讀者目光容易被吸
引,反而忽略掉其實在一個多小時的打鬥之後,明教左使跟鷹王的內力至少已經被消耗到
不足五成,才形成二對一局面,而且四、五成是上限,其實再折半也不誇張,渡難內力顯
然消耗有限,五成以上是一定的,說還有七、八成也不誇張,才能如此輕鬆應付。
少林伏魔圈是否形成在於黑索,這在之前河間雙煞領人偷襲時很明確指出,老和尚手上有
索,心裡不驚。渡難跟左使跟鷹王拼內力,此時伏魔圈都還未被破,特效仍在,到了渡厄
起身搭救師弟,這時明教才可說是已破陣。只是此刻已是來到最後的最後,用最後時刻的
生死兇險情況來直接評估場上除了小張、渡厄以外,其餘四人的武學修為,這並不客觀,
也可惜了作者寫作的鋪陳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