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標題不經意間起成了和之前看過的一篇乃賴大文章一模一樣的名字,今天才發現,
實在抱歉,已修改。
我想寫這樣一篇文很久了。我在本板看各位大大的文看了很久了,但一直沒有發文推文。
在這一過程中,我時常感到許多同好對於金庸這一人物與他的作品,都有著一定的誤解。
這其中有很多可能的因素,可能是小說鑑賞不得其法,也可能是因為當今各地許多當權者
對歷史的扭曲,讓我們很難還原過去人的視點。無論如何,我打算寫下這一篇文,把十四
部金庸小說以時間順序分析,以此談一談我對金庸小說的看法,以及真實的金庸更像是一
個怎樣的人。本文並不是非要你去喜歡金庸的“業配”文,而是旨在澄清一些事實以避免
誤會,所以對一些愛好者間人盡皆知的事實會僅做總結、不講太多,把筆墨集中在較少為
人知的事上。在知曉這些事實以後,不管你要喜歡他還是不喜歡,那都是你的事了。事實
上以我的認識,金庸並不像他表面看上去那樣平淡,他實則是一個內心十分激烈甚至於有
些離經叛道、蔑視世俗的人物,對他感到不能接受倒不如說是正常的。因為他的年代離我
們並非很遠,本文將不可避免牽扯到一些近期歷史、政治甚至時事內容,是否觸犯板規請
板主斟酌,如有不妥我會進行修改或刪文。
免責聲明:金庸的另一種可能性——梁羽生將在本文中不斷以少年漫畫男二號、反派形象
登場,請梁迷閱讀時小心被雷。
(〇)小說應該怎麼讀?以及金庸成長的歷史背景
“美國當代有一位很有地位的文學教授Harold Bloom,他目前在耶魯大學、紐約大學教人
文與文學,有部新作How to Read and Why,教人怎樣讀小說和讀詩,內容不算十分精采
,但值得一讀。我以為讀到教人怎樣讀小說,小說家V.Nabokov的「文學演講錄」可能更
合用,那是他在史丹福大學、康乃爾大學教小說的講義。台灣人喜歡美國教授,所以我這
裡不介紹英國的作品了。 ”
——金庸
(V.Nabokov即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洛麗塔》的作者。金庸如此推薦其講稿,說不
定也是納博科夫的讀者。)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待一個作家:他是講故事的人、教育家和魔法師。一個大作家
集三者於一身,但魔法師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他之所以成為大作家,得力於此。我們期
望於講故事的人的是娛樂性,是那種最簡單不過的精神上的興奮,是感情上介入的興致以
及不受時空限制的神遊。另一種稍有不同倒也未必一定高明的讀者是:把作家看作教育家
,進而逐步升格為宣傳家、道學家、預言家。我們從教育家那裡不一定只能得到道德教育
,也可以求到直接知識、簡單的事實。說來可笑,我就知道有些人看法國小說或俄羅斯小
說,目的只在於從中了解巴黎有多快活,俄國有多悲慘。最後,而且頂重要的還是這句話
:大作家總歸是大魔法師。從這點出發,我們才能努力領悟他的天才之作的神妙魅力,研
究他詩文、小說的風格、意象、體裁,也就能深入接觸到作品最有興味的部分了。”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文學演講錄》
“以審美眼光欣賞藝術品,要撇開功利性的、知識性的觀點,純以審美性的眼光去看,譬
如說,欣賞一幅“游魚圖”,要看圖中游魚姿態之美、運動之美,構圖、色彩和線條之美
,全心投入,以致心曠神怡。功利觀點則要想這條魚從哪裡買來,要多少錢,這條魚重幾
斤幾兩,市場上賣多少錢一斤,可以在水里養多少時候不死,如請上司、父母、朋友或愛
人吃飯,把這條魚殺了請他吃,他是否會十分喜歡等等。知識觀點則要研究這條魚屬於什
麼類、什麼科、叫什麼名字,拉丁文學名是什麼,是淡水魚還是海水魚,主要生產於什麼
水域,這條魚是雌的還是雄的,如是雌的,在什麼季節產卵,它以什麼東西作食物,能不
能人工飼養,它的天敵是什麼。即使是漁市場商人或古生物學家,觀賞游魚圖時也應純用
審美觀點,不要混入自己的專業觀點。讀小說,最合理的享受是採審美態度,欣賞書中人
物的性格、感情、經歷,與書中人物同喜共怒,同哀共樂,既打成一片,又保持適當的觀
賞距離(觀看從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連續劇也是一樣),可以欣賞(或討厭)書中文字
之美(或不美)、人物遭遇之奇(或不通、故事結構之出人意表(或糟不可言)人物性格
之美(或醜惡)。”
——金庸《神鵰俠侶》
既然金庸自己都是以此心態寫作,我們又為何非要從別的角度詮釋?本文也將從盡可能從
審美、母題角度分析金庸小說。引文實在是已經把我想說的都說完了,因此不再贅述,只
針對特別常見的一些誤解進行反論。有人說金庸小說主要是寫國族主義,因此主題狹隘。
那麼我們也可以把《亨利五世》(本劇主要講亨利五世如何大破法蘭西)《亨利六世·上
》(本劇中貞德是淫蕩的女巫)《理查三世》(本劇中都鐸王朝的敵人理查三世無惡不作
)《亨利八世》(本劇中伊麗莎白的母親安妮·博林形象非常聖潔,與當今作品大相徑庭
)幾部劇本拿出來,然後證明莎士比亞也是主要寫國族主義自High甚至阿諛奉承朝廷的劇
本家,這合理嗎?好吧,可能又有板友要說我引莎士比亞的例子是抬舉金庸了。金庸距莎
士比亞當然是不可以道裡計,但正是因為莎士比亞的偉大,我們才應該遵循分析他的先例
,不然難道我要用成為小說家吧老師作例子嗎?那還有何公信力可言XD?事實上,金庸小
說的議題遠比現在市面上互相抄襲的評論家、媒體們所認為的廣泛。大眾審美通常不高,
而金庸中後期作品的審美遠遠超越了大眾,致使大眾難以把握,而對他的作品產生種種誤
解,以各種方式低估了他的價值。
至於金庸家庭以及個人早年的故事板上已有不少文章,在此不贅述,有興趣可以自行搜索
。這裡只簡要特意點明一些常被人忽略之處。金庸出生於一九二四年,而清帝遜位於一九
一一,袁世凱逝世於一九一五。一九一七年,白話文運動開始。這些都是金庸出生前發生
的事。一九二七年,蔣中正攻克了上海,次年張作霖遭到暗殺,北洋軍的遺產到此可說已
近乎完全喪失,時代正式轉向國府。此時的金庸年僅三四歲,他成長於已經完成西化的中
國,受到新式教育,對於舊學知之甚少,甚至幾乎不會作詩,他的同事梁羽生等人公認他
舊學水平實在不高。從古代中國尋找他作品的來源是找錯了地方,西方文學與思想才是金
庸所倚仗的武功秘籍。
(一:書)書劍恩仇錄為什麼這麼難看?
哪一本金庸小說最好很有爭論,但書劍恩仇錄最難看卻少有人爭論,這本書難看到幾乎沒
有可分析的地方,只有普羅大眾審美等級的水平。在十四部小說中,本書寫得為什麼如此
差勁到突出已經有不少前人討論過。很多人認為因為本書是處女作所以作者很不熟練,這
一原因當然是不能繞過,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忘記了以下因素:
一、金庸母親早已去世,而父親則於書劍開始連載的不久前於大陸遭到鎮反。直到今天,
金庸本人在大陸許多網民眼裡,仍因包括此事在內的許多原因而被認為是十惡不赦的反動
派。
二、書劍在新晚報上連載,而新晚報由大公報營運,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大外宣。
三、金庸本來矢志於成為外交官,結果因為出身士紳,不夠根正苗紅,不得不回到香港繼
續從事報紙行業。
四、武俠小說在當時被認為是下流作品,和高高在上的外交官天壤之別。
五、金庸開始寫武俠小說的原因是:當時梁羽生的小說龍虎鬥京華、草莽龍蛇傳正好連載
完畢,而卻又接不上,編輯羅孚(記住這個名字,他在後面還會出現)只好找到梁羽生的
同事金庸要求頂上。
X
將自己代入一下金庸的處境,你就能想像到他能在這部小說連載上花費多少心力。在本書
中,作者將會社社員的典型耍廢心態暴露無餘。交稿當日編輯派了一個老工人來要稿,於
是金庸靈機一動,把這個老工人寫成了“年近六十,鬚眉皆白,可是神光內蘊,精神充沛
”的陸菲青,算是應付過去了第一天。然後寫到海寧陳家洛家中,再用紅樓夢頂一頂。接
下來又想起來還有水滸傳,於是紅花會也有辦法寫了。此時連載已經到了第五回,金庸又
找到了梅里美的短篇小說《馬鐵奧·法爾科內》,隨便改了改,就變成了周仲英殺子。
以上這些在後來金庸名揚天下後都變成了旁人攻擊他抄襲的證據,但老實說,當時的他哪
想得到自己應付差事的文章會有出名的一天?但不管怎麼說,此書一連載竟真的大紅,金
庸的武俠小說之路就這樣莫名其妙地開始了。大眾的審美,實在是很差的。
書劍難看的原因其實還有一個,並且在碧血劍中也存在。這一原因就是:這兩部小說本質
上都是在大陸的機關報上連載的。並且,梁羽生與金庸的武俠小說之所以出現,完全是上
級希望藉此對民眾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所致,這也是我不會多分析前幾部作品的原
因。這些作品創作時就有一些限制,很難說完全反映了作者的想法。人在屋簷下,不得不
低頭,如果十年後的金庸穿越回來,打算寫笑傲江湖或者鹿鼎記,直接遭到禍患的可能性
恐怕不低。有趣的是,梁羽生直到很久以後,都認為書劍恩仇錄是金庸寫過最好的小說,
後來越寫越差,而天龍八部簡直是差到沒有辦法了。
順帶,我想奉勸一下一些認為梁羽生作品更為“先進”、提倡女權主義的讀者,請他們千
萬別忘了梁羽生的本職工作為何,以及別忘了當時大陸一位名為江青的人物的存在。在一
九五〇年代後期以及六〇年代初期,大陸歷史學界對於武則天的研究熱度猛然增加,郭沫
若寫出了《武則天》,甚至連寫《李自成》的姚雪垠都在作品中開始濃墨重彩描寫一個幾
乎純屬虛構的人物高皇后高桂英,將其描寫為完美的女性。如果你認為這都是巧合或者自
發的,那就太小瞧大陸了。在這一浪潮中,梁羽生的《女帝奇英傳》等作品不過是龐大機
器運轉帶動的一個小零件。在現代台灣生活的人很多難以想像,但那個時代的大陸是真的
會要求全體民眾為了任何一個命令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任何一個零件只要稍微偏離了方
向,就會萬劫不復。
因為金庸及其家庭走錯了路,他在此時不幸成為了這個機器的一部分。從他日後的言論看
,此時他已經開始後悔,但他已經別無選擇了。
“我覺得我對共產黨是很有好感的,但是他們號召這個社會鐵定紀律,黨叫你幹什麼你就
一定幹什麼。我這生最大的脾氣就是人家指揮我什麼事情都不聽的,父親母親指揮我也不
聽的。”
——金庸,1998年
參考書目:
傅國湧:《金庸傳》
梁羽生:《金庸梁羽生合論》
(你沒有看錯,作者是梁羽生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