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 孩子情緒激動的背後,藏著怎樣的認知

作者: sunfish995 (理學)   2017-04-13 20:55:44
原文網址
http://mybabyone.com/20170413_487837.html
以前也覺得自己無法被理解
現在也無法理解年輕一輩在想什麼
未來也會難以理解小孩子吧
最近在讀《殺死一隻知更鳥》,有一章讀得熱淚盈眶。
簡單敘述一下,與各位讀者共享。
一次,斯庫特與弗蘭西斯兩個孩子發生衝突,打了起來。斯庫特罵弗蘭西斯是“婊子”,被傑克叔叔嚴厲批評。斯庫特被激怒後,說了許多過激的話,比如“我希望你明天就死掉!”之類,還挨了揍。
在此後的溝通中,斯庫特對傑克叔叔說:“你確實很好,傑克叔叔,雖然你揍了我,我還是愛你的,可是你太不理解小孩子了。”
傑克叔叔雙手叉腰,低頭看著她說:“你那種行為不需要多少理解。又吵又鬧,不守規矩,還破口大罵......”
接著,斯庫特敘述了整個事情的經過,以及弗蘭西斯說了多少難聽的話。“他當時把我氣得,恨不得一拳打掉他的腦袋......”
還原了整個打架經過後,斯庫特問了傑克叔叔一個問題“什麼是‘婊子’?”
傑克叔叔用一個故事作了解答,是關於一個老首相的:他每天坐在眾議院里朝天上吹羽毛,不讓它落下來,可是他周圍的人卻在紛紛掉腦袋。
顯然,傑克叔叔的回答與問題毫不沾邊兒。
晚上,斯庫特無意中聽見了傑克叔叔與她的父親阿蒂克斯的談話。
她聽見傑克叔叔說:“她說起髒話來一套一套的,可是她連其中一半的意思都不明白—她還問我什麼是‘婊子’......”
阿蒂克斯問:“你告訴她了嗎?”
“沒有。我給她講了個墨爾本首相的故事。”
“傑克!當一個孩子問你問題時,看在上帝份上,你要好好回答他。千萬不要編故事。孩子雖然是孩子,可他們能比成人更快地發現你在回避,而這種回避隻會把他們弄糊塗了。”
阿蒂克斯沉思著說,“你今天下午的回應是對的,但理由錯了。說髒話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曆的一個階段,隨著他們的成長,等他們知道那樣並不能引人注意,便會自動改掉壞習慣。但暴躁的脾性卻不會。”
他們的對話接近尾聲,斯庫特聽見阿蒂克斯叫她的名字,讓她趕緊去睡覺。
驚慌失措之餘,她不明白,阿蒂克斯怎麼知道她在偷聽。
她在書中寫到:過了很多年之後,我才意識到,他其實想讓我聽見他說的每一個字。
這是很讓我感動的一段。因為斯庫特有一個願意聽他申辯和遵守約定的傑克叔叔。更為重要的是,還有一個理解她相信她且時刻想要保護她的爸爸。
然而,現實生活中,卻不是每個人都如此幸運。
想起朋友說過的一件事。
她說,兒子剛上一年級時,完全不適應學校的生活,不肯坐在座位上,經常被請家長。
早上,她要把孩子送到教室,安頓好了,才提心吊膽地離開。
有一天,她把孩子送到教室,部分小朋友已經開始晨讀了。領讀的是個小姑娘,另有幾個孩子在教室里轉來轉去,看樣是班干部,在維持紀律。
然後,就看到一個女孩子抓住坐在第一排的一個男孩子的語文書,試圖沒收他的書。
小男孩死死抓住書,不放手。
接下來,幾個班干部一起上去,幫著女孩子,把書搶到了。然後教室里就演變成了,幾個孩子拿著書跑,小男孩在追。在搶奪過程中,書被撕壞了。
於是,小男孩大哭大喊,晨讀無法進行下去。在推推搡搡過程中,小男孩被幾個人從教室的前門拖到了後門。
小男孩像發瘋一樣,喊叫不止,幾個班干部還是沒有鬆手。
朋友看不下去了,說,你們幾人在干嘛?
其中一個女孩子說,他沒有好好讀書。但並未鬆手。
這時,隻聽一個同學說,老師來了,趕緊鬆開了抓住小男孩的手,其他人也住了手。
隻剩下小男孩自個躺在地上,又哭又喊。
老師進屋,二話沒說,把小男孩從地上扯了起來,拎到辦公室去了。
朋友說,當時看的目瞪口呆。
以往被老師投訴,她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肯定是孩子犯了錯,對孩子一陣批評教育,孩子默不作聲地聽著,很少做解釋。
現在看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任何行為的背後,都是有原因的。
孩子罵人,可能是為了表達憤怒。孩子打人,可能是受到了言語刺激。孩子上課走神可能是在想心事。孩子亂動別人,可能是為了引起大家注意。孩子小動作多,可能是注意力無法集中。孩子拿了別人的橡皮,可能只是覺得那個橡皮與眾不同。孩子上課遞紙條,可能只是想約著同學一起玩,來不及等到下課......
孩子的確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同時,他們的心里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困惑。
那麼,成人能給他們提供一個值得信賴的環境嗎?能給他們一個解釋的機會嗎?能給他們正確的引導而非簡單的懲罰嗎?
我不想說,不能。但想說,很難。
單就朋友說的那件事,我想問的是:
第一,老師什麼都沒問,怎麼就天然認定是小男孩的錯?
第二,即使小男孩沒有好好讀書,那也是他自己的事。班干部有什麼權力去搶他的書?
第三,如此處理問題的方式,這些才上一年級的孩子,是從哪學來的?
第四,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就為了識文學字當班干部考高分?
第五,如果老師告家長說,小男孩擾亂紀律,小男孩是否有能力為自己辯解?父母是否能聽他的解釋?
在這里,為了避免個別人斷章取義。先聲明一下,我不是在責怪老師。如果那個小男孩一貫“調皮搗蛋不讀書”,而我作為班主任,管理著幾十個人的新生,焦頭爛額之際,見一個學生躺在地上大喊大叫,晨讀無法進行,指不定也會那樣做。
沒把自己置身於當時的環境,就很難斷言“會”,還是“不會”。
只是,至少,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
成人覺得無法忍受的行為,比如孩子“罵人”,或許只是為了表達憤怒,壓根兒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想想我們小時候就知道了。懵懵懂懂中是否也曾做過一些而今看來不可思議的事?被理解了,開心。被懲罰了,傷心。
對很多事情,心存困惑,卻找不到一個人可以問。即使勉強問到了,也糊里糊塗,難以有滿意的答案。
至少,於我而言,是很難從父母和老師那里找到答案的。我指的不是書本上的題目。
這可能也是我愛上閱讀的原因吧。
成長中太多的煩惱、困惑、沮喪、希望、無助、彷徨,在書籍中找到了感同深受,理解認同,鼓勵支持。
而這種感覺,若是來自身邊親人的陪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