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經] 《善導大師全集》怎樣研讀(下篇)

作者: GodTaipei (上帝)   2014-04-07 14:57:54
14.《善導大師全集》怎樣研讀(下篇)
.分類:【極樂研討】2010/02/19 10:39
.※第二階段
◎在第一階段的基礎上,重點研讀《觀經四帖疏》,將這部開宗立教的祖典義理初步貫通
。也分若干步。
◎第一步,先讀〈觀經疏編序〉三遍。
◎此〈編序〉結構、釋義都非常明朗,應該說多讀幾遍自會明白。但由於大師教著失傳千
年,整個佛教界對大師思想都太陌生,我們初次接觸,會感覺與原來對淨土的認知體系差
別巨大,有人可能不自覺地有所牴觸,一時難消。畢竟,熟悉的事物會讓人覺得安全、可
靠,陌生的事物往往讓人覺得不安全、不可靠,這在環境、居處方面如此,在精神、思想
方面更是如此。如〈編序〉所舉大師「要弘分判」之文、「要弘廢立」之文、「二種深信
」之文、「正定業」之文,皆是千年來所有弘揚淨土的典籍中見所未見、時人聞所未聞的
,所以更應當心懷謹慎:我們正在接近一個我們自以為非常瞭解,但其實完全陌生的領域
——純正的淨土宗教理。它可能震盪乃至顛覆我們原來的認知,而展現出一種全新的面貌

◎〈編序〉將《觀經疏》一部所說,簡略地結為四大支點,即上面所列四條要文,而以「
眼目」,「心要」兩股教行交絡之線說明之,最後收束為「信受彌陀救度(本願——教)
,專稱彌陀佛名(稱名——行),生命與彌陀成為一體(入報——證)」之「一理」。也
就是先收為四,再收為二,再收為一——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所謂「眼目」,是用來看的,屬於「教」,也就是理論。真理永遠是一,不可能是二。
所以真正的眼目不可能有彼此相分的「二」,這裡說二,不過是為了表達的方便,因為有
二文,分別處在疏的不同位置,故說二處。其實說的是一件事,如指同一物體,而說有始
終兩端一樣,雖有始終兩端,終究還是一物。這二處眼目也一樣。
◎「要弘二門判」之文,處於全疏開宗明義的地方,正是起始;「要弘廢立」之文,處在
全疏歸宗結頂之處,正是終結。分判之始,已經指向廢立之終;最後廢立,正由當初分判
而來。如此首尾呼應,一線貫穿,則全疏文文句句,無量妙義,旋開旋收,無盡轉折,無
不該羅無餘。如魚之脊骨貫穿首尾,所有支骨身肉無不盡攝。以魚為譬,由「要弘分判」
至「要弘廢立」便是全疏的脊骨,十三定觀、三福九品便是支骨分節,所有文句便如全體
身肉。這是我們欲通達全疏教理必須掌握的關鍵線索。
◎教是能詮,行是所詮。所謂「心要」,即是將如上教理落實在行人心中的要害之處,故
屬於「行」,也就是實踐。落實「要弘分判」,故有「二種深信」,由要門磨礪而建立「
機深信」,由弘願攝受而建立「法深信」;落實「要弘廢立」,故有「稱名正定業」,順
彼佛願故。
◎眼目雖說二處,最終落點在要弘廢立之一向專稱,宗旨所歸故;心要雖說二處,最終落
點在一心專念之正定業,事理無遺故。「要弘廢立」之文與「正定業」之文,所說全是一
事。或說「一向專稱」,或說「一向專念」;或說「望佛本願」,或說「順彼佛願」。因
中凡夫稱名,成正定業,生命與彌陀一體;果上報土往生,入正定聚,光壽與彌陀齊同。
可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為全疏最終結點,亦為淨土宗教理的核心。
◎此〈編序〉至少讀三遍,時間不宜太快,每天或隔天讀一遍。
第二步,將「《觀經四帖疏》組織圖表」暗記心中。
此表暗記於心,對我們下一步的閱讀非常有幫助,易取事半功倍之效。如一時記不全面,
則能記多少算多少。
第三步,讀《觀經四帖疏》三遍。
◎前面讀〈觀經四帖疏編序〉及暗記組織圖表,都是預備階段,因尚未熟讀祖師原著,免
不了會有人有疏離感,不夠親切。所以,下面接著就要直接讀《觀經四帖疏》三遍。
◎第一遍,直接讀過去,如同第一階段讀「五部九卷」之法。讀畢,再將〈觀經疏編序〉
及組織圖表溫習一遍。
◎第二遍、第三遍與第一遍同,皆先讀《觀經四帖疏》,再溫習編序及組織圖表。
◎三遍讀完,應該對《觀經四帖疏》心中有了一個大體的輪廓,隨著對祖著原文的熟悉,
思惟理解力也會漸漸加強。
第四步,順逆各讀《觀經四帖疏》一遍,共二遍。
◎所謂順讀,即是有意識地以〈觀經疏編序〉所指示的二處眼目、二處心要為線索來讀,
特別注意黑體字的部分,及其上面的眉注,目的在貫穿全著血脈。
◎所謂逆讀,即是有意識地對〈觀經疏編序〉所揭示的眼目、心要,抱懷疑甚至否定的態
度,特別從祖典中尋找反面支持的論據,就是俗話說的「找茬」。
◎通過順逆二讀,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有特別深的感悟。
◎到此,我們對《觀經四帖疏》這一部祖著已經讀了六遍,雖然還說不上多麼深的理解,
但已經不算陌生了,可以進入第五步。
第五步,將附錄《觀經四帖疏綱要》讀三遍。
◎先讀一遍〈印光大師贊善導和尚〉。
◎〈綱要〉三遍讀完,我們來做幾道習題。
◎第一題,先翻到前面目錄十四頁,將〈綱要〉共十三條目,看上二三遍,看自己是否有
些整體感。
◎第二題,接著細看每一條目時,是否能記起本條目下的內容,如果比較模糊,就按條目
下的頁碼翻到正文,稍微對照以提醒;接著再回到目錄下一條目,如是十三條目逐一細看
完畢,然後再將十三條目總看一遍。
◎第三題,題名是〈觀經四帖疏綱要〉,為何內容第一條及最後第十三條,要扯上「五部
九卷」?是否文題不相應?
◎第四題,思惟此十三條目前後次第關係,如果將十三條目次第替換會如何?
◎第五題,能否將此十三條目畫出一張組織關係圖表?
第六步,重溫〈觀經四帖疏編序〉,一遍。
◎我們已經將《觀經四帖疏》及〈綱要〉讀了多遍,腦中有了一大堆的收穫,正像搬家一
樣,搬來了一大堆東西,需要簡潔化地規整一下。這是我們重讀〈編序〉的必要,也如同
練功之收功一般。
◎到此為止,你對《觀經四帖疏》及善導大師思想的瞭解,已經有某種程度的定見,具有
了一定的鑒聞能力,即如果有人講說善導大師著作、思想,你能聽出來他是否講在了點子
上;不再會隨人附和,或心中不定。這實在是值得恭喜的!
◎下面修整一段,加強念佛,再接再厲。
第七步,分別各讀「四部五卷」每部及相關〈概說〉二遍。
◎方法是,先將每部前面的組織圖表暗記心中,然後也如第一階段直讀原著,讀完再翻到
附錄〈四部五卷概說〉,去看這一部的概說。比如欲讀《觀念法門》,先記前面的組織圖
表,然後直讀,讀畢,即看〈觀念法門概說〉。每部這樣,皆讀兩遍,有關概說也看二遍

第八步,通讀〈四部五卷概說〉二遍。
然後根據八0四頁「具疏之要點」所作的提示,將《觀念法門》「攝生增上緣」及《往生
禮讚》「前序」、「後序」再重看一遍。其餘感興趣的要點,也可隨時翻讀。
第九步,重溫〈摘要〉、〈法語〉,及〈全集編者序〉;隨興閱讀祖師〈傳記〉、〈年表
〉。
第十步,再聽〈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講法光碟,一遍。
◎此次再聽講法光碟時,你會發覺:怎麼原來很多疑問光碟中都有解釋,而我上次竟然沒
有聽到呢?
◎這說明你的思惟、理解力大有提高,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現在注意到了;以前不明白的
,現在明白了。
◎人就是這樣,初讀、初聞我們不熟悉的,我們腦中會自然有一個「篩選屏障」,它只選
擇我們能接受、能理解的部分,而將大部分暫時還不能接受、不能理解的部分,自然屏閉
,如同不存在一樣。其實它原本就存在在那裡的。只是因為我們對新思想消化吸收能力很
弱,如同營養食品進入胃中,因不能消化吸收,怎麼進來又怎麼出去一樣;我們雖然從頭
到尾地讀了、聽了,其實吸收的只是一小部分,很大部分漏失出去了。這是大腦下意識的
功能。甚至有些所知障特別強的人,他怎麼讀也只能讀到他腦子中原來有的東西,而絲毫
不能接受新思想,所以在他讀來,「善導大師的思想與一般淨土教說是一樣的」,也就不
足為奇了。不然怎麼說「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又不然怎麼說「書讀百遍,其義乃
現」?
◎特別是祖師的教著,義理深蘊,沒有明眼善知識的指導,沒有堅定的信心、長期的熏習
、慎密的思惟、念佛的加持,所知所見,皆是皮表浮淺,不足為論。
◎通過前面兩輪的學讀,可能有人覺得很滿足了,認為我對於善導大師思想的瞭解已經很
深入了。其實深入還談不上,不過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相對於時下絕大多數淨土行人來
說,能通過上面兩輪的學讀,還是不多的。遇有別解別行、異學異見之人來相妨難,雖未
必有智辯力摧伏,但已有信心力自守,誠屬難能可貴矣!
※第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點」的掌握,這個點就是「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第二階段是「線」的貫穿,這條線就是「要弘分判——要弘廢立」。
◎第三階段是「面」的展開,把第一階段的點、第二階段的線分佈延展到祖師全集的各個
方面。這樣由點而線,由線而面。
◎第三階段,也分若干步。
第一步,尋讀《觀經四帖疏》,四遍。
◎所謂「尋讀」,即是懷著某種目的,搜尋式的閱讀,而不是一字一句的閱讀。前面兩輪
已將此疏敬讀過六遍,相信有關文句、組織應基本熟悉。此番尋讀,乃是就〈觀經四帖疏
編序〉中所列四要文——要弘二門判之文、要弘廢立之文、二種深信之文、正定業之文,
以之為線索,而在全疏中從前至後搜尋與其意義相同、相近的法語,目的在貫穿全疏法義
血脈,如同打通人的週身經絡一樣。
◎比如,第一遍,以「要弘二門判」為線索,我們會注意到,念觀二宗、正雜二行,其實
與要弘二門屬於同一性質,不過表達角度不同而已;另外,全疏中或單說要門,或單說弘
願,或要門、弘願合說,或表面說要門、內裡說弘願,或抑要門而揚弘願,或順要門而入
弘願;總之,你能看的越細越好。
◎接下來,分別以要弘廢立之文、二種深信之文、正定業之文為線索,看三遍。由於這四
條要文,其內在義理的一致性,所以疏中很多文段,都有四條要文的共同含義,也都可以
從四要文的各自角度來解讀,這不會讓我們感到重複無味,反而會覺得法喜重重。
第二步,重讀〈觀經四帖疏綱要〉,一遍。
第三步,重溫〈觀經四帖疏編序〉。
第四步,尋讀「四部五卷」,四遍。通讀〈四部五卷概說〉一遍。
◎方法如上尋讀《觀經四帖疏》。為什麼《觀經四帖疏》中的四條要文也可以拿來在「四
部五卷」中尋讀呢?因為《觀經疏》是善導大師建立淨土宗教理的根本性著作,其思想是
貫穿於所有「五部九卷」的。這樣讀來,我們會覺得尤為親切,「五部九卷」教理之一致
性也得以更加鮮明。
第五步,重溫〈摘要〉、〈法語〉及〈全集編者序〉。
◎所謂重溫,都有複習、總結、提高的作用,並非可有可無,也非貿然安排;是到了一定
的時候,就需要重溫,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所謂溫故而知新。所以,不要有「我已經讀過
了,知道了,不必再看了。」這樣的想法。真正會讀書的人,不怕重複,也不覺得有重複
,因為一遍有一遍的作用,反覆讀也會有新的收穫。
第六步,讀〈善導大師全集編序說明〉。
第七步,依眉注,細讀《觀經四帖疏》,三遍。
◎通過讀〈全集編述說明〉,我們會知道這一部《善導大師全集》的編序是用了很多心血
的。如標點、段落、字體,尤其是眉注,有其特別的作用,它為我們提供了讀解大師全集
很好的工具,如果不知善加利用,那真是太可惜了;如果善能利用,理解祖著就會十倍、
百倍地加強。如同現在的電腦排版軟件,有很多工具可以用,會用的靈妙無窮,不會用的
就顯得很笨拙。
◎前面,我們一直沒有強調使用眉注等編排工具,因為還不是時候,可能不會用,反而徒
生纏繞。現在,對祖師著作的文句、結構、主要思想都有了相當程度的熟悉,這時候應用
眉注來細化深入瞭解,正是時候。
※比如二四頁,善導大師解釋經題「無量壽」三字,根據眉注很清楚地知道有二種解釋:
1所念之名(標在二四頁正文第九行上面)。
2所觀之境(標在二五頁正文第四行之上)。
◎「所觀之境」四字為疏原文,「所念之名」為根據疏文之義所加。因為疏文當中說「此
地漢音」、「西國正音」,又特別舉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當然是稱念佛名而有
音聲,故與「所觀之境」相對應,標以「所念之名」。
◎這樣的眉注,顯明大師從「無量壽」三字當中解出二種三昧,「所念之名」為念佛三昧
,「所觀之境」為觀佛三昧。雖含兩種三昧,但大師意以念佛三昧為主,所以經中雖然觀
佛三昧說在前,念佛三昧說在後,但大師此處將念佛三昧放在最先,而引文也是正式性的
解釋,即「言……者,乃是……」的格式。下面的觀佛三昧,不僅次序上在念佛三昧之後
,引釋的文體上也是轉述性的解釋,即「又言人法者,是所觀之境。」是從上面解釋念佛
三昧「人法並彰」一義當中,轉而釋出觀佛三昧之義,所以加一個「又」字,表示本有一
義,此又一義;也可知觀佛三昧從念佛三昧而開,必當歸入念佛三昧。
◎這不僅與下面〈宗旨門〉所說觀佛、念佛兩三昧相應,也與前面〈序題門〉要門、弘願
分判相應。觀佛即是要門,念佛即是弘願。可說成上起下。本來「序題門」的含義就是:
序說《觀經》一部的主題,內容及緣起等。《觀經》一部所說盡在經題之中,如果經題中
不含要門、弘願,觀佛、念佛雙重含義,祖師又是依據什麼做出要門、弘願的分判呢?
※再看「所念之名」下更列三重眉註:⑴六字正音,⑵名義一體,⑶人法並彰。
(1)「六字正音」表明念佛以稱六字為主,發音以不加翻譯的梵音為正,即是「南無阿彌
陀佛」。如《觀經》下品下生,知識教勸的時候,譯者為表意明朗,用此地漢音說「稱無
量壽佛」,實際稱念的時候,則是用的梵音六字,「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
(2)「名義一體」是說明:「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與「歸命無量壽覺」的意義是一體不分
的。即使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不一定懂得這六個梵音翻譯的意義,但只要他念這尊
佛名,自然具有「歸命無量壽覺」的意義在當中,而自然獲得往生。如同下品生的人,善
知識未必有時間詳細講解六字梵音的含義,只讓臨終者稱念就好了。我們在現實助念中往
往遇到這樣的情形,即被助念者一點不知「南無阿彌陀佛」梵漢翻譯的意義,但念佛也往
生,而且瑞相昭著。
(3)「人法並彰」:人即是阿彌陀佛本人,也就是佛身、佛體;法是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的
法,也就是無量壽名號之法。人法並彰,是說阿彌陀佛這尊佛,是「名號即是佛身,佛身
即是名號」這樣一尊佛,是「稱佛名號,即被佛救;欲獲佛救,只需稱名」這樣一尊佛。
人不離法,法不離人。佛身全體顯現為名號,名號具備全部救度功能。經言:「我若成正
覺(人),立名無量壽(法);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人法並彰)。」
◎人法並彰故,第十六觀下品眾生一聲稱名,阿彌陀佛應聲即現,迎接此人得生淨土。人
法並彰故,第九觀阿彌陀佛真身相好、無量光明,唯攝取稱名念佛眾生而不捨。人法並彰
故,第七觀中,釋尊正說「我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之時,無量壽佛即時佇立空
中,顯明:佇立空中的無量壽佛本身(人),即是除一切眾生苦惱的法。韋提夫人,當下
安心,證得往生。
◎故從眉注,清晰地知道,將「無量壽」解釋為「所念之名」有三重含義:一、如何稱念
佛名?六字正音故,稱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二、稱此佛名有何意義?名義一體故,自然成
為「歸命無量壽覺」。三、歸命此人,有何作用?人法並彰故,自然契入無量壽法,得不
死之生命,獲無生之往生。
※「所觀之境」下也列二重眉註:
⑴依報。其下又二:①總列三嚴 ②別就觀門
⑵正報。其下又二:①總列主眾 ②別就觀門
◎則大師釋義甚為明顯,即是將整個極樂所有依報、正報,一部《觀經》十三定觀,統統
收在無量壽覺之「人法」,也就是阿彌陀佛名之下。則從念佛開出一切極樂依正之觀,亦
從十三定觀歸入念佛,意義就非常明顯了。
◎因為眉注字少,又因為一般人對善導大師思想教理比較陌生,遇有些眉注不太好懂,那
就要結合眉注下面的正文,再由前後眉注之間的關係,多看幾遍,也能明白。
◎如果善用眉注的話,會感受到祖典的內容頓加豐富數倍,如同廣大的殿堂展示在面前,
內含無盡的寶藏。
◎所以要讀三遍,因為依據眉注、讀解原著是一種新的形式,第一遍主要是一個熟悉過程
,第二遍比較上手,第三遍較為順暢。
第八步,依眉注,細讀「四部五卷」,二遍。
◎四部五卷相對部卷份量較小,組織結構也比較簡明,比較容易掌握一些。但《般舟贊》
贊偈很長,本身無明顯分段,要整體掌握可能較費力一些。
第九步,〈善導大師語錄〉、〈淨土宗之特色〉、〈淨土宗經論釋要文〉及相關〈導讀〉
等,隨意讀之。
◎也就是在一個更廣大的背景下,來理解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此後,若弘願寺有開班詳細講解善導大師的著作,即可聽有關講法錄音。若無,唯賴個
人專心精研。
◎研讀祖著,並非以尋文摘句、鑽研學問為目的,而是以落實專修、自信教他為目的。從
個人念佛來說,善根淳厚的人,哪怕讀懂一句,從此專心念佛,往生也是不增不減、絲毫
不受影響的;但以化他勸信來說,深入祖師教理會更殊勝。又就一般人堅固信心、專修不
怠來說,深入祖師教理也是強大的力量來源。南無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發菩提心 往生安樂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