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問題] 那辟支佛(獨覺)呢?

作者: cool810 (silence)   2014-09-20 13:47:10
※ [本文轉錄自 Buddhism 看板 #1K6MU5gF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看板: Buddhism
標題: Fw: [問題] 那辟支佛(獨覺)呢?
時間: Wed Sep 17 18:50:44 2014
※ [本文轉錄自 Buddha 看板 #1K6HSZJf ]
作者: cool810 (silence) 看板: Buddha
標題: Re: [問題] 那辟支佛(獨覺)呢?
時間: Wed Sep 17 13:07:44 2014
■ 獨覺證果之因緣:
1. 《大智度論》:「辟支佛地者,先世種辟支佛道因緣,今世得少因緣出家,亦觀深因
緣法成道,名辟支佛。辟支迦,秦言『因緣』,亦名『覺』。」《大智度論》:「……如
是等因緣,先世福德、願行、果報,今世見少因緣,成辟支佛道……。獨覺辟支迦佛有二
種:一本是學人,在人中生,是時無佛、佛法滅,是須陀洹已滿七生,不應第八生,自得
成道,是人不名佛,不名阿羅漢,名為小辟支迦佛,與阿羅漢無異,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
阿羅漢者。大辟支佛,亦於一百劫中,作功德,增長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
、或三十、二十九相乃至一相,於九種阿羅漢中,智慧利勝,於諸深法中總相、別相能入
,久修習定,常樂獨處,如是相,名為大辟支迦佛。」
2. 《瑜伽師地論》:
「云何獨覺地(三乘佛法: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其中獨覺地云何)?當知此地
(獨覺地)有五種相(從五個方面了知):一者種性,二者道,三者習,四者住,五者行。
「(一、種性)云何獨覺種性?謂由三相應正了知:一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
提時,有薄塵性種性,由此因緣,於憒鬧處心不愛樂,於寂靜處深心愛樂;二者,本性獨
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薄悲種性,由是因緣,於說正法利有情事,心不愛樂,於少思
務寂靜住中,深心愛樂;三者,本性獨覺,先未證得彼菩提時,有中根種性,是慢行類,
由是因緣,深心希願無師無敵而證菩提。」
「(二、道)云何獨覺道?謂由三相應正了知,謂有一類,安住獨覺種性,經於百劫
,值佛出世,親近承事成熟相續,專心求證獨覺菩提,於蘊善巧、於界善蘊、於緣起善巧
、於處非處善巧、於諦善巧,勤修習故,於當來世速能證得獨覺菩提,如是名為初獨覺道
。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於先所未起順決擇分善根,引發
令起,謂煖、頂、忍,而無力能即於此生證法現觀得沙門果,復修蘊善巧、修處善巧、修
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於當來世能證法現觀,得沙門果,是名
第二獨覺道。復有一類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證法現觀,得沙門果
,而無力能於一切種,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復修蘊善巧、修
處善巧、修界善巧、修緣起善巧、修處非處善巧、修諦善巧故,依出世道於當來世,至極
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阿羅漢果,是名第三獨覺道。(不論哪一類獨覺行者,
過去世都曾值佛出世,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次法向、法隨法行,而於未來
世無佛時期,由此發願、福德、修行等因緣成熟證果。註:現今是釋迦牟尼佛佛世時期,
釋迦牟尼佛法滅後(例如一萬年後)至彌勒菩薩下生成佛期間,為無佛世時期。)」
「(三、習)云何獨覺習?謂有一類,依初獨覺道,滿足百劫修集資糧,過百劫已出
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法現觀得獨覺菩提果,永斷一切煩惱,成阿羅漢
。復有一類,或依第二或依第三獨覺道,由彼因緣出無佛世,無師自能修三十七菩提分法
,或證法現觀乃至得阿羅漢果,或得沙門果,至極究竟畢竟離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證
得最上阿羅漢果。當知此中由初習故成獨覺者,名麟角喻,由第二第三習故成獨勝者,名
部行喻。」
「(四、住)云何獨覺住?謂初所習麟角喻獨覺,樂處孤林樂獨居住,樂甚深勝解,
樂觀察甚深緣起道理,樂安住最極空無願無相作意,若第二第三所習部行喻獨勝,不必一
向樂處孤林,樂獨居住,亦樂部眾共相雜住,所餘住相如麟角喻。」
「(五、行)云何獨覺行?謂一切獨覺,隨依彼彼村邑聚落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
,善住正念,隨入彼彼村邑聚落,或為乞食,或濟度他下劣愚昧,以身濟度不以語言,何
以故?唯現身相為彼說法,不發言故,示現種種神通境界,乃至為令心誹謗者,生歸向故
,又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趣寂。」
3.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
【聲聞中佛能王生, 諸佛復從菩薩生, 大悲心與無二慧, 菩提心是佛子因。
悲性於佛廣大果, 初猶種子長如水, 常時受用若成熟, 故我先讚大悲心。】
從他聞正教授,修行證得聲聞菩提果,能以此義令他聞,故名聲聞。令他聞者,如經
說:「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等。無色界聲聞雖無此義,然不為過,以有彼名者不必定有
彼義,如陸生蓮華亦得有水生之名也。又聲聞之梵語「薩囉波迦」亦訓「聞說」。
從諸佛聽聞成佛妙果之道,為大乘種姓求彼道者說故,名曰聲聞。如《法華經》云:
「我等今者成聲聞,聞佛演說勝菩提,復為他說菩提聲,是故我等同聲聞。」此二義雖菩
薩與聲聞相同,然「聞說」之義正屬聲聞。有說第三句中無「勝」字,故前句是大乘菩提
,後是聲聞菩提。但疏意不然,前是大乘菩提,次是往菩提之道。若謂何者?菩薩雖亦從
佛聽聞佛道,為所化宣說。然經說「聲聞」,意取但說彼道,而自身全不修者。
「中佛」之「佛」,《釋》說:「佛之真實於三類補特伽羅處轉。」有謂此說「達朵
佛陀之聲於三類補特伽羅處轉」,此說甚善。如云:「達朵為真實,佛陀為覺悟。」以取
覺悟真實為佛陀時,則三類補特伽羅皆有其義。「覺悟真實之聲,亦詮辟支佛。」但今誤
譯為佛。佛陀之聲,雖可通譯為佛,但於此處則失當。以佛陀聲亦詮「華開」及「夢覺」
,非必須譯為佛也。
「中」者謂諸獨覺輩。由百劫中修集福智勝進,故勝出聲聞。然無福智二資糧、一切
時遍一切有情之大悲及一切相智等,劣於正覺,故名曰中。有謂此智慧勝聲聞之義,如云
「離所取分別」(註:大乘唯識所說之‘法無我’為‘能取所取空’,中觀認為唯識所說
之法無我只是粗分的法無我,大乘唯識的標準比較低,所許之獨覺離所取分別,為不了義
)。彼說非理,此宗說聲聞獨覺亦能通達一切諸法無自性故。即彼說者,亦許彼義故。故
知《釋論》說「智勝進」為勝出。言「勝進」者,謂所修道漸進漸妙。此復於百劫中勤修
福智,非若聲聞不耐久修。雖諸福智皆可名為資糧,然資糧之正義,乃無倒修行無上菩提
之方便,能攝受自果者。如《顯義論》說:「大悲心等正行,以能攝取大菩提故,乃名資
糧。」故具此義之福智,乃資糧正義,不具此義者,乃通常資糧。且就資糧之梵語「三跋
羅」之義訓而譯,由福智之行勝出聲聞,故於欲界最後生時,不依他教,能自發阿羅漢智
。復以唯為自利而得覺悟成阿羅漢,故名獨覺,亦曰自覺。
「能王」者,二乘阿羅漢雖亦可名能,然非能王。唯諸佛乃稱能王,以得勝出聲聞、
獨覺、菩薩之無上法王,彼三人亦依佛語而得法故。聲聞獨覺從佛生者,謂由佛力之所植
生。以諸佛出世必無倒宣說甚深緣起,二乘種姓於此聽聞思惟,精勤修行,即能隨其信樂
滿足聲聞獨覺所希願果,故說彼二由佛植生。
若作是念:雖有眾多聲聞種姓從佛聞法即於現生而證菩提,然獨覺種姓必不於現生趣
證,說彼等於佛所說義聞思修行,乃圓滿自果,似不應理。無失。設有一類獨覺種姓,聞
佛所說甚深緣起,已善通達真實義諦,雖不即於現生證獨覺涅槃,然彼獨覺行者,由修佛
所說緣起力故,於他生中定得涅槃。如造定業,雖不於造業生中即受其報,然於他世則定
受也。前說亦爾,由於佛所說法,聞思修行能滿所願,亦非依現生說也。此如《四百論》
云:「設已知真實,現未得涅槃,他生決定得,猶如已造業。」《中論》亦云:「若佛不
出世,聲聞已滅盡,諸辟支佛智,無依而自生。」
《釋論》「設有一類」等義,有謂此答「若說緣起而非即得聲聞等果,應說緣起不能
滿足聲聞等希願」之難,有謂此答「修緣起無生義,應無間能生彼果。然無此事,故後亦
應不生彼果」之疑。彼二家俱未了達文義,以於諸佛植生獨覺最疑難處,理應別為斷疑者
,皆未能斷故。
───────────────────────────────────────
摘自:—《地道建立》
2.2.1.2.1.2 獨覺地
「能夠作為已成為自果的眾多功德所依之基礎的獨覺入道現觀」,是「獨覺地」的定
義。其分類有二:(1)獨覺異生地、(2)獨覺聖者地。
2.2.1.2.1.2.1 獨覺異生地
〔定義、分類〕與聲聞類似。
2.2.1.2.1.2.2 獨覺聖者地
「能夠作為已成為自果的眾多功德所依之基礎的獨覺聖者現觀」,是「獨覺聖者地」
的定義。其分類有三:(1)〔獨覺〕見道、(2)〔獨覺〕修道、(3)〔獨覺〕無學道。
2.2.1.2.1.2.2.1 獨覺見道
「在已成為自因之獨覺加行道圓滿之後生起,而且在已成為自果之獨覺修道未生起之
前的獨覺諦現觀」,是「獨覺見道」的定義。其分類有三:(1)獨覺見道根本定智、(2)獨
覺見道後得智、(3)非前二者任一的獨覺見道。
2.2.1.2.1.2.2.1.1 獨覺見道根本定智
「專注於已成為自境之無我之根本定的獨覺諦現觀」,是「獨覺見道根本定智」的定
義。其分類有三:(1)〔獨覺見道根本定智〕無間道、(2)〔獨覺見道根本定智〕解脫道、
(3)非前二者任一的見道。
2.2.1.2.1.2.2.1.1.1 獨覺見道無間道
「專注於二空之根本定的獨覺諦現觀,並且能作為已成為自己份內之所斷的執色為外
境的遍計分別的正對治者」,是「獨覺見道無間道」的定義。其分類有八忍。
2.2.1.2.1.2.2.1.1.2 獨覺見道解脫道
「〔專注於二空之根本定的獨覺諦現觀〕,並且已直接斷除能引生自己(獨覺見道解
脫道)之無間道份內之所斷者」,是「獨覺見道解脫道」的定義。其分類有見道八智。其
餘類推。
───────────────────────────────────────
摘自:—《讓有緣士夫朝向解脫與一切相智地的地道建立:攝要》
2-1-2-2. 獨覺地
2-1-2-2-1. 定義
「作為自果之眾多功德的所依基礎的獨覺智」,就是「獨覺地」(rang rgyal gyi sa)
的定義。
「獨覺地」、 「獨覺的現觀」及 「獨覺智」,這些是同義詞。
2-1-2-2-2. 分類
若予以區分,有二:
2-1-2-2-2-1. 獨覺異生地
獨覺異生地若予以區分,有二:
2-1-2-2-2-1-1. 解釋獨覺資糧道
2-1-2-2-2-1-1-1. 獨覺資糧道的定義
「獨覺的法現觀」,就是「獨覺資糧道」的定義。
2-1-2-2-2-1-1-2. 獨覺資糧道的同義詞
「獨覺資糧道」、「獨覺法現觀」與「獨覺資糧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1-2-2-2-1-1-3. 獨覺資糧道的分類
獨覺資糧道若予以區分,有: 「下品」、「中品」及「上品」三者;
或者分為「現前」、「比度」及「決知」三者;
或者分為「聞所成」、「思所成」及「修所成」三者等,與聲聞類似。
在獨覺資糧道下品的階段當中,分為「瞭解二空」與「不瞭解二空」兩類,而到了資糧
道的中品則必定要瞭解二空,因為當轉移至資糧道上品時必定要證得緣二空的止,而要證
得那個止,必須先行瞭解二空。
因此,暫時於獨覺道中決定種姓的獨覺資糧道上品者,他證得緣二空的觀、證得緣二空
的止觀雙運、證得緣二空的修所成慧、以及證得獨覺加行道,這些都是同時的。
2-1-2-2-2-1-2. 解釋獨覺加行道
2-1-2-2-2-1-2-1. 獨覺加行道的定義
「獨覺的義現觀」,就是「獨覺加行道」的定義。
2-1-2-2-2-1-2-2. 獨覺資糧道的同義詞
「獨覺加行道」、「獨覺義現觀」與「獨覺加行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1-2-2-2-1-2-3. 獨覺加行道的分類
獨覺加行道若予以區分,有加行道「煖」、「頂」、「忍」及「世第一法」四者;
前三者可以分為「下品」、「中品」及「上品」三者;或者分為
「現前」、「比度」及「再決知」三者;
或者分為「聞所成」、「思所成」及「修所成」三者等。
但世第一法則沒有這樣的分類,因為世第一法是時邊際剎那的緣故。
暫時於獨覺道中決定種姓的獨覺加行道者,他現觀二空、證得獨覺的見道、證得獨覺的
聖者之道、以及 證得獨覺見道無間道,這些都是同時的。
2-1-2-2-2-2. 解釋獨覺聖者地
解釋獨覺聖者地當中,分三:
2-1-2-2-2-2-1. 解釋獨覺見道
2-1-2-2-2-2-1-1. 獨覺見道的定義
「獨覺的諦現觀」,就是「獨覺見道」的定義。
2-1-2-2-2-2-1-2. 獨覺見道的同義詞
「獨覺見道」、「獨覺諦現觀」與「獨覺見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1-2-2-2-2-1-3. 獨覺見道的分類
獨覺見道若予以區分,有三:(1)「見道根本定智」、(2)「見道後得智」、(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
2-1-2-2-2-2-1-3-1. 獨覺見道根本定智
「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已成為自境的無我之獨覺諦現觀」,就是「獨覺見道根本定
智」的定義。
若予以區分,有:(1-1)獨覺見道無間道、(1-2)獨覺見道解脫道及(1-3)不是前
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
「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二空之獨覺諦現觀,也是作為自己份內之執色為外境的
遍計分別之正對治者」,就是(1-1)「獨覺見道無間道」的定義。 若予以區分,有八忍。
「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二空之獨覺諦現觀,也是從與[獨覺見道解脫道]自己
同一座根本定之獨覺見道無間道份內的障礙當中解脫出來者」,就是(1-2)「獨覺見道
解脫道」的定義。
(1-3)「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有三:
(1-3-1)「平等安住於無我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
(1-3-2)「平等安住於空性之獨覺見道根本定智」、及
(1-3-3)「在獨覺見道後得位之後,再次平等安住於二空的根本定智」。
2-1-2-2-2-2-1-3-2. 獨覺見道後得智
「心續中具有『從獨覺見道根本定中出定的獨覺諦現觀』之補特伽羅的心續當中,前述
的獨覺諦現觀顯現而生」,就是(2)「獨覺見道後得智」的定義。
2-1-2-2-2-2-1-3-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見道
(3)「既不是根本定也不是後得位的獨覺見道」,就像「見道根本定者心續當中的希
求解脫的心」及「後得位者心續當中現觀二空的心」。
2-1-2-2-2-2-2. 解釋獨覺修道
2-1-2-2-2-2-2-1. 獨覺修道的定義
「獨覺的隨現觀」,就是「獨覺修道」的定義。
2-1-2-2-2-2-2-2. 獨覺修道的同義詞
「獨覺修道」、「獨覺隨現觀」與「獨覺修道者心續之智」,這些是同義詞。
2-1-2-2-2-2-2-3. 獨覺修道的分類
獨覺修道若予以區分,有三:(1)「修道根本定智」、(2)「修道後得智」、(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修道」。
2-1-2-2-2-2-2-3-1. 獨覺修道根本定智
2-1-2-2-2-2-2-3-1-1. 獨覺修道根本定智的定義
「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已成為自境的無我之獨覺隨現觀」,就是「獨覺修道根本定
智」的定義。
2-1-2-2-2-2-2-3-1-2. 獨覺修道根本定智的分類
若予以區分,有(1-1)獨覺修道無間道、(1-2)獨覺修道解脫道及(1-3)不是前述
二者任一之獨覺修道根本定智。
2-1-2-2-2-2-2-3-1-2-1. 獨覺修道無間道
2-1-2-2-2-2-2-3-1-2-1-1. 獨覺修道無間道的定義
「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二空之獨覺隨現觀,也是作為自己份內之執色為外境的
俱生分別之正對治者」,就是(1-1)「獨覺修道無間道」的定義。
2-1-2-2-2-2-2-3-1-2-1-2. 獨覺修道無間道的分類
若予以區分,有下、中、上等九品。
2-1-2-2-2-2-2-3-1-2-2. 獨覺修道解脫道
2-1-2-2-2-2-2-3-1-2-2-1. 獨覺修道解脫道的定義
「既是心一境性地、平等安住於二空之獨覺隨現觀,也是從與[獨覺修道解脫道]自己
同一座根本定之獨覺修道無間道份內的障礙當中解脫出來者」,就是(1-2)「獨覺修道
解脫道」的定義。
2-1-2-2-2-2-2-3-1-2-2-2. 獨覺修道解脫道的分類
若予以區分,有下、中、上等九品。
2-1-2-2-2-2-2-3-1-2-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修道根本定智
有三種既不是獨覺修道無間道也不是獨覺修道解脫道的獨覺修道根本定智等等,和聲聞
的情況類似。
2-1-2-2-2-2-2-3-2. 獨覺修道後得智(和聲聞的情況類似)
2-1-2-2-2-2-2-3-2-1. 獨覺修道後得智的定義(和聲聞的情況類似)
2-1-2-2-2-2-2-3-2-2. 獨覺修道後得智的分類(和聲聞的情況類似)
2-1-2-2-2-2-2-3-3. 不是前述二者任一之獨覺修道(和聲聞的情況類似)
2-1-2-2-2-2-3. 解釋獨覺無學道
2-1-2-2-2-2-3-1. 獨覺無學道的定義
「獨覺道的進程已達究竟的獨覺之智」,就是「獨覺無學道」的定義。
2-1-2-2-2-2-3-2. 獨覺無學道的分類
獨覺無學道的分類等等和聲聞類似,而差別在於聲聞阿羅漢尚未斷除執色為外境的分別
,然而獨覺阿羅漢則已經斷除。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