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五集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2-04-08 19:11:43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五集)  2009/5/6  中國山東省海島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05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今天我們接著繼續跟大家一起來學習
《弘一大師演講錄.律學大意》。
  我們上一集講到八關齋戒。《五戒相經箋要》講經因緣我們已經講了四、五集,最近
有同學在網站上問到了一個問題,就是在《演講錄》裡面弘一大師講的,五戒當中,盜戒
最難持。這位同學聽到弘一大師這段話,提出了這麼一個疑問,為什麼五戒當中偷盜這條
戒最不好受持?大師在《演講錄》中也給我們建議,如果沒有把這條戒的戒相了解得很清
楚,暫時先不要受這條戒,可以稍緩,就是慢一點,等到我們把這條戒的開遮持犯,它的
戒相(戒相就是這條戒在生活當中一切的事相)真正的明白了,再來受持這條戒,這樣是
比較妥當,這是弘一大師給我們建議的。這條戒很難受持,當然有很多方面,等到我們進
入經文,學習到這條戒的時候,我們再進一步跟大家報告。
  在此地簡單講,就是依本經,照《五戒相經》講,偷五錢就破了這條戒,而且是犯了
不可悔罪。這部經是在我們中國劉宋時代翻譯的,距離我們現在也有一千五百多年,當時
的五錢折合現在的錢多少,各家的說法不一樣。過去廣化老法師也做了一番考證,他在註
解裡面講,大概我們現在買一件袈裟的錢,就像我現在身上披的衣的錢。這個衣的質料也
有好的跟比較差的,價錢又不一樣,但是一件衣再好,錢也不是很多。現在人民幣大概是
一、二百塊,質量就算不錯了;在台灣,新台幣大概七八百塊、一千多塊的,質量就不錯
了。這個錢在我們現代來講,數字是很小,並不大,也就是說偷盜,財物的價值是很輕微
的就犯了根本戒,就不通懺悔。根據經上講的五錢,每一個朝代,每一個國家地區,當然
有一些不相同。但是從經文上來看,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理解到,這個價錢是很小的,並不
是很多的,並不是我們偷了幾百億、幾千個億才算犯了根本戒,偷了五錢就犯根本戒。這
是說明盜這條戒,你偷的東西不是很多,但是就犯不可悔罪。弘一大師講難持,可能這是
其中因素之一。所以大師要我們深入去研究、學習這條戒,真正明白了再來受。
  我們今天接著看《演講錄》裡面講的,上一次我們講到八關齋戒,三皈、五戒、八關
齋戒、菩薩戒都通在家出家的,在家人可以受,出家人也可以受,這是相通的。下面講的
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這些戒法只限定於出家人,這個戒
法就是專屬於出家人受的戒法。我們先看:「沙彌戒—此乃正戒,共十條。其中九條同八
戒,另加手不捉錢寶一條,合而為十。但手不捉錢寶一條,平常人聽了不明白,皆怕,不
知此不捉錢寶是易持之戒。律中有方便辦法,叫做說淨,經過說淨儀式後,亦可照常自己
捉持。最為繁難者,是正戒十條外,於比丘戒亦應學習,犯者結罪。我初出家時不曉得,
後來學律才知道。這樣看起來,持沙彌戒亦是不容易的事。」這段是給我們介紹沙彌戒。
  這是正戒,就是正式的,出家人要受持的。一共十條,其中有九條戒跟八關齋戒是一
樣的,另外加一條「手不捉錢寶」,就是我們不能拿錢;寶就是凡是有價值的東西,除了
金銀珠寶之外很多也不能抓持,就像我現在戴的手錶也是寶,嚴格講也不能戴;再掛上玉
的念珠,這也是寶,也不可以。我們一般人看到不捉持錢寶戒,很多人就害怕,不敢去受
了。但是《演講錄》給我們講,不知此戒容易受持,就是不捉持錢寶這條戒是很容易持的
,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困難的。為什麼?「律中有方便辦法,叫做說淨」。什麼叫說淨
?就是跟大眾說明,我拿這個錢是做什麼用的。比如說你要出門去辦事,你要身上帶錢去
買車票,或者去更遠的地方,買船票、買飛機票,或者買東西、採購,你沒有帶錢就不行
。比如說常住有一些東西要買,你要帶錢,帶了錢,你要跟大家說淨。就是我們一個僧團
、一個團體,四個人以上就是一眾,在道場就好像開會羯磨一樣,就是跟大家講我現在要
拿多少錢去辦什麼事情,或者你要出遠門,帶一些錢在旅途當中備用,拿多少錢,跟大家
說明之後,你拿錢財就不算犯戒,就叫開戒,不是犯戒,它有這個方便法。所以這條戒也
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困難,你只要透過說淨跟大家說明,就可以拿錢。佛制這條戒主要怕
我們起貪心,你錢拿多了、錢存多了,積財喪道,你就沒有心情修道,一天到晚為了錢財
操心,妨礙你的清淨心,障礙你修道,所以才制這條戒。所以制這條戒有好處,幫助我們
修清淨心的。比如說人家送你一些寶物,我們出家人,念珠送好一點,你就會去罣礙這個
東西。如果送菩提子的,一串五毛錢的,我們就很自在,丟了你也心不痛,那不是很快樂
嗎?所以居士都要送我很好的念珠給我很大的壓力,我還是喜歡那種樹子的,反正那丟了
你也無所謂。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佛制這條戒的精神、意義、作用在哪裡,我們要明白。
明白之後,我們就很樂意來受持這條戒,對我們修行有幫助。
  大師在此地講,這條戒並不難,「最繁難」,繁就是很繁雜、很困難的「是正戒十條
之外,於比丘戒亦應學習,犯者結罪」。就是你正式受了沙彌戒,得到沙彌戒,除了這十
條戒之外,你同時還要學習比丘戒,你犯了比丘戒的戒條同樣要結罪,這條就比較難。所
以我們受了沙彌戒,不是說只要守住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就可以。根據大師在這裡講
的,你除了這十條戒、二十四門威儀,還要同時學比丘戒,你犯了比丘戒的戒條同樣要結
罪。所以弘一大師講,「我初出家時不曉得」,他說他剛出家的時候也不知道,以為出家
先受沙彌戒,只要學沙彌戒就可以,不知道除了學沙彌戒,同時要學比丘戒,不學一樣結
罪。「後來學律才知道」,後來他學了戒律才知道。「這樣看起來,持沙彌戒亦是不容易
的事。」我們現在應該會比較死心塌地,還是聽弘一大師的話,三皈五戒、八關齋戒,我
們能做到就不錯了。
  我們接著看下面:「沙彌尼戒—即女眾,法戒與沙彌同。」戒法就是十戒、二十四門
威儀,跟沙彌戒是完全相同的。
  下面我們看:「式叉摩那戒—梵語式叉摩那,此云學法女。那一種人可受式叉摩那戒
呢?要已受沙彌尼戒的人,於十八歲時,受式叉摩那法,學習二年,然後再受比丘尼戒。
因佛制二十歲乃可受戒,於十八歲再學二年,正當二十歲。於二年學習時,僧作羯磨,與
學戒法,才可受比丘尼戒。但式叉摩那要學三法:一、學根本法,即四重戒;二、學六法
—染心相觸,盜減五錢,斷畜命,小妄語,非時食,飲酒;三、學行法,大尼諸戒及諸威
儀。此僅是受學戒法,非另外得戒,與他戒不同。」
  這是講式叉摩那戒,女眾已經受過沙彌尼戒的人,年紀到了十八歲,要先受式叉摩那
法,學習兩年,才能去受比丘尼戒。這是比較特別,與他戒不同,等於是在受比丘尼戒之
前的預科,預備學習的。
  下面我們看比丘戒:「我們生此末法時代,沙彌與比丘戒皆是不能得的。原因甚多,
今舉一種來說,就是沒有能授沙彌戒、比丘戒的人。若受沙彌戒,須二比丘授;比丘戒至
少要五比丘授。若找不到比丘的話,不單比丘戒受不成,沙彌戒亦受不成。」這段是給我
們講比丘戒。
  我們現在生長在末法時代,雖然出家,但是沙彌戒跟比丘戒都是得不到的。得不到的
原因很多,這裡給我們舉出一種來說,當然這一種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沒有能授沙彌戒、
比丘戒的人。因為沙彌戒跟比丘戒要有真正持清淨比丘戒的人來傳授、來教你,你才能夠
得戒。若受沙彌戒,如果你要受個沙彌戒,你要有兩位清淨比丘,這兩位持清淨比丘戒來
傳授、來教你,你來學習,這樣你才能得到沙彌戒。你受比丘戒,至少要有五個清淨比丘
,這五個比丘真正持比丘戒的,他來給你傳授,你才能得到比丘戒,是要有這樣的人來傳
授才能得戒。「若找不到比丘的話,不單比丘戒受不成,沙彌戒亦受不成」,不要說比丘
戒受不成,沙彌戒你也受不成。
  下面再給我們講:「從南宋迄今七百年來,僧種斷絕了。平常人以為中國僧眾很多,
要找一個真正比丘也是不容易,如此怎能受沙彌、比丘戒呢?沒有能授戒的人,如何會得
戒呢?」弘一祖師勸我們,「應受沙彌、比丘戒才是」,這是對當時戒場講的一個安慰的
話,說「雖不得戒,亦能種植善根,兼學種種威儀,豈不是好。又若想學律,必先掛名受
沙彌、比丘戒,否則以白衣學律,必受他人譏評」。大師也安慰當時在戒壇受戒的這些出
家人,大家抱了一個希望的心來受戒,希望能夠得戒(得比丘戒、比丘尼戒),現在聽到
弘一大師這麼講,當然大家難免心裡會很失望,會產生一個想法,這樣來受這個戒有什麼
用?不如就不要受了。大師還是鼓勵大家要繼續受,什麼理由?雖然不能得戒,也種善根
;受了戒,掛個名,也方便我們去看律藏的經典。因為佛規定,你沒有受戒不能看比丘戒
本,這個是不可以看的,你受了戒才能看。如果你沒有受戒,就去看戒律的經典,一定會
被別人譏笑、批評,所以弘一大師在當時還是勉勵大家去受戒,掛個名。
  下面他就再給我們講出這些道理,他說「這次講律學大意,有種種困難。什麼緣故?
若不依佛說的道理講,一味的隨順人情、敷衍了事,豈不害了你們?若依實在話講,又怕
引起你們懷疑,因此不得已分兩種說法。一、須先說明真相,恐出戒堂後,妄自稱為沙彌
或比丘,致招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譬如泉州這地方有司令官等,不識相的老百姓亦稱
我是司令官,如司令官聽到,定遭不良結果,說不定有槍斃的危險。未得沙彌、比丘戒者
,妄自稱為沙彌或比丘,必遭惡報,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對大家說實話。」
  弘一大師說,戒壇請他去講律學大意,「有種種困難」,如果不依照佛說的道理講,
「一味的隨順人情、敷衍了事」,豈不是害了大家嗎?如果要講實在話,又怕大家懷疑,
所以他不得已就分兩種說法。第一種就是必須說明真相,為什麼?恐怕大家受了戒,出了
戒堂,自稱我是沙彌,我是比丘,這樣會招來重罪,那是不得了的事情。為什麼不得了?
冒充的,冒牌的沙彌,冒牌的比丘,這個罪很重,是不得了的事。大師舉出世間法,當時
他是在福建泉州講的,就舉出這個地區「有司令官等」,就是做官的。不識相的老百姓,
也說他是司令官,如果被真的司令官聽到,恐怕就有不良的後果,說不定命就送掉了。這
是舉出一個比喻,就是我們去受戒,沒有得到比丘戒、沙彌戒,妄自稱為沙彌、比丘,必
定遭到惡報,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弘一大師講,要跟大家說實話,免得大家造了很重的罪
業,自己不知道。
  第二個,「以現在人情習慣,我總勸諸位受戒,掛個虛名,受後俾可學律,不然,定
招他人誹謗。若有人真欲紹隆僧種,必須求得沙彌、比丘戒者,亦有一種特別的方法,即
是蕅益大師禮占察懺儀,求得清淨輪相,即可得沙彌比丘戒,除此之外,無有辦法。故蕅
祖云:末世欲得淨戒,捨此占察輪相之法,更無他途。因為得清淨輪相之後,即可自誓總
受菩薩戒,而沙彌、比丘戒皆包括在內,以後即可稱為菩薩比丘。禮占察懺雖極不容易,
倘真有發大心者,亦可奮力進行,這是弘祖最大之願望。」
  這是弘一祖師最大的願望。這也是隨順人情習慣,所以弘一大師也是勸諸位受戒,掛
個虛名,受了以後俾可學律,你受了戒之後再來學戒律,比較名正言順,「不然,定招他
人誹謗」。這是他勸我們出家人去受戒,雖然得不到戒,他還是鼓勵我們去受戒,掛個虛
名。但是受了之後一定要知道,我們實質上是沒有得到戒,只是掛個名,是一個虛名,不
是真的,不能自以為自己真正得到沙彌戒、比丘戒,這個罪過就重了。所以他先給我們說
明白,讓我們不要誤會。主要是為了學習戒律的方便,所以去受個形式上的戒,受了之後
再來學習,學會一條就去做一條,這也是很實在。
  沙彌、比丘戒是不是就不能得到?還是可以得到,雖然現在沒有清淨比丘,但是還有
一種方法。如果「有人真欲紹隆僧種」,僧種是非常尊貴的,皈依僧,眾中尊。僧種必定
要有沙彌戒跟比丘戒,真正得到這個戒、受持這個戒,僧種就不斷絕了。紹隆僧種是依這
個戒來紹隆僧種,不是說廟蓋得很大,蓋得很富麗堂皇,出家眾很多,這個叫紹隆僧種,
不是的,紹隆僧種是真正出家人能夠受持沙彌、比丘戒。在末法時期,你發心要紹隆僧種
,要求得沙彌、比丘戒,也有一個特別的方法,就是蕅益大師禮占察懺儀,依《占察善惡
業報經》求得清淨輪相,你只要業障懺除,清淨輪相現前,你在佛前受沙彌、比丘戒,可
以得戒。在我們末法時期,除了依照《占察善惡業報經》這種方式來占,其他沒有更好的
辦法,這是我們現在唯一能夠得戒的方法。
  如果真正有人要發心紹隆僧種,再來找我,我那邊有輪相,也有經本,可以供養大家
,也希望我們年輕的出家眾來發心。那麼這樁事情是不是能做到?有一句俗話講,「天下
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只要真正有心,難事也就變成不難了。如果沒有發這個心,就
算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也會變成很困難的,為什麼?因為沒有那個心,因此發心就很重
要。你發了這個心,天下就沒有難事;如果不發心,難事就太多,關鍵在我們的發心。所
以我們還是有機會可以得到戒,就是說你想要學習的意願真不真、切不切,關鍵在這個地
方。如果我們真心想要學,佛菩薩會有感應的;如果我們不是真心要學,當然就沒有感應
。你得到清淨輪相,受了菩薩戒,沙彌、比丘戒都包括在內,就可以稱為菩薩比丘。「禮
占察懺雖極不容易,倘真有發大心者,亦可奮力進行」,這是弘一祖師給予後代出家眾最
大的願望。雖然不是很容易,但是如果你真正發大心,奮力進行,還是可以得到的。
  「比丘尼戒,不能詳說。依佛制,比丘尼戒要重複受兩次,先依尼僧授本法,後請大
僧正授。但正得戒時,是在大僧正授時。此法在南宋以後已不能實行。」這是受比丘尼戒
的順序,它的程序要受兩次。比丘尼戒依照佛的制度要重複受兩次,「先依尼僧授本法」
,要有比丘尼這樣的僧人來給你授,先在比丘尼僧這裡受了本法,後面還要再請大僧正授
,大僧就是男眾的比丘,再正式的傳授。但是比丘尼戒正得戒的時候,不是尼僧授的時候
得戒,是在大僧正授的時候才得戒。在戒壇都要分班的,一班有三個人,登壇受戒。我以
前去受戒就是分班的,然後給你受三壇,三個人一班,戒師要跟你問很多話。「此法在南
宋以後已不能實行」,這個方法從中國南宋之後就不能實行,因為沒有清淨比丘。以上是
講比丘尼戒、比丘戒。
  下面講菩薩戒:「菩薩戒—亦不能詳說,現略舉三事。一、要有菩薩種性,又能發菩
提心,然後可受菩薩戒。什麼是種性呢?簡單來說,就是多生以來所成就的資格。所以當
受戒時,戒師問:汝是菩薩否?應答曰:我是菩薩。這就是菩薩種性。戒師又問:既是菩
薩,已發菩提心否?應答曰:已發菩提心。這就是發菩提心,這樣才能受菩薩戒。」
  這是講受菩薩戒,也不能詳細說。這裡給我們舉出三件事,第一個,要有菩薩種性,
又能夠發菩提心,然後才可以受菩薩戒。什麼是菩薩種性?簡單講,就是多生多劫以來所
成就的善根、福德、因緣。這個我們要直下承當,往往有很多人他不敢當,我是個凡夫,
怎麼能當得起菩薩呢?但是此地給我們講,你就是要直下承當,承認你是菩薩,是菩薩一
定發菩提心。這個你要承認,你要直下承當,這樣才能受菩薩戒;如果不敢當,就不能受
菩薩戒。所以要直下承當。為什麼要我們直下承當?這是多生多劫以來成就的資格。
  一般人或許不能明瞭,我們讀了《無量壽經》之後,對這樁事情就明白了。佛給我們
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在六道輪迴得到人身的機會很難,機會很少;得到人身又能聞
到佛法,那就更難了。所以我們看看,現在整個地球有六十幾億的人口,現在可能有超過
七十億,有多少個人他遇到佛法,他學了佛?是不是有七分之一就有待調查。學佛的人這
麼多,遇到大乘佛法的又有幾個人?佛法也有大乘、小乘,像南傳的,那是小乘佛法,不
是大乘。所以南傳佛教國家,最高的果位就是阿羅漢,沒有什麼叫菩薩的,他也不相信大
乘佛法。聞到佛法,他只聞到小乘,不能接受大乘的。那麼聞到大乘佛法,佛法也有真的
,也有假的,有幾個人遇到真的佛法?這又更少了。那麼遇到真的佛法,又有幾個人遇到
善知識來給他說明講解?那又更少了。你一層一層去比較就發現,你今天能夠聞到佛法,
能夠接觸正法道場,能夠來受菩薩戒,你不是多生多劫成就的善根福德因緣,你怎麼可能
遇到?縱然遇到了,你也不會接受。
  所以佛在《無量壽經》給我們講,你能夠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個經典,是在無量諸
佛那邊就種了善根。只是我們在六道輪迴,每一生都有隔陰之迷,過去生的事情都忘得乾
乾淨淨了。這一生又有緣遇到佛法,你前生的事情忘記了,所以你會覺得不敢當。但是佛
菩薩對這個事情很清楚,叫你要直下承當,你不要懷疑。你過去生如果沒有這麼深厚的善
根,你肯定遇不到的;縱然遇到,你也肯定不會接受。所以要你發心,要你承認你是菩薩
種性,要發菩提心,這樣就可以受菩薩戒,這個就是菩薩種性。所謂菩薩種性就是說,你
是大乘佛法這種根器,你可以接受大乘佛法,這個就叫菩薩種性。
  我們接著再看下面:「二,平常人受菩薩戒者,皆是全受。但依《瓔珞本業經》,可
以隨身分受或一或多,與前所說的受五戒法相同。」這是再給我們講,平常人受菩薩戒都
是全部受,出家眾受菩薩戒十條重戒,四十八條輕戒,所謂十重四十八輕;在家眾受的菩
薩戒是六條重戒,二十八條輕戒,一次都全部受。但是依照《瓔珞本業經》,依照這部經
菩薩戒也可以隨身分受或一或多,依照《瓔珞本業經》可以隨你個人本身現在能做到的先
受,還做不到先不要受,可以分開來受,不一定要一次完全都受。或者受一條,或者兩條
,或者更多一點,與前面所說五戒法相同,跟前面講的五戒法是一樣的。五戒可以分開受
,不一定一次要全部都受,自己有把握做到的先受,還沒把握先不要受,有這個依據。這
是講菩薩戒也跟五戒同樣的。
  第三,「犯相輕重,依《舊疏》、《新疏》有種種差別,應隨各人力量而行。現以例
說,如妄語戒,《舊疏》說大妄語乃犯波羅夷罪,《新疏》說小妄語即犯波羅夷罪。至於
起殺、盜、婬、妄之心,即犯波羅夷罪,乃是為地上菩薩所制,我等凡夫是做不到的。所
謂菩薩戒雖不易得,但如有真誠之心,亦非難事;且可自誓受,不比沙彌、比丘戒必須請
他人受。因為菩薩戒、五戒、八戒皆可自誓受,所以我們頗有得菩薩戒之望。」
  這是《律學大意》最後一段的開示。犯相的輕重,就是犯戒的事相有輕有重,「《新
疏》、《舊疏》有種種差別」,說法都不盡相同,我們可以隨各人力量而行,隨我們自己
的力量來做,能做到的先做。這裡舉出判定犯戒輕重的例子,波羅夷罪就是最重的。在《
舊疏》講,打大妄語才算犯波羅夷罪,新的註疏說小妄語就犯波羅夷罪。至於起心動念就
犯波羅夷罪,祖師給我們講,這是為地上菩薩所制,我們凡夫是做不到,現在是基於我們
凡夫能做到這個方面來講。高層次的,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菩薩有初業菩薩,
有慧行菩薩,那個境界層次是不一樣的,所以戒的層次也不一樣。戒的條文是一樣,但是
境界層次不一樣,這點我們必須要明白。不但菩薩戒,所有的戒,包括五戒,從人道到成
佛都是這五條戒,條文都一樣,但是境界層次不一樣,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現在是就
我們現在在人道,人的身分,我們現前的程度來受持這個戒。我們還沒有達到高層次,這
個以後再說,以後到那個程度你才能做到,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你做不到,做不到說了也
是白說。所以我們受戒,就是我們現前能做的這部分。
  過去有些人也提出很多疑難的問題,比如說不殺生,吃素這樁事情。有些人他就講,
你吃蔬菜,蔬菜也有生命,它是植物,它也有生命,他都提出這個問題。當然動植物都有
靈性,但是動物的靈性比植物要高,反應要快,要明顯、敏銳,植物比動物要弱,礦物就
更弱。現在透過日本江本勝博士水結晶的實驗也告訴我們,礦物都有見聞覺知。所以過去
有很多人說,你要吃到很清淨,蔬菜也不能吃,連水都不能喝,提出這些問難的問題。這
個問題我們應該從層次上來講,統統不能吃,有沒有人能做到?有,得禪定的人就不需要
,他也不用吃飯,也不用喝水,也不要睡覺,他可以。你看虛雲老和尚一打坐,一入定,
一個月也沒睡、也沒吃、也沒喝,他出了定精神好得不得了。但是凡夫就不行,不吃不喝
,你會餓死,你會渴死,不行。
  所以這個戒是合情、合理、合法,它是就我們現前的程度你能做到的,就像這個戒可
以分開受一樣,你能做到你先做。我們現在要修慈悲心,我們先不要吃動物的肉。五戒講
的又更進一步,它制重戒是殺人才犯不可悔,你總是要從不殺人開始做起,比較容易做到
的先做。所以這裡也給我們說明這點,有些戒的層次是對菩薩境界講的。所以我們看了菩
薩戒,看到起心動念就犯戒,嚇得都不敢去受。所以我們對於戒律學沒有深入的去學習,
往往一知半解,因此就不敢去學習,對戒律總是敬而遠之,這樣我們在學佛的過程就得不
到殊勝的功德利益。所以大師在此地給我們講的都很平實,我們平常普普通通的一個人都
可以做到。佛出現在這個世間,就是為我們人類講經說法,主要的對像是人類,所以他講
的就是我們地球上的人類都能夠理解、可以接受、可以做得到的。如果佛講的那些,我們
地球上的人類根本就做不到,那不是在跟我們開玩笑嗎?佛肯定不會做這樣的事情。我們
做不到,他肯定不會講,講了就沒有意義。講出來的都是你能做到的,問題是你肯不肯做
而已,這一點我們首先要明白。所以佛法這些戒,我們也不要想像得太難,想得太難,我
們就沒有心學習,這是我們第一個要先突破的。
  學戒的基礎,我們根據淨業三福來講,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
修十善業」,實在講所有戒都是以《十善業道經》為最基本、最基礎;第二福,「受持三
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我們有了第一福的基礎,再來學戒也就不難了。我們沒有第一福的基礎,先受了戒,再來
學行不行?也可以,就是像我們淨老和尚現在講的補習,補習前面的功課,像現在學的《
弟子規》、《太上感應篇》、《佛說十善業道經》來補習。所以佛法也是很活潑,它有次
第的,也有圓融的,圓融當中有次第,次第當中有圓融,很有彈性的,讓我們學起來感覺
上一點都不困難,所以不要給它想像得太遙遠。所以我們接觸到很多剛剛接觸佛法的同修
,他就會覺得說,哎呀!這個佛法,我現在恐怕沒辦法,距離我還相當的遙遠。我要跟大
家說明,佛法就在你的身邊,非常近的,不是很遙遠,只要你肯接受,就跟你很親近。
  最後,弘一大師給我們講,菩薩戒雖然不容易得到,但是如果你有真誠之心,也不是
難事。而且可以在佛前自己發誓來受,不像沙彌戒、比丘戒必須要請別人來給你受才能得
戒。因為菩薩戒、五戒、八關齋戒,你都可以自己在佛前發願來受這個戒,這就方便了。
「所以我們頗有得菩薩戒之望」,我們很有得到菩薩戒這個希望,這是鼓勵、勉勵我們的
話。《律學大意》我們作為這次講經因緣,就跟大家報告到此地圓滿,下一集我們就正式
的跟大家來介紹《五戒相經箋要》。我們學戒,就是佛在戒經講的四句偈:諸惡莫作,眾
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好,今天我們時間到了,就跟同學報告到此地。祝大家法喜充滿,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