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經] 《五戒相經箋要》第三十九集

作者: nmamtb (南無阿彌陀佛)   2022-05-12 18:00:12
五戒相經箋要  悟道法師主講  (第三十九集)  2009/12/30  中國山東省海島
金山寺  檔名:WD11-003-0039
  《五戒相經箋要》。佛陀教育網路學院的同學,大家好,阿彌陀佛!我們上一集與大
家學習四覺觀,還有九想觀,我們學到九想觀第一觀,這個就是屬於觀想的部分。
  我們看到蕅益祖師在語錄上的開示給我們說明,學習戒律,不但要明瞭戒相的開遮持
犯,而且還要作觀想,觀想的總原則就是四念處。祖師給我們講,四念處是佛法的總關。
所以學習戒律不是只有在戒相上去學習,學戒相的開遮持犯,還要學四念處。沒有四念處
這個基礎,就不是佛的戒,這個戒就變成人天善法,也就是出不了三界六道生死輪迴。因
此我們學佛,修什麼樣的因,會達到什麼樣的結果,我們一定要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戒
是幫助我們得定,定幫助我們開智慧。
  學佛有五乘佛法,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一般講五乘的佛法,最終
目標是要入一乘法,一乘就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但是眾生的程度不一樣,各人善根福
德因緣不同,因此有五乘教學的過程跟階段。我們學佛的人,當然求人天福報的是佔絕大
多數,不但在家同學學佛的人求人天福報的居大多數,現在就連出家的同學也不例外,出
了家所追求的還是以人天福報為主。因此現在有人提倡人間佛教、人乘佛法,它的目標就
是來生來世再來投胎做人;理想目標高一點的,來生他想到天道去,這個水平就比較高了
。這個也是方便接引,佛真正的目的是要我們明心見性的,這是最終的目的。但是如果還
不能達到這個目標,最好也要了脫三界分段生死,出離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辟支佛果
。因為在六道生死輪迴是不究竟的,縱然在人天兩道享福也不究竟,福報享盡了,又要墮
落。因此我們修學,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學佛最終的目標。
  我們這一生想要脫離六道,當然你要再提升一步。我們以淨業三福來看,如果你要得
人天福報,也要修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一福做到
了,你來生可以得人身,修得比較好的可以生天。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
威儀」。第二福就是出世間的,所謂出世間就是放下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人天
福報的享受,他要超越六道。所以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個是屬於出世法。
第三福:「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大乘菩薩法。大乘出世,
它也入世,如果沒有出世,也談不到入世。所以現在很多人把觀念上都混淆了,他不想了
生死出三界,他說他要發願效法菩薩的精神,在六道裡面度眾生。這是不是佛的說法?不
是,佛在經上可沒有這麼說。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如果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要去度別人
無有是處,就是沒有這個道理。你自己沉淪在生死的苦海,你說你能夠去幫助、去救度一
樣沉淪在苦海當中的眾生,佛說沒這個道理。一定要怎麼樣?一定是自己已經脫離苦海,
回頭再來幫助苦海當中的眾生,那真的是能夠幫得上忙。我們現在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
說幫助眾生,說實在話是愈幫愈忙。為什麼?自己都幫不了自己,怎麼能幫別人?這是一
定的道理,因此就是出世然後再入世。
  出世間就談到三皈依,要持戒。但是現在有很多人持戒,他不知道戒跟善,基本上的
區別在哪裡。比如說五戒跟十善前面五條都一樣的,為什麼十善列在第一福,五戒就列在
第二福,三皈五戒在第二福,為什麼?實在講這就是從三皈依開始區分的,一個分水嶺。
修第一福,他想求人天福報一定可以得到,修人天福報的人就不一定想要了生死、出三界
。因此世間我們看到很多大慈善家、做善事的人,其他宗教的,他們也很認真在斷惡修善
,所修的都是屬於人天福報,都在六道裡面,屬於六道裡面的人天福報,這點我們必須明
白。我們學佛就是要超越,超越這個世間。談到持戒,現在很多人持戒,他沒有深入古來
祖師大德這些開導,也就是說沒有親近到善知識,因此自己學的不對了,自己以為是對的
。現在也有一些道場,標榜持戒的法師,都會出現這個情況。因此我們再看看這些古來祖
師大德他們的著作,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所以祖師給我們講五年學戒,剛學佛五年要先學戒律,學戒律不是只有在搭衣持缽這
個戒相上,除了這個之外還要修四念處。四念處就是屬於觀想,觀想就是看破,你看破了
,你才能夠放下,放下又幫助看破。觀當中有止,止當中有觀。你有觀想,我們持戒才能
夠得定,幫助我們得定,幫助我們戒持的好,因為觀是幫助我們看破。戒是什麼?戒是叫
我們放下的,戒就是叫你先放下。剛開始我們受了戒,不殺生、不偷盜、不婬欲(在家是
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以前沒學佛的時候常常造這些業,現在學了佛,受了三皈五
戒,就禁止了,不可以去做了。不可以去做是什麼?就是放下,放下這個惡業。但是這個
時候放下,實在講放的也是心不甘情不願,在事上放下,但心理上還是有那些念頭,心理
上還沒放下,但是身口(事上)放下了。戒就是叫我們先放下身口造作,先禁止起來,你
先放下,然後再教我們修觀。修觀就是教你看破,為什麼叫我們不能做這個,了解事實真
相,看破。其實持戒本身就是止觀。蕅益祖師給我們講,戒定慧三學是一貫的,我們一定
要這樣學,三學才能圓滿。我們可不能把戒定慧分割獨立,這就達不到三學的目的。
  此地講到戒,我們現在講到第三條婬戒,在家是不邪婬,出家是不婬欲。現在受了這
個戒,禁止就是放下。沒有學佛的人沒放下,他還繼續造這個業。我們第一步,先叫我們
看破,再放下。實在講,這個也不是很容易,根性要比較利的。我們根性比較鈍的、業障
比較重的要先放下,然後慢慢再去看破。像我這種根性是業障深重的,叫我看破才放下,
做不到。所以我出家前十五年,聽我們淨老教授講經聽了十五年,道理都知道,只能做到
不殺生,但是叫我不吃肉還真難。也看了這些書,要怎麼去觀,《安士全書》也看了,觀
來觀去抵不過習氣的誘惑,看到肉、聞到香味,我就控制不住,吃了再說。出家之後,我
們淨老教授叫我跟日常法師學戒律,日常法師一開始就把我一百八十度的大改變,肉不能
吃,煙不能抽,而且晚上也不能吃。吃素還不能講求口味,就是吃大鍋菜,也不能煎、不
能炒、不能炸,就是用開水煮,煮好了再滴幾滴油、放些鹽巴,可以了。也不能吃水果,
日常法師說他是研究科學的,蔬菜就有維他命C,還要吃什麼水果?就天天吃大鍋菜,就
吃一個菜,沒有第二個菜。我一開始也很難受,但是先放下。如果我在社會上,恐怕到現
在還繼續在吃肉。但是你一出家,他就給你限制了,不可以。你心裡很想吃,就是不能吃
,先放下。戒就是先叫你放下,因為你遇到那個環境,你一接觸到,你就控制不住。
  這就像吸毒一樣,你說一天到晚跟那些吸毒的人在一起,在那個環境,你叫他去看破
毒品的害處,放下,不要去吸毒,恐怕很難做的到。所以我們看,戒毒的人一定要怎麼樣
?先把他抓起來、關起來,跟這些人、這些環境隔離,他才有可能戒掉。這個就是先放下
,讓你頭腦冷靜了,慢慢再去觀想,這樣才能觀的起來。像我這種業障深重根器的,是要
用這種方式。像我們淨老教授就不用了,他在那個地方就看破放下了,他可以做得到,這
點我就很難了。因此我們這個戒就是先放下,但是放下之後,你能徹底放下嗎?恐怕放了
一段時間又犯了。犯了就是什麼?又犯戒了。所以你放下之後,沒有辦法徹底放下,恐怕
又去犯到這個戒,所以你要修觀。修觀幫助你放下,先放下又幫助你修觀,最近我自己體
會到這點心得,提出來跟諸位同學分享。所以這個觀,它也幫助我們持戒,持戒幫助我們
修觀,修觀又幫助持戒,它是相輔相成,相關的。所以祖師才勸我們要修四念處,不管在
家出家同學都要修四念處。四念處:第一個就是觀身不淨,第二個觀受是苦,第三觀心無
常,第四觀法無我,這個是四念處。第一個要我們觀的就是觀身不淨,我們前面講的「四
覺觀」,跟現在講的「九想觀」,屬於四念處第一個「觀身不淨」,屬於這個。
  好,我們繼續來學九想觀。昨天講的,我們再重複跟大家簡單的復習一下。「三、九
想觀。此觀成時,方悟身後無量淒慘,是為返終絕愛方便門。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
愚人若聞此,愁眉嘆不祥。究竟百年後,同入燼燬場。菩薩九想觀,苦海大津梁。」昨天
這段我們簡單跟大家講過了。這段就是給我們講,「此觀成時」,成就是成就的時候。我
們學習觀想,就像我們在學校念書,它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考試及格不及格。我們學
觀想、學戒律也是有個標準,你要達到這個水平才算及格。如果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就是
還不及格,還要繼續學習。所以成時就是成就的時候,如果你學這個觀還沒有成就還不行
,還要繼續學。成就的時候你就覺悟,覺悟到什麼?我們自己一生身後是無量的淒慘,「
是為返終絕愛方便門」,你想到這個貪愛的心就消失了。
  「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這個關鍵在觀想死亡。人死亡,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人
會死,甚至我們自己也看過死人,但是你看到死人,看到別人死了,你的貪愛有放下了嗎
?我常常想,在醫院裡面那些醫生、護士,雖然有的人死了,有的人還沒死,但是天天看
,他們有沒有覺悟?他們有沒有放下貪愛?殯儀館洗屍體的人,天天在接觸死人,給死人
化妝、洗澡、換衣服,他有放下嗎?賣棺材的;包括我們學佛的同修(修淨土的同修),
常常幫人家助念,也常常看到死人,我們自己看破、放下了嗎?沒有貪愛了嗎?根據我個
人的觀察,看是看了,看多、看久了,那就怎麼樣?麻木不仁。看得麻痺了,沒感覺,沒
感覺就是迷惑顛倒的狀態。這個事情在給你說法,佛在經上說法,我們要把它用在日常生
活當中,現實生活當中你去觀察,這樣才有受用。你去觀察,在我們眼前時時刻刻都在給
我們講經說法。因此,這個地方的關鍵就是在作觀。
  你能夠作觀,你心也要有定,你有一分的定力能夠作一分的觀想,有兩分的定力能夠
作兩分的觀想;你有了一分的觀想,又幫助你增加一分的定力。止觀是相輔相成的,為了
說法方便起見說止說觀。其實它是相關的,它不是獨立、不相關,它是相關的,就像我們
講定慧,定慧相關的。這些原理我們要明白。我們現在為什麼看了,這個觀還是不能成就
、還是不能降伏貪愛心?因為我們沒有定。為什麼沒有定?心浮氣躁。心浮氣躁,你就很
難作觀想。所以我們要修觀想,我們心比較浮躁的、妄想比較多的,我建議我們諸位同學
,你先念佛。像前面廣化老法師講,先念觀音菩薩,依照《普門品》講的念觀音菩薩,把
我們粗重的浮氣,就是心浮氣躁,把它降溫了,你再來作觀,那就不一樣。或者你有打坐
功夫的,或者學習吐納運氣的,這個跟修定都有關,你要先把心浮氣躁的心沉定下來,這
個時候觀你就能提得起來。就像水沉靜下來之後,照外面的境界就照得清楚、照得明白,
如果水起了很大波浪,照是能照,照得支離破碎,照不清楚。所以先沉靜下來,你再觀就
不難。止觀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我們念佛也要懂得止觀的原理,我們念佛並不是沒有止觀,也是有,把妄念止息
就是止,提起佛號就是觀,這句佛號了了分明、字句清楚就是觀。或者你用念經,或者念
咒,或者有人修數息,八萬四千法門,方法很多,我們同學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
己的根器來選擇,看哪一種幫助我們心定比較有效,你就可以採取。你心定之後再來作觀
想,那個時候你的感受就不一樣。你觀想觀起來的時候,你的感覺就不一樣。所以說人想
死亡日,欲火頓清涼,人如果想到死亡,我們常常看人家在死,我們就是想不起來。我們
學院的同學,如果有人想起來,請你告訴我,我就發個畢業證書給你,因為這生你一定往
生淨土。印光祖師也寫一個死字,「死」字,印祖教我們貼在額頭上,想到我就要死了,
我還有什麼放不下的?這是印祖當時在世,他自己就是這麼修的。這個死字,他自己寫了
一個「死」,貼在他的小念佛堂,他時時刻刻觀想這個死。所以印祖給我們勸導,修道的
人如果念念不忘此字,能夠提起死的觀想,想到我就要死了,還執著這些幹什麼?比如說
我們現在就要死了,你什麼東西能帶的走?你還執著這個、執著那個幹什麼?他勸我們觀
這個字「死」。觀死,屬於四念處第二個「觀受是苦」,屬於這一觀,人想到死亡。但是
我們也嘗試著要觀,觀了我們還是沒感覺,看死人看多了也沒感覺。那個死字,過去我們
也印了很多,也貼在自己的房間裡面,看久也麻痺了,也沒感覺。這個我們諸位同學,大
家可以實驗實驗,可以做實驗。或者有時候,我們偶爾有這種感受比較強烈,但是過一下
子又忘記了,又提不起來了。人想死亡日,欲火頓清涼,人如果這個觀想能夠提得起來,
你去打一個佛七保證一心不亂,這個就可以掛保單。因為這個字你觀起來,印光祖師給我
們講「道業自成」,你道業自然就成就。我們現在為什麼打了幾十個佛七、幾百個佛七,
日夜都念佛,還是心亂糟糟?就是這個「死」觀想沒有觀成功。沒有觀成功,你就不想死
,你不想死,你就不能得到一心不亂。所以修道人要怎麼樣?過去古大德給我們講,要大
死一番,死盡偷心。我們現在就是不想死,所以道業怎麼修、怎麼念都是不能成就的。
  這個觀裡頭就有大學問,你要怎麼觀?觀到怎麼樣才算是及格?就是你有感覺了。感
覺是什麼樣的情況?就是你真的把這個世間一切萬緣放下,徹底放下,不再貪戀,不再貪
愛,那就及格了。如果你對這個世間還有一樁放不下,還不及格。你統統放下,及格了,
你可以去打精進佛七,一個禮拜就成功了。所以你要打精進佛七,它有先前具備條件的,
如果你具備了這個條件,打精進佛七可以剋期取證,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個關鍵就非
常重要。我講了這麼多,我們同學可能還是有很多人體會不到,有的人看到「死」這個字
,愈看就愈恐怖,就是此地講的「愁眉嘆不祥」,看了就生不起歡喜心,想到死就會恐懼
、恐怖。為什麼會恐懼?佛在《四十二章經》給我們開示,人為什麼會有憂怖?佛給我們
講,「人從愛欲生憂」,從愛欲生起憂慮,「從憂生怖」,怖就是恐怖、怖懼。所以我們
在這個世間,我們有憂慮有恐怖,從愛跟欲來的,根就是愛跟欲。佛給我們講,「若離愛
欲,何憂何怖?」我們現在有憂慮有恐怖,就說明我們貪愛的心沒放下。我們可以從這邊
來測驗我們自己,我們到底有沒有憂怖?如果還有就是還沒放下,沒放下就是有愛欲。有
愛欲怎麼辦?你要修觀,要修。
  我們想到死亡日,恐怕大家體會不是很親切。過去我也常常看,也想要讓它親切,就
是親切不起來。有一次我看《近代觀音靈感錄》,看到有一個公案。民國初年,在廣州有
一個年輕人,二十幾歲,犯了一個案件,被當時的縣長判死刑。在民國初年,行政跟司法
還是合在一起的,縣長要管行政,還要管司法。他被縣長判死刑,十天後要執行了。剛好
有一個法師去監獄弘法,去給大家講《普門品》,說觀音菩薩,有人受刑要被處死,念觀
音菩薩就能得到解脫,就不需要受這個苦了。這個年輕人就日夜拼命的念,絲毫不懈怠,
念到第十天,縣長要來驗明正身,午時三刻一到就要處死,結果這個年輕人還沒有到午時
三刻,他就在那裡打坐坐化了。這個縣長看到那個情景,非常感動,還去給他上香,給他
膜拜。我看到這則公案,就想到這個死,它有一個逼迫感,你感受到這個逼迫感,精進就
不會鬆懈了。這是教我們觀想。你想到死,你會有恐懼,這是什麼原因?就是你有貪愛。
貪愛怎麼辦?就是有愛欲你才會生憂、才會生怖,那就要修不淨觀,我們就要修這個。這
個你看破了,你憂怖就永遠不會存在。
  我們看第一想,「新死想第一:靜觀初死之人,正直仰臥,寒氣徹骨,一無所知。當
念我貪財戀色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這是靜觀,這個九想觀每一個都有一
個靜字,靜就是安靜的靜,我們講止靜的靜。這個字是一個關鍵,因為你心靜不下來,心
浮氣躁,這個觀就觀不起來,你一定要把心先沉靜下來,然後再作觀。你心浮氣躁的時候
先不要作觀,你先念佛或者打坐,或者數息,先用這些方法讓你的心沉靜下來,然後再去
觀。那個時候你再觀就不一樣,那個時候看到死人跟心浮氣躁的人看死人,你的感覺就不
一樣。因為這個時候,你心已經很冷靜,你再觀察,你的體會感受就會很深刻。人死之後
,躺在那個地方,全身冰冷,就要想到,我這個身體將來跟他一樣,看到別人就要想到自
己,則婬心淡矣。
  第二條,「青瘀想第二:靜觀未斂骸屍,一日至七日,黑氣騰溢,轉成青紫,甚可畏
懼。當念我如花美貌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瘀就是血氣不暢,我們看人血
氣不暢,他就一塊黑黑的。瘀,青色、青黑。「靜觀未斂骸屍,一日至七日」,你要冷靜
去觀察還沒有入殮的屍體,一天到七天,「黑氣騰溢」,他黑氣往上騰,看到黑黑的,黑
就轉成青色紫色,「甚可畏懼」。我們這樣講體會不到,如果我們同學想要修這個觀想,
也可以去殯儀館停屍間走一走,你看到,再拿這一觀去看,就是這樣,你那個時候就知道
什麼叫做甚可畏懼了。如果你怎麼想都想不起來,去現場看看,看過之後回來,然後再繼
續想。
  有一年我們一位女眾悟忍法師的弟弟,三十幾歲往生了,冬天大概酒喝多了,七孔流
血。悟忍師在古晉,他沒有辦法回來,我去幫他助念。助念好了之後,就送到殯儀館去了
,我就去殯儀館給他念念經、念念佛迴向。他臨時牌位就供在殯儀館後面,有一排專門給
人家供牌位的,要繞到後面。我們念佛、起佛號繞到後面,我想要從旁邊繞過去,悟忍師
他妹妹說,這邊中間有個走道通過去比較快,不用繞那麼遠,我說好好好。我知道從中間
這裡走過去,要看到那些死人的,一排都擺在那裡,他妹妹不知道,叫我走那裡。我就拿
引磬走前面起佛號,然後通過停屍間,一具一具的,就是這裡講的,「靜觀未斂骸屍,一
日至七日,黑氣騰溢,轉成青紫,甚可畏懼」。他妹妹看到了,我也知道她一定很害怕。
然後到後面牌位念佛迴向完了之後,我就問他們幾個妹妹,我說:還走不走中間這條近的
路?還是要繞遠一點?她給我說:我們趕快繞遠的,不要走近的這條了,看到那個太可怕
了。所以我們同學如果要知道,甚可畏懼,可以去殯儀館參觀一下,我建議大家可以去參
觀。參觀之後,我們要「當念我如花美貌之身,將來亦必如是」,現在你打扮得很漂亮,
將來死了就躺在那裡跟他一樣,我們跟他沒有兩樣的。你要這麼想,則婬心淡矣。
  我們看第三條,「膿血想第三:靜觀死人初爛,肉腐成膿,勢將潰下,腸胃消糜。當
念我風流俊雅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這個膿血,靜觀,你靜靜的觀察,人
死了,他剛剛開始爛。這一觀恐怕就比較沒有人有辦法去現場看,現在處理屍體都很快,
沒有等到爛就燒掉了,你也看不到,但是有一些地方,我們還是可以看到的。我們從靜觀
去想像,肉腐爛成膿的情況。要找這個資料,我想也應該可以找得到。我們現在一般都是
人死了,都是入殮收起來,大家都看不到。以前我聽我父親講,我父親以前被日本徵去當
軍伕,到南洋去,到新加坡、馬來西亞。他跟我們講,在戰場,軍人打仗死的沒有時間去
埋,他說屍體長蟲就爛,蟲就像筷子那麼粗。這是膿血,青瘀再來就是膿血。
  下面第四個觀想,「絳汁想第四:靜觀腐爛之屍,停積既久,黃水流出,臭不可聞。
當念我肌膚香潔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絳這個字就是深紅色的,死人屍體
的汁已經流出來了,「黃水流出,臭不可聞」,臭就是有屍臭味。我們淨宗同學,我自己
是沒有親身經歷過,但是有一些同修他們去給人家助念(現在也常常聽到,有一些人死了
,家人不知道的,死了好幾天,身體都爛了才發現,他就找我們同修去助念,大家去那邊
助念是臭得要死),一方面按著鼻子,一方面要念阿彌陀佛。在我們中壢善果林,林長他
們就去助念,就是死了不知道的,然後就去助念,他已經有屍臭味了,我聽過好幾個案例
。最近一樁就是我們道場莊行法師的二哥,也是一個人死了,差不多一個禮拜人家才發現
,身體都腐爛了,我們去協助他處理後事,屍臭味就很濃了,可能我們不用去現場看,你
聞到那個味道就受不了。這個時候就要想到,我們現在皮膚白白淨淨,將來死了,爛的時
候跟他一樣,則婬心淡矣。
  第五個,「蟲啖想第五:靜觀積久腐屍,遍體生蟲,處處鑽囓,骨節之內,皆如蜂窠
。當念我鸞儔鳳侶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這個就是蟲啖想,蟲在咬了。像
我父親看到,蟲就像我們筷子那麼長、那麼粗。蟲在鑽的時候,整個身體就像蜂窠一樣,
一個洞、一個洞蜂窠一樣,想一想我們將來也是跟他一樣。
  第六,「筋纏想第六:靜觀腐屍,皮肉鑽盡,只有筋連在骨,如繩束薪,得以不散。
當念我偷香竊玉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這是皮跟肉都被蟲吃光了,剩下我
們身體的筋連在骨頭,就像繩子把那些骨頭綁著一樣。筋連骨,如繩束薪,骨頭得以不散
,因為還有筋連著,肉沒有了筋連著,骨頭還沒有散。
  下面就講骨頭散了,「骨散想第七:靜想死屍,筋已壞爛,骨節縱橫,不在一處。當
念我崇高富貴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這是連筋也爛、也壞了,骨頭就散掉
了,不在一個地方。想想我們現在再崇高、再富貴的地位,將來也是這樣。
  第八,「燒燋想第八:靜觀死屍,被火所燒,燋縮在地,或熟或生,不堪目擊。當念
我文章蓋世之身,將來或亦如是,則婬心淡矣!」這是用火燒,燒就縮在一起,不堪目擊
,看都不忍去看了。我們文章蓋世之身,將來燒不是這樣嗎?則婬心淡矣。
  「枯骨想第九:靜觀破塚棄骨,日暴雨侵,其色轉白,或復黃朽,人獸踐踏。當念我
韶光易邁之身,將來亦必如是,則婬心淡矣!」這個是埋葬的墳墓暴露出來,骨頭被日光
曬、被雨淋,這個我們都看到過。人跟野獸都在上面踩過去,我們將來也是這樣,這個身
體將來就是這樣。
  下面講,「修此九想觀者,可於蟲啖想時停心注想,若能觀出臭味,婬心可息矣!」
這個九想觀,它重點在蟲咬觀,停心注想,你觀想聞到臭味,這觀就成就了,你婬心就沒
有了。
  另外古時候有一首詩,也頗值得玩味。「詩云:江上臭皮囊,當年桃花面;昔日恨不
見,而今不忍看。」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謝謝大家的收看,祝大家法喜充
滿,阿彌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