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閒聊] 蒙古貴族的嫡系軍隊是如何被摧毀的(網文)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6-07-23 21:08:23
※ [本文轉錄自 Warfare 看板 #1Nasf_e9 ]
作者: hgt (王契赧) 看板: Warfare
標題: [閒聊] 蒙古貴族的嫡系軍隊是如何被摧毀的(網文)
時間: Sat Jul 23 21:00:38 2016
出處: http://www.z9ls.com/cn/show.php?tid=1421
一.蒙古貴族的嫡系軍隊
  
  蒙元用武力消滅南宋,開創了整個漢族被異族統治的先例。大體而言,蒙元的軍隊包
括蒙古軍、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蒙古軍是以蒙古人為主體組成的軍隊,是蒙古統治
者的嫡系;探馬赤軍是從蒙古各千戶、萬戶中抽出擔任先鋒、鎮守等任務的軍隊,其成員
包括色目人及漢人;漢軍主要由中國北部、四川局部地區、雲南等地方的各族人民組成;
新附軍主要由南宋降軍改編而成。
  
  蒙元的統治集團是以蒙古族為核心的,同樣,蒙元的軍隊也是以蒙古軍為核心的。蒙
元統治者為了鞏固政權,特別重視軍權,在全國建立起一整套防衛系統。而蒙古統治者的
嫡系軍隊蒙古軍,亦承擔起保衛中樞汗廷的宿衛任務及鎮守全國各地的鎮戍任務。
  
  關於蒙古軍在全國各地的鎮戍,《元史.兵志二》指出:“世祖之時,海宇混一,然
後命宗王將兵鎮邊徼襟喉之地,而河洛、山東據天下腹心,則以蒙古、探馬赤軍列大府以
屯之。淮、江以南,地盡南海,則名籓列郡,又各以漢軍及新附等軍戍焉”。這表明,蒙
古軍在全國的鎮戍重點的是北方,而南方則主要由漢軍及新附等軍鎮戍。
  
  蒙古軍在北方駐有四大都萬戶府,分別是:山東河北的蒙古軍都萬戶府置司於濮州、
河南淮北的蒙古軍都萬戶府置司於洛陽、四川的蒙古軍都萬戶府置司于成都、陝西的蒙古
軍都萬戶府置司於鳳翔。
  
  此外,元太祖成吉思汗沿襲分配家族財產的本民族舊俗,大規模分封諸子諸弟。分封
的諸子、弟有九人,每人均授與一個王國。諸王可以享有及管理自己的私人部屬。成吉思
汗去世之後,其繼承者繼續奉行這一政策。另一方面,隨著蒙古帝國對異國不斷的征服以
及領土不斷的開拓,蒙古貴族分配財產的傳統又有了新的發展(例如進入中土之後分封的
五戶絲食邑民等),蒙古異性官僚亦有被封為王者,還形成了宗王出鎮制度。
  
  所謂宗王出鎮制度,就是元帝分封諸王族或者蒙古異性官僚為王,統兵出外藩屏朝廷
。宗王鎮戍的地區有漠北前線的北平王、晉王;西北地方的武靖王、西寧王等等,在中樞
地區、西南地區、江淮等地區也進行鎮戍。
  
  二.蒙古貴族的嫡系軍隊被摧毀的過程
  
  關於蒙古貴族的嫡系軍隊被摧毀的過程,本文擬從中樞汗廷、蒙古軍都萬戶府、分封
及鎮戍諸王等三部分進行闡述。另外,蒙古草原分封、鎮戍諸王的情況以及中亞、西亞諸
王、汗國的情況,可以參考拙作《探討蒙古“四大汗國”之謎》、《北元的真相》,本文
不再贅述。
  
  (1)中樞汗廷被摧毀的過程
  
  至正十八年十二月,元上都開平被義軍關先生、破頭潘部攻陷,官闕被焚而成廢墟。
  
  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元大都被北伐的明軍徐達部攻陷,元順帝北逃,監國淮王貼木
兒不花被俘殺。
  
  洪武二年(至正二十九年),明將常遇春、李文忠出塞攻陷上都,元順帝北逃,明軍
追擊百里,俘虜宗王慶孫等萬余人。
  
  洪武三年四月,元順帝卒于應昌,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位。五月,明將李文忠攻陷應
昌,愛猷識理達臘以數十騎北逃,明軍獲其子買的裏八刺及後、妃、諸王官屬數百人,並
得宋、元玉璽等物。
  
  洪武十一年,愛猷識裏達臘卒。汗位傳至脫古思貼木兒。
  
  洪武二十一年四月,明將藍玉率軍在捕魚兒海襲擊了脫古思貼木兒的汗營,俘獲其次
子地保奴以及後妃公主五十余人、諸王官屬近三千、男女七萬余,還有馬駝牛羊十萬,脫
古思貼木兒僅與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騎逃遁,脫古思貼木兒與太
子天保奴在途中被也速迭兒殺死。脫古思貼木兒死後,與其一起逃亡的元臣捏怯來、失烈
門等後來都投降了明朝。
  
  《明史.韃靼列傳》稱:“自脫古思帖木兒後,部帥紛拏,五傳至坤帖木兒,咸被弑
,不復知帝號。有鬼力赤者篡立,稱可汗,去國號,遂稱韃靼雲。”北元已經滅亡了。
  
  (2)蒙古軍都萬戶府被摧毀的過程
  
  山東河北的蒙古軍都萬戶府置司於濮州,隸屬濟甯路。至正十七年七月,黃河義軍萬
戶田豐反元,攻陷了濟甯路,另一忠於元廷的義軍萬戶孟本周則擊敗了田豐,收復了濟甯
路。至正十八年二月,田豐再次攻陷了濟甯路,三月,元將孛羅貼木兒收復濮州。至正二
十一年八月,田豐降於元將察罕貼木兒,刺殺了察罕貼木兒之後又再反元,察罕貼木兒的
養子擴廓貼木兒殺田豐,控制山東。至正二十七年十一月,義軍徐達部進入山東,攻陷了
濟甯路。
  
  河南淮北的蒙古軍都萬戶府置司於洛陽,隸屬河南府。至正十一年,義軍王權、張椿
等攻陷河南府,後被元軍收復。至正十五年,義軍劉福通部將趙明達等攻陷洛陽,後敗於
元將察罕貼木兒。至正二十八年(洪武元年),明將徐達率軍攻陷洛陽。
  
  陝西的蒙古軍都萬戶府置司於鳳翔。至正十七年十月,義軍白不信、李喜喜等圍攻鳳
翔,後被增援的元將察罕貼木兒、李思齊等擊敗。至正二十九年(洪武二年),明軍攻陷
鳳翔,守將李思齊逃往臨兆。
四川的蒙古軍都萬戶府置司于成都。至正十七年,義軍明玉珍部攻陷成都,後建立夏國。
洪武二年正月,明軍伐夏,七月,明將傅友德部佔領成都。
  
  (3)中原、大江南北諸王鎮所被摧毀的過程
  
  宣靖王買奴,鎮益都。至正十七年三月,義軍毛貴部攻陷益都路,買奴逃遁。至正十
八年三月,義軍田豐複陷益都路。至正二十三年十一月,元將擴廓貼木兒收復益都。至正
二十七年十一月,義軍徐達部攻陷益都。
  
  文濟王不花貼木兒,鎮大名。至正十七年八月,義軍劉福通攻陷大名,九月,元將太
不花收復大名。至正二十九年(洪武二年)三月,北伐的明軍取得了大名。洪武三年春,
明將徐達率軍於定西大敗擴廓貼木兒,擒文武僚屬千八百六十餘人,收降將士八萬餘人。
文濟王也在這一役中被明軍俘虜。
  
  鎮南王孛羅不花,鎮揚州。至正七年,孛羅不花率軍鎮壓集慶義軍,隨後,又與威順
王寬徹不花一起鎮壓靖州義軍。至正十五年,招降義軍張士誠部。至正十六年三月,駐防
揚州的地主武裝“青軍”首領張明鑒驅逐孛羅不花,孛羅不花遂逃往淮安。至正十七年八
月,義軍朱元璋遣其將繆大享進攻揚州路,“青軍”首領張明鑒投降。
  而鎮南王孛羅不花則在至正十六年三月在淮安被義軍趙君用俘虜,不屈服,與其妻子
一起投水死。孛羅不花死後,其子大聖奴襲封鎮南王,於至正十九年守信州。義軍陳友諒
遣其將王奉國率部攻陷信州,大聖奴死亡。
  
  宣讓王貼木兒不花,鎮廬州。至正十六年,廬州失陷,貼木兒不花北逃。義軍左君弼
部據廬州,至正二十三年七月,朱元璋派遣徐達率軍攻陷廬州。
  貼木兒不花回到京師之後,升任淮王監國,至正二十八年閏七月,貼木兒不花在大都
被北伐的明軍俘殺。
  
  威順王寬徹不花,鎮武昌。寬徹不花於泰定二年三月受封,領怯薛歹五百人,又許自
募千人以備宿衛。至正十一年,率領二子別貼木兒、答貼木兒與義軍倪文俊作戰,兵敗,
兒子別貼木兒被俘虜。至正十二年,義軍攻陷武昌,寬徹不花棄城而逃,元順帝下詔奪其
王印。至正十三年,元軍收復武昌漢陽,元順帝見寬徹不花屢戰有功,於十四年下詔還其
王印。至正十五年七月,倪文俊再次攻陷武昌、漢陽。至正十六年,寬徹不花與宣讓王貼
木兒不花防守懷慶,不久率其子報恩奴、接待奴、佛家奴及妻妾與義軍倪文俊戰於漢陽,
兵敗,兒子接待奴、佛家奴死亡,妻妾皆沒。接著,倪文俊攻陷嶽州,寬徹不花逃遁,其
子答貼木兒死亡。其後,武昌被義軍陳友諒控制。至元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親自率兵佔
領武昌。
  而寬徹不花戰敗之後,自雲南入蜀,至陝西成州,欲回京師,卻為元將李思齊所拘,
只得率部屯田于成州,未幾卒。
  寬徹不花的兒子和尚,以功封義王。至正二十七年,元順帝北逃時詔和尚與淮王貼木
兒不花共守大都,明軍攻到時,和尚逃去無蹤。
  
  (4)西南諸王鎮所被摧毀的過程
  
  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鎮雲南。至正二十二年,義軍明玉珍遣其將萬勝從四川入雲南,
攻陷雲南省府中興路,梁王及其官吏逃遁,其後,萬勝亦撤兵。洪武十四年九月,明將傅
友德、藍玉、沐英征雲南,次年初,梁王勢蹙自盡。
  
  (5)西北諸王鎮所崩潰的過程
  
  西安王阿忒思納失裏,鎮沙州。阿忒思納失裏後來升豫王,到南陽、襄陽、鄧州一帶
征討義軍(西安王之位由其弟答兒麻繼任,鎮崇吉兒)。豫王於至正十六、七年間轉戰關
陝,至正十八年又轉戰到了白海。至正二十九年(洪武二年),明將徐達攻陷奉元,分兵
攻蘭州,襲擊豫王軍隊,盡收其部落輜重。而沙州亦於洪武五年被明將馮勝攻陷。
  
  岐王阿剌乞於至正九年鎮西番。因功與頒王嵬厘一起獲賞。至正二十四年,以岐王軍
馬會李思齊部守寧夏。岐王於洪武五年六月被明將馮勝擊敗於別力篤山。
  
  鎮西武靖王蔔納剌,鎮吐蕃。洪武三年,明軍取故元吐蕃等處宣慰司治所的所在地河
州,元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降。元鎮西武靖王蔔納剌亦以其所屬的吐蕃諸部來降。洪武
四年,設河州衛,命何鎖南普為指揮同知,蔔納剌等來到明京師,亦被任命為靖南衛指揮
同知。
  
  肅王安克貼木兒,鎮哈密。安克貼木兒于洪武四年納款,永樂十一年至京,十二年被
封為忠順王。
  
  甯王蔔煙貼木兒,鎮撤裏畏兀兒。卜煙貼木兒于洪武七年入貢,明太祖朱元璋分其地
為四部,賜金印。洪武八年於其地設安定、阿瑞二衛,蔔煙貼木兒被封為安定王。
  
  豳王亦憐真,鎮赤斤。洪武十三年,明將濮英征西,俘虜豳王亦憐真及其部屬而還。
  
  諸王兀納失裏,鎮哈梅裏。洪武十三年,明將濮英征西,兀納失裏納款。洪武二十三
年,明軍再討兀納失裏,陷其城,兀納失裏逃遁。明軍斬豳王別列怯貼木兒(應該是亦憐
真的後裔)。洪武二十九年,兀納失裏遣使入貢請罪。
  
  據《元史.順帝本紀》記載至正十二年二月:“命西寧王牙罕沙鎮四川”,至正十三
年“甯王牙罕沙鎮四川,還沙州”。其後,牙罕沙還參與征伐義軍徐壽輝部,由於史料闕
如,不清楚牙罕沙記載:“洪武二十四年,蒙古王子阿魯哥失裏遣國公抹台阿巴赤、司徒
苦兒蘭等來朝,貢馬及璞玉。”日本學者杉山正明認為蒙古王子阿魯哥失裏即牙罕沙的裔
系孫子。(見《豳王出伯及其世系——元明史料與<穆伊茲安薩布>之比較》,《蒙古學譯
文選》第89頁)
(6)東蒙古五諸候的崩潰及成吉思汗分封的兩大汗國的滅亡
  
  元末,東北的上都、大寧路、全甯路一帶是蒙古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魯兀、忙兀、
劄剌亦兒諸部的領地。這就是著名的東蒙古五諸候,東蒙古五諸候曾經協助元世祖忽必烈
平定乃顏之亂,立下大功。
  
  洪武四年七月,明將華雲龍征討大寧路,大破蒙軍,元惠王伯都不花、儲王伯顏不花
、宗王伯貼木兒及其屬下諸將士悉降。洪武七年七月,明將李文忠再次征討大寧一帶,斬
元宗王朵朵失裏及弘吉剌部的部長魯王,俘魯王妃蒙哥禿。洪武十二年,明將馬雲再征伐
大寧。洪武十四年,明將徐達、湯和、傅友德大舉征討元遼東嶺東地方,“獲全寧四部以
歸”(見《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四年四月庚午條)。全甯四部就是指全甯路一帶的弘吉剌
、亦乞列思、兀魯兀、忙兀四諸候所部。洪武二十年,明將馮勝、傅友德、藍玉率師北征
,元遼陽行省平章政事納哈出率部二十萬人投降。
  
  納哈出是木華黎的裔孫,木華黎作為成吉思汗的左手萬戶,管轄大興安嶺一帶的蒙古
諸千戶,曾經率領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魯兀、忙兀、劄剌亦兒等部(還有探馬赤及漢軍
)征伐金國,被封為“太師國王”。後來,木華黎的繼承者又將其部落的宿營地從中原遷
回了遼東故地。總而言之,木華黎裔孫納哈出的降明,不但標誌著劄剌亦兒部的敗亡,也
標誌著弘吉剌、亦乞列思、兀魯兀、忙兀、劄剌亦兒等東蒙古五諸候的敗亡。
  
  洪武二十一年,明將藍玉率軍出塞,在捕魚兒海(貝爾湖)摧毀了北元汗廷,俘獲軍
民七萬餘人,俘虜當中有吳王朵兒只。據《元史.諸王表》的記載,吳王朵兒只是成吉思
汗弟弟哈赤溫的後裔,而哈赤溫的封地就在興安嶺以西,貝爾湖的南方,烏爾庫伊喀勒河
流域一帶。也就是說,藍玉就在哈赤溫的封地一帶俘虜了他的後裔吳王朵兒只。由此可知
,成吉思汗親自分封的哈赤溫“汗國”已經和北元汗廷一起灰飛煙滅了。
  
  洪武二十九年,故元遼王阿紮失裏、會甯王塔賓貼木兒歸降明朝。遼王阿紮失裏是成
吉思汗弟弟鐵木哥斡赤斤的後裔,而鐵木哥斡赤斤的封地在興安嶺以東一帶,也即是阿紮
失裏歸降時的屬地。其後,明廷封阿紮失裏為泰甯路指揮吏,塔賓貼木兒為指揮同知。阿
紮失裏的歸降標誌著成吉思汗親自分封的鐵木哥斡赤斤“汗國”滅亡了(不過,泰甯衛在
整個明代叛服無常)。
  
  成吉思汗四個弟弟的封地都在蒙古草原的東面。這裏只提到哈赤溫汗國及鐵木哥斡赤
斤汗國的結局,至於沒有提到的拙赤合撤兒及別裏古台汗國的情況,由於史料的闕如,已
經難悉其詳。我認為,在永樂八年至永樂十一年間,蒙古本部、瓦剌、兀良哈三衛等均先
後稱臣于明朝,作為蒙古部落一份子的拙赤合撤兒及別裏古台的後裔,當然不可能置身事
外,必然也臣于明朝了。
  
  三.尾聲
  
  元末,戰死、被俘及投降敵人的蒙古諸王還有很多,例如至正十三年,在泰州與義軍
張士誠作戰時戰死的諸王完者都、在河南被義軍俘殺的魏王貼羅貼木兒;至正二十八年四
月,在在河南投降明軍的粱王阿魯溫;至正二十九年六月,在上都被明軍殺死的河南王普
化、在新開嶺戰死的威定王晃火貼木兒(《新元史.惠宗本紀》的晃火貼木兒可能就是《明
史.常遇春傳》中的"宗王慶生",不過明史記載宗王慶生沒有戰死,而是被俘);洪武三年
春,在定西與文濟王一起被明軍俘虜的剡王;洪武十三年,在西涼被明軍俘虜柳城王;洪武
二十年,元遼陽行省平章政事納哈出以所部“二十余萬人”降明,隨納哈出投降的還有蒙
古“王九、國公群王四”(《明太祖實錄》八月丁醜條);洪武二十一年四月,在捕魚兒海
被明軍俘虜的代王等等。
  
  元末,蒙古貴族的嫡系軍隊在戰亂中到底損失了多少?各種歷史資料都沒有明確的記
載。
  
  在明末蒙古族佚名文學家寫的《黃金史》中稱元順帝“拋棄了二十萬蒙古,從先前見
到的洞裏,攜同後妃、皇子、帶著其餘的十萬蒙古出走了”。
  
  明末,女真領袖努兒哈赤在給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的一封回信中稱:“閱察哈爾部汗
來書稱‘四十萬蒙古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致書水濱三萬滿洲國主神武英明皇帝,云云’
,爾誇何以四十萬蒙古之眾,驕吾國耶!我聞明洪武時,取爾大都,爾蒙古以四十萬眾敗
亡殆盡,逃竄得脫者僅六萬人......”。(見《清太祖實錄》卷七,頁二)
  
  清康熙年間,蒙古人薩囊徹辰撰寫的《蒙古源流》中亦稱:“方大亂時各處轉戰的蒙
古人等四十萬內惟脫出六萬,其三十四萬俱陷於敵”。
  
  上述這些引文表明,隨著蒙古貴族統治的崩潰,損失的蒙古人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
   
  參考書目:
  《元史》
  《新元史》
  《明史》
  《明太祖實錄》
  《清太祖實錄》
  拉施特的《史集》
  王國維的《觀林堂集》
  陳寅恪的《金明館叢稿二編》
  (法)韓百詩的《元史.諸王表箋證》
  (日)箭內亙的《蒙古史研究》
  (日)和田清的《明代蒙古史論集》
  《蒙古學譯文選》
  《元朝史》韓儒林主編
  《元代政治制度研究》李治安著
  《中國通史》白壽彝著
  《中國通史》(臺灣)陳致平主編
作者: mmalex (mmalex)   2016-07-23 22:25:00
推 精彩!!!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