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如果民國八十二年時要把棕線打掉重來大概要多花多少時間?
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968916
〔記者何世昌/台北報導〕屬「中運量」的文湖線每列車僅可載運四百餘人,但內湖區通
勤族約廿二萬人次,尖峰時刻常「塞爆」。對此,市議員李建昌指出,早在馬市府時,議
員及居民多次要求改為「高運量」系統,但遭馬市府以成本及徵收等理由「打槍」,當時
府會爭執不下,此案被擱置兩年,最後交付表決才強渡關山。
李建昌表示,內科前身為「內湖輕工業區」,前市長陳水扁利用都市計畫變更改為「內湖
科技園區」,之後,逐年鬆綁法令開放餐廳、銀行、媒體等行業進駐,終在馬英九擔任市
長,「內科」才成就今日的面貌。
4千家企業進駐 中運量完全破攻
據產發局統計,台北市內湖科技園區現多達四千多家企業進駐,上班日有十四萬員工進出
。不過,捷運文湖線卻採用「中運量」的馬特拉系統,每列車可載運四二四人至四五六人
,與高運量的淡水線、板南線、中和新蘆線、松山線每列車可承載一九三六人相比,可載
運的人數較少,尖峰時段班距時間也是五條路線中最短。
當時捷運局考量預算 不願升級載量
李建昌指出,馬政府時代,內科發展日益蓬勃,且民國八十二年五月、九月,馬特拉系統
分別發生兩起火燒車意外;議員及內湖居民,考量通勤及安全需求,數度要求改建高運量
系統。但當時捷運局回應,若改為高運量系統,預算將暴增三百億元,且使用範圍擴大,
須徵收土地,因此作罷。府會爭執不下,「文湖線」遭暫擱兩年,最後交付表決才強渡關
山。
捷運局回應 當年未考量內科人潮
捷運局副局長張澤雄則回應,當時捷運局僅利用都市計畫推算內湖居住人口,未考量到內
科人潮;但文湖線僅尖峰時刻爆滿,離峰時間空蕩蕩,「中運量」的決策是對或錯,無法
簡化討論。短程要調整班距來消化人潮,遠程目標則要新建通往內科的「輕軌系統」。
對此,內湖梁小姐很無奈,「中運量」無法消化人潮,但也不可能「砍掉重練」,只能硬
擠入車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