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5日 17:02 林良泰/文、梁惠明/編輯
資源是有限的,人類的慾望是無窮的,道路系統之資源若配置不當,必將引起資源爭奪,
進而造成系統崩壞!
臺灣過去之道路建設係以小汽車本位為思考基礎,用路者多期盼馬路要愈蓋愈多、我家門
前可停車、又不可塞車,但如此增加供給的作為,只會吸引更多需求,進而造成需求永遠
超過供給之困境。
運輸的目的在於運送最多的人,而非運送最多的車輛,有限的道路資源,若能多予配置充
滿綠蔭的人行道與大眾運輸專用道,讓人悠遊其中,實可創造先進都市之意象。
民眾願意搭大眾運輸的關鍵在於「路網完整、班次密集、費用低廉」。「交通工具沒有好
不好的問題,只有適不適當的問題」,以興建成本來看,一條MRT(捷運)可建5條LRT(
輕軌),1條LRT可建5條BRT,所以BRT成本最低,興建時間最短,它可行駛專用道也可行
駛混合車道,可以是單節也可是雙節,彈性很大,還可快速延伸至鄰近衛星縣市;以臺中
市而言,其興建完整之捷運軌道系統需8000億以上(估計須40年不做其他建設,方可完成
),興建完整之BRT只要303億,在有限資源之下,要做到網路完整、班次密集,BRT是最
佳選項。
台中市大眾運輸發展成果有目共睹,月運量從40萬到1183萬,成長近30倍,此成長倍數實
應已破世界紀錄,且亦已達到月破千萬、年破億之目標;而BRT平均日運量則達5萬以上,
同時也超過同時期之高雄捷運橘線之運量,「公車、BRT沒人搭,捷運就沒人搭」,一定
要先養成民眾搭乘大眾運輸習慣,捷運才會成功。因此,「從公車改革出發、由BRT邁向
MRT」才是推動大眾運輸正確的道路。
任何新運輸系統之導入均需適應與導引期,駕駛行為之規範與學習亦是如此,若以平面捷
運系統探究事故發生頻率與嚴重性,需審慎了解事故發生之主因,台中市BRT、高雄LRT之
事故,多為一般駕駛者違規所造成,故應不可歸責BRT、LRT系統之興建;另臺中BRT專用
道於擁擠路段係以新增ㄧ車道方式規劃,故亦不影響原用路者之權益,因此以用路者及道
路管理者之角度而言,BRT之興建,實為多贏之建設方案。(本文作者林良泰為逢甲大學運
輸科技與管理學系教授、前臺中市政府交通局局長)
(中時電子報)
https://goo.gl/832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