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出檯後,反對中南部大幅佈設軌道的聲音洶湧而至,尤其以指標性的高雄捷運尤甚
最近也剛好有個想法,用不同的數據視角對照高捷與北捷
藉以思考其他 4 直轄市大眾運輸的未來
首先初期十字路網的高捷,在這 10 年來與六線齊發的北捷,面對截然不同的命運
運量不及預估,除了交通規劃因素,還涵蓋空間政策、人口移動、資源與產業分布等等
不置可否的高制動性膠輪運輸系統,讓公車扮演前端的接駁角色是城市的重要環節
但版上常提及的缺乏公車、違停檢舉,是否是造成高捷運量不佳的主要原因?
這一直是本人心中的疑問。
1. 從空間來看,首先整理了公路與道路面積與城市的關係
一方面也是為了解城市的平面道路是否是造成高雄私家車過於方便的主因
同時也拿了 2010 年舊制的數據方便對照與發展趨勢。
新北市 臺北市 桃園市 臺中市 臺中市 臺南市 臺南市 高雄市 高雄市
100前 100前 100前
道路面積
(千平方公尺)
99年 34,317 21,981 29,203 59,622 19,326 58,760 13,021 49,465 19,137
104年 41,740 24,706 29,901 48,625 - 59,770 - 56,311
公路
(千平方公尺)
99年 16,052 3,362 16,298 19,002 2,351 28,456 1,921 17,679 1,575
104年 16,382 3,362 17,190 19,722 - 28,623 - 18,395 -
道路密度
(公尺/平方公里)
99年 1,401 4,963 2,248 1,893 8,236 2,059 6,388 1,317 8,607
104年 1,744 6,100 2,270 1,592 - 2,092 - 1,649 -
相較多山且涵蓋部分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台北市,只有壽山幾乎為平地的舊高雄市
道路密度上確實是遠超台北,與台中於伯仲之間,但不到 5 年台北市也來到 6,100
長期的市區高密度平面道路與外圍公路主義,台灣未來如何調整空間策略是當務之急。
而拿高雄平面道路過於方便藉此高捷搭乘率不佳,這應該只說對了一半
從台北甚至放大到整個雙北的案例來看,平面道路一樣方便
導致私家車轉換成大眾運輸的因素更可能是「車太多」或「外地之工作求學人口」
這點從 文章代碼(AID): #1P2ftZuu (MRT) 關於私家車的數據來支撐
2017/2 機動車總計 輛/每人 汽車 輛/每人 機車 輛/每人
高雄市 2,880,386 1.036 889,080 0.320 1,991,306 0.716
臺南市 1,950,613 1.034 666,869 0.354 1,283,744 0.681
臺中市 2,730,794 0.986 1,063,114 0.384 1,667,680 0.602
新北市 3,195,754 0.803 1,014,369 0.255 2,181,385 0.548
桃園市 1,882,438 0.875 753,919 0.531 1,128,519 0.525
臺北市 1,756,620 0.652 805,320 0.299 951,300 0.353
https://goo.gl/kFQQjO
相較沒有捷運、公車路網不甚完善的台南,台北市在人口與平面道路擁擠的情形下
台北市的私家車持有比率依舊高得驚人,是台南的 63 %
如果從台北市家戶經濟條件普遍較好,從而拉升私家車的比率(背後還有昂貴的車位)
這些相對低度依賴大眾運輸的群體卻擁有高度的公車、捷運等可近性
難道不違反大眾運輸背後公共性的價值,這應該是另一個值得探討與深思的議題。
2. 違規停車,確實中南部的交通違規檢舉次數遠遠不如北部,過往在版上已有多次討論
不過這真的全然是市府交通政策或是警察執法力度由北而南遞減嗎?
目前只有找到 2010 年改制前的車位數資料,如有統整後近期資料歡迎版友提供
小型汽車 小型汽車 每萬輛小型車 平均每人
路外停車位 路邊停車位 擁有路外及路邊停車位數 享有道路面積
臺北縣 184,659 34,849 2,500.67 8.81
臺北市 144,188 45,888 2,696.19 8.39
桃園縣 33,601 12,913 762.45 14.59
臺中市 31,247 44,963 2,116.28 17.86
臺中縣 13,247 9,250 431.20 25.73
臺南市 16,964 11,639 1,311.18 16.86
臺南縣 8,403 8,080 480.86 41.52
高雄市 34,973 35,005 1,704.00 12.51
高雄縣 19,039 6,443 719.77 24.39
3. 人口移動過往也有諸多討論,但國家失能的可能不只放任北部人口擴張而已
更重要的是產業分布,從之前談到的財劃法 30 條的公共建設平衡區域的初衷
台灣的區域規劃主要還是由以前的區域計畫法來主導
但無論已存在幾十年的區域計畫或後續的國土計畫法
開宗明義皆談到「人口」與「產業活動」甚至「資源」之合理分布與配置
從結果來看這幾十年的中央政府在這個初衷應該是失職且失能的。
第一條 為促進土地及天然資源之保育利用,人口及產業活動之合理分布,
以加速並健全經濟發展,改善生活環境,增進公共福利,特制定本法。
第一條 為因應氣候變遷,確保國土安全,保育自然環境與人文資產,
促進資源與產業合理配置,強化國土整合管理機制,
並復育環境敏感與國土破壞地區,追求國家永續發展,特制定本法。
4. 產業分布,產業固然是重要的人口、人口結構、軌道生活圈重要的影響要素
公司與資本額分布,資料源:經濟部商工行政資料平台,
網址:https://goo.gl/zneCZh
備份:https://goo.gl/aDzPr6
自製數據圖表:資本額 http://imgur.com/buJFamG
公司登記 http://imgur.com/9eRA4vf
暫且先寫到這,也留給更多討論與反饋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