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推文的一些蛛絲馬跡來看,
海軍知道台灣現在需求,但是硬卡了一個4530噸應該是不想買單國造
中科院有PSEA也有海弓整合方案,換掉諾克斯級戰力也是有所提升,
國內目前雷達和戰系整合技術勉強堪用,不過體積問題要一起上船體就要做大,
從蔡英文上台以來國防自主一直是主推的方向,
如果解放4530噸那海軍大概就會被要求吞下。
我是不知道海軍以前吃過中科院什麼虧對它這麼過敏…
是想著美國或是國外會賣同等船嗎?
還是案子一開,
海軍花了五年十年的時間和預算,到手的只有勉強堪用的近海工作馬?
我想到的是隨著中國那邊海軍越來越強、空軍也沒辦法隨時在天上提供掩護,
海峽內逐漸沒有水面艦的生存空間,
勢必得抱團跟著大傘去北東南作戰力保存,
造新船效應太低不符合勤儉建軍思想?
整理一下
下一代主力艦國內技術儲備大概是無法(四面陣、垂發)戰系倒是有些經驗,船體也許可
行
如果沒有像這次潛艦一樣多國手把手教你做,那基隆級退役後只能祈禱美國有神盾現貨可
用。
功能艦則是在國內待退老船很多,就算分批退還是一大空缺,
海軍既然想卡國艦國造那至少也要有替代的外國商源,
如果為卡而卡那整個海軍換代大概又要往後延,
然後繼續勤儉建軍操老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