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討論這個議題,應該要看別的國家整體
武器的搭配是什麼,不然會淪為見樹不見林。
操作古斯塔夫的國家很多,但也有國家是選擇
放棄古斯塔夫改用別的武器,這裡最值得參考
國家是新加坡。新加坡在2017年時選擇用
Spike SR替換原有的Carl Gustav M2。Spike
SR是一種射後不理、射程約1500公尺的反戰
車飛彈,據稱單枚造價高達4萬美元。新加坡
是土豪都不用省錢嗎?
當然不是。其實這種武器(包括NLAW和已經
死掉的SRAW)的設計邏輯都是一樣的:古斯
塔夫之類的武器需要訓練才能有效使用,而這些
訓練實際上所費不眥,不如直接改用導引武器
,訓練幾乎都可以靠模擬器完成,而且命中率
也能提高,反而能省很多錢。
具體數字的說明:一枚古斯塔夫的訓練彈大約
600鎂,訓練一個人至少要打個10發(這是最
低標準,實際上特戰部隊的訓練量遠超過此數
),一個伍三人就要打上30發,臺灣兵役一年
來說,一年至少要訓練兩組共六個人來接續使用
,一年的成本最低就要36000鎂!
這些都還沒算戰備彈藥的錢(一枚2000鎂左
右,最貴3000鎂,壽命大約10年,時間到了
要買新的替換)。算上戰備彈藥後,20年期
下來,持有和維持一門砲需要的經費很可能
會超過上億臺幣!
所以這裡要思考一個問題:同樣的錢,與其
讓現有守備旅的純步兵操作這種單兵武器,
幹嘛不直接讓守備旅直接機步化(至少是局部)
算了?就算是IFV,20年期下來需要的成本也
未必比較多,可鏈砲的射程可比古斯塔夫長多
了,用途也更廣,而且還有全套的夜戰和通訊
能力,這些都是單買「便宜」武器沒有的優點
。
實際上,新加坡的選擇也正是如此。同樣是
實施徵兵制度的國家,新加坡採用大量的IFV
來武裝他們的步兵(約1000輛,相比之下臺灣
只有這數字的1/3),除了Hunter IFV的飛彈
外,另外還有可人員攜行的Spike SR和
Matador火箭。我認為這才是一個比較均衡
且經濟的組合,而不是錢不優先放在機械化上
反而去搞不切實際單兵武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