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這個文應該已經有點離題了,但還是想稍微分享一下一點看法
中科院人才留用除了薪水的問題外,就我的觀察還有一個部分是工作環境和態度
的問題了,也許是因為國防的原因吧,感覺裡面形式主義有點嚴重,做事風氣
也絕對談不上自由開明,這部分我覺得比傳產都還糟糕,而以研發性質工作來說,
就很難吸引思考型的人在裡面工作,薪水和做事氣氛舒不舒服是大家選擇工作的
兩個指標,而中科院兩個都不佔,就導致連新鮮人騙進來後都很難留用,不過好
消息是現在的環境比30年前好多了,也許再過2、30年就可以趕上一般傳產的工作
氣氛了吧!
另外,前面有版友提出要中科院轉型做計畫管理,不要搞研發工程等,我認為這
不太可能,能有效做研發計畫管理的人,基本上對專精領域的技術也要有幾把刷子,
不然光開個外包案就很容易要嘛規格寫的天馬行空做不出來或是廠商說啥就是啥被騙,
而這樣的人才也是需要從基層慢慢磨上來的,尤其軍武科技和民生科技還是有些隔閡
性或是領先代差,要找有經驗的人材也不容易,更別說還有法人的薪水限制了。
而把本質工作拿掉的後果就看工研院就知道了,工研院的性質就比較像協助經濟部或
科技部執行訂定的計畫,將抽象的計畫內容給具象工程化,再將其中項目看是要自行
執行或外包,但現在的時間壓力和人力導致外包的比重一直上升,
而且一堆人也只會開外包請廠商做,但別忘了研發專案不確定性很高,
所以要如何訂定合理的規格要求就很吃負責人的本質學能,但因為在新鮮人時工程研發
做的少或是上面帶的人也不行,導致變負責人時外包案規格都亂開。
中科院要改革的難處就在台灣幾乎不可能做先進武器外銷,那就注定只有內需市場,
而台灣的體量能撐起一間軍火商就很了不起了,然後外購武器也有現實的壓力限制
在沒有競爭壓力下,本來就很難強化中科院的技術開發能力,至於想靠而技轉收入
這個只能算貼補收入而已,尤其軍武技術要直接技轉到民生需求又很難,全世界的
軍武公司應該是沒有只靠技轉收入而能存活,還是需要賣產品過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