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也愛參考陳醫師的影片,他研讀文獻整理研究影片,真的很實用(雖然我都看結論)
這次很有感大家說的《標題殺人》騙流量,醫生被叫網紅,滿不尊重的
(底下內容文長)
前言
我們可否先不看身分:網紅/醫生/總經理、學歷等,單純就影片得到的資訊整理心得
在做簡報(例如技術/產品推廣)要有一個中心論述
先建立中心主軸,再去挑選對應論文的適合片段,成為自己主軸的印證
即使文獻的參考性極低,但文獻中有段文字可以加強我的中心主軸論述,讓觀眾相信,這部
分解讀有無問題/對錯,在不同角度立場是合理的。
第一篇論文的重點價值在於:
相同時間,離心快(次數多)和離心慢(次數少)其實差不多。
實際訓練使用大重量做低次數,比高次數有效率
另方面論文參考性低的部分:
1.沒說明使用特殊設備,看的人以為是用正常的啞鈴/槓鈴進行測試,套用在自身的訓練情
境
2.實際訓練不可能只做出離心動作
第二篇論文
二頭彎舉角度文獻變化成=》
三頭不同角度下壓(拉)
太離譜大家沒興趣(略)
本文
1.醫師影片在這研究中沒提到次數,只強調離心快/慢,沒有提到論文重點《離心慢次數低/
離心快次數多》從圖表下結論
https://i.imgur.com/6GHImcP.jpg
2.文獻摘要 aka小結論
https://i.imgur.com/uwXbeRa.jpg
(摘要的目的是能夠讓你的讀者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了解你的研究內容。 由於摘要的字數通
常有限制,作者必須使用精簡的語言來呈現研究成果。)
3.圖表看起來差很多,實際<2%
https://i.imgur.com/rb0kVsN.jpg
所以這篇研究並沒有寫慢速很差,其實差不多
會陷入框架,我看可能是在這系列第一集建立的《離心慢不是很好的》個框架
https://i.imgur.com/C8BrgEK.jpg
https://youtu.be/qzvAf8SZkFU?si=tsn-NUsfmSbWAKcx&t=991
新聞常看到,當過市長的醫生說錯話、當過醫生的副總統也曾說錯話,他們被學歷經歷低挑
戰/評論的人挑戰和評論,我們也不會打壓和笑話這些提出不同意見的人的經歷
從大家描述才了解陳醫師是國手也是胸腔名醫,和北科大開發Led內視鏡、並拿到北科機電
博士,真的超強的
在訓練上,從影片看到在訓練上槓鈴肩推破百能做數十下以上,真的很厲害。
看陳醫師的離心收縮的研究整理影片,給了不同訓練的思考方向,臥推大重量放慢真的次數
訓練量有遇到停滯點問題。
身為新手很謝謝這些先進,花費心力分享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