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MWT第九屆徵文獎作品集》讀後感(下)

作者: geniusleuth (Hope Brings Opportunity)   2011-08-03 19:17:44
原文發表網址(附書籍圖片與相關資訊超連結)
http://crimenigma.pixnet.net/blog/post/28873824
〈燃點〉◎萊曼‧格林
這篇作品是四篇入圍作當中謎團設計最為突出的一篇:運送一億元紙鈔的運鈔車在
抵達終點後,車廂內的紙鈔和兩名運鈔員竟然憑空消失。謎團設計夠水準,而且還
提及台灣史上最慘重的天災「921 大地震」,似乎有將本格派與社會派的兩項元素
融合在一塊的野心。
不過很可惜的,作者的野心很龐大,龐大到短篇篇幅難以容納,撇開一些有瑕疵的
細節不說,921 大地震著墨的部份並不多,導致這篇作品有社會派的樣貌,卻少了
社會派的內涵。
其次,收尾收得急促,事件留了個未完結的餘數,作者自己也在台灣推理作家協會
第十屆年會上坦言:這篇作品原是一部長篇小說當中的一個章節,為了參加比賽,
擷取下來的部分不得不稍作修改,以符合短篇作品的完整性。然而,我認為就是這
個修改,讓這篇作品的水準降了一個層級。
寫作一篇推理小說,第一個步驟是取材,取材的重要性有時甚至可以影響一部作品
的優劣與否,在限定的篇幅內選擇適當的題材是一項看似簡單、實則困難的考驗。
目前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的參賽作品題材都有複雜化的趨勢,其實這樣的趨勢
不難理解,複雜化的寫法比較容易創造出與其他人作品不同的獨到之處,可是只要
創作者一處理不好,複雜化的寫法就很容易失焦,這樣的窘境在短篇推理尤其常見
(很類似協會成員李柏青所說的「小廟大菩薩」)。
這也形成現今寫作短篇小說面臨到的最大困境:,一方面要讓短篇小說看起來飽滿
有料且獨樹一幟,另一方面卻又要展現短篇小說的精巧特質──我相信解決這樣看
似兩難的困境的最佳手法,絕不會是挑選長篇的題材硬塞進短篇的空間內,更不可
能是截取長篇作品裡的一個章節來寫成一篇短篇小說,而是將焦點集中在單一的謎
團上,然後利用這個謎團去做適當的延伸。
當然,這點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不管怎樣,想要挑戰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
獎的每個參賽者都應該要去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三狂人殺人事件〉◎霍筆砍
這篇與〈玻小姐的第一次〉同樣都是仿作,但是卻將原作故事發生的場景從日本搬
到香港,這樣在地化的安排自然而然衍生出(與原作有所區別的)獨特性。
即便我沒去過香港,但是裡頭的一些描述充滿了鮮明顯著的典型香港意象,這樣的
安排令我清楚感受到這篇仿作的新意,同樣都是仿作,比起〈玻小姐的第一次〉,
我個人比較偏好〈三狂人殺人事件〉。
我一直認為本土化有一個絕佳的優點(這裡的「本土化」不指台灣,而是指創作者
所處的那個地方),那就是能輕而易舉地賦予作品與外國作家作品不同的特點。
身為創作者,一定很清楚創作的難處不僅是要跟別人的作品一樣(好),更重要的
是,還得要跟別人的作品不一樣(以區隔他人的作品),而本土化就是製造獨特性
的一個絕佳手段。
〈三狂人殺人事件〉在本土化這點還算成功,而邏輯推演也是四篇入圍作品當中最
佳的一篇,不過它的故事基調卻不討我的喜好,殘酷駭人的行兇手法令通篇充斥著
陰暗悲慘的氛圍,我不是很喜歡這樣的閱讀感受。
當然,這算是個人偏好,除去這點,這篇我認為也算水準之作,不過我對於仿作的
標準比較嚴格一點,就如同〈玻小姐的第一次〉,倘若這篇並非仿作,我可以給出
更高的評價。
〔總結〕
雖然第九屆徵文獎的最終結果是從缺,但是並不代表這部作品集的水準很差,只能
說評審的標準似乎有逐年提高的趨勢(我的感覺是這樣啦),至少對有心參加MWT
徵文獎的參賽者來說,這部作品集仍舊是一個指標,除了可以從中了解評審的喜好
之外,也可以評估出現今MWT徵文獎的首獎水準究竟在哪,值得大家參考。
【台灣推理作家協會相關商品銷售網址】
http://goods.ruten.com.tw/item/show?21105166316608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