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題] 110-1 童元昭 大洋洲民族誌 期末考

作者: jianba (Jian)   2022-01-05 16:44:46
課程名稱︰大洋洲民族誌
課程性質︰人類系 必修
課程教師︰童元昭
開課學院:文學院
開課系所︰人類學系
考試日期(年月日)︰2022/01/05
考試時限(分鐘):120分鐘
試題 :
申論題,八選三,共三題,每題33分。
題目很多,你會有足夠的選擇。涵蓋範圍大小不一,即使題目長,但你可能有靈感。
參考提議,但討論的內容不必限於題目所建議的文章,歡迎納入其他的課堂讀物。
請放鬆,鮮花點時間好好讀題目,想一想,組織你的想法再動筆。
考試時間自2:20起,到4:20兩小時。
1.Hauof 以群島之洋(sea of islands)作為隱喻,也成為對未來的期望。請從本學期讀物
中選擇兩位作者,試述其作品中如何安置群島之洋的概念。作為人類學學徒,請評論群
島之洋概念至今的影響?
2.二次大戰後,聯合國推動解殖/去殖民(decolonization),大洋洲國家成立的過程表現
出它的區域特性,也呈現出殖民治理的歷史在當前島嶼國家上的印記。如,大洋洲社會
對前殖民國/外國高度「依賴」如 COFA,MIRAB 等較鬆散或部分的國家主權。James
Clifford 認為這種「彈性主權」是後解殖國家參考先行解殖非洲國家的經驗,同時面臨
全球化力量,而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採取較多元的安排。請評論。
3.James Clifford 在訪談中肯認島嶼文化看似變遷或消逝,但確能延續。他的看法建立
在極為不同的文化概念上。他提出culture as interactive process,以理解文化創新
的能力,在變遷中延續,其中一個精采的例子便是新克里多尼亞的 kanaks 改宗為基督
徒反而延續了Kanak文化。請參考他的觀點,討論 Robbins 或 Morgain 的基督信仰研究。
4.島嶼多有與外地往來的經驗,他地/人往往構成小島生活的脈絡。Sahlins所提出的
stranger king這種政治權力的典型,試論在面對如斐濟的印度裔移民的情況有何相關
是否有助於理解?你如何理解斐濟的族群議題?
5.這學期的選文/演講中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有關的主題集中在發展(Sahlins),包括了採
礦(吳明仁博士談天然氣)與商業化農作(如Curry et.al'蔬菜、Roberts'橡膠)
請擇一討論其文章主題與論政,以及你的看法。
6.多位作者處理文化變遷/文化發明的議題,Thomas, Hanson, Scott, Clifford等,請選
擇兩位作者,比較他們的觀點。
7.研究異文化是人類學學科的特點,但也被批評由自身出發以至於投射在其他文化上呈現
他者化的偏頗。被研究者的主體近年忽受重視,這一趨勢也反應/映了政治趨勢。台灣
也有相近的發展,人類學的原住民研究也由知識權威轉變為在地觀點外的觀點之一。
本學期最後讀了兩篇文章,作者分别是 Clifford 與 Tengan & Mikahala Roy 請試著由
上述學術史的脈絡,討論兩篇的對話對象,脈絡與貢獻。
8.請以本學期同學所報告的新聞或作業為對象,參考課堂閱讀材料的相關概念重新分析
(作業、新聞或現象),如,由Hokule創造的航海文化作為無形文化資產(Scott)的角度
重新看法屬玻里尼西亞的新聞。可以是自己組的或同學的,但請一定要提出新的觀點、
新的分析,以避免重複。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