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acbwanatha (小傑富力士)》之銘言:
: 我不曉得你的歧義性要低到什麼程度才叫做沒有歧義性。
: 基本上我是覺得到了台大這種程度,
: 如果對於課本上的理解錯誤的話,
: 一般來說都是翻譯上出問題,或是原作者自已語焉不詳,
: 不然學生該負得責任很少,甚至沒有。
: 一段文字的描述如果讓課堂上大多數的學生都解讀錯誤,
: 非得要親身去上那位老師的課才能夠理解的話,
: 這是作者或老師自已的問題。
: 也許是故意寫得晦澀難懂,有獨門暗器的心態下所造成的。
: 若是沒有這些問題,那麼自修是完全可能的。
: 而且辯這個也沒有意義,
: 你可以照個照片,舉你幾個你讀過的幾本書裡的某段出來,
: 讓大家看看,
: 自已是怎麼理解錯的,然後透過老師帶才懂的,
: 那我來看看到底是差別在哪裡?
: 你解讀錯了,難道全班的同學也都解讀錯了,
: 是錯在不同的方向,如正確的是a,你解讀成b,同學們有解讀成cdefg,
: 還是你們都解讀成相同但卻又錯誤的方向,正確的是a,你們都解讀成b,
: 關於這一點我很好奇,
: 到底是這本書的文字敘述有何魔力造成你所謂的歧義性。
小弟學渣不敢替文史哲這麼大的招牌代言,
但以我自己的理解,
文史哲的課實際上並不只是對文本進行「字面解讀」而已。
不確定你是否知道「泰利斯」這位哲學家,
此人以主張「世界是由水組成」而著稱。
今天你聽人說泰利斯是先蘇時期重要的哲學家,
你努力蒐集到他的斷簡殘編,
先排除有無翻譯脫誤的問題,
你大抵從中理解到他如何自圓「世界是由水組成」這個命題。
然後呢?
為什麼提出現今看來相當荒謬的主張,
居然配稱為早期重要的哲學家啊?
僅是閱讀文本、理解句義,
實際上你很難知道為何世人如此評價。
事實上,
思想不是憑空出現的,
有的是呼應當前時代發生的問題,
有的是對前一個時代的思想進行批判、對話。
更甚之,有的思想深受前人影響,
作者未必自我覺察,更遑論在文本中提及。
是以爭執「文本的字面解讀」能不能透過自修達成其實沒什麼意義,
今天靠自修全部理解正確便如何?
下一步你還是不知道你讀它要做什麼啊!
教授在課堂的作用,
除了帶領你以較「適當」的方式理解文本,
省去過程中的跌跌撞撞外。
另一方面則是藉由交代背景脈絡,
使學生能夠快速進入狀況,
知道這些文本在時代中的重要意義,
進而才有與這些文本對話的可能。
: 你這兩句話表示老師的重要性我個人覺得有待商確,
: 基本上有沒有理解錯誤,有一個方式是做題目,
: 你就知道老師想考你的重點,和你自已所讀的有沒有偏差。
: 譯者錯誤是譯者的錯,
: 這不能夠否定讀者可以自修的可能性。
: 就算有老師帶,
: 以你是學生現階段的程度也無法確實了解他帶過後的東西就一定理解原著正確。
: 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去問原作者。
: 若原作者是古人的話,
: 我也只能說之後的人可能也是各說各話,
: 如儒家有很多學派。
: 他是這個意思,別的老師又是另一個意思,
: 也許都和原作者想表達的完全不相同。
在這樣的情況底下,
是去修課讓持有不同見解的人碰撞,
找出最佳解釋比較好,
還是繼續在家自修比較好啊?
: 聰明人都有一種習性想挑戰晦澀難懂,以證明自已強。
: 就我個人的價值觀以為如果這門學科沒有帶來一些實際上的效益,
: 而只是滿足個人挑戰難題的求知慾,
: 那麼這樣子的所謂老師的導讀有其必要性,
: 坦白說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
: 如你是智商14幾想挑戰15幾甚至是16幾寫得東西,
: 覺得很難,
: 那麼你也許需要那個聰明才智比你強的人來解釋給你聽,
: 這一點我能夠接受老師存在的必要性,
: 然而並非所有的同學都需要啊。
直白易解、可以自修的沒開課必要;
生澀、屬自我超越的部分非所有同學需要。
那在你的認知底下,臺大該開什麼課程?
: 那為何不直接把背景知識寫在書本裡呢?
殊難想像前人在著述時,
會預先想到數百、數千年後的讀者,
在閱讀時有理解上的困難,
進而提前「交代」文本所需的知識背景。
: 基本上這樣子的老師我還頭一次聽到。
: 如果全台灣的老師都能夠這樣子的上課,
: 當然很好,
: 但是就我個人的經驗還有到貴校旁聽3門課的經驗,
: 閒話家常型的老師佔9成以上。
: 還有譯本有錯,為何硬是要選這譯本的理由是?
: 沒有其它的選擇?
: 難道不能夠選擇譯本對的?
: 若沒有譯本的話,
: 難道不能夠選擇歧異性少的原文書?
: 補充一點就是:
: 難道沒有不去上課拿共筆來讀讀就PASS的人嗎?
: 有些課你從開學到學期末都看不到那個同學幾次,
: 為何他能夠順利畢業呢?
我一直不能理解,
為什麼只要有自修的可能性,
就可以證成沒有開課的需要啊?
臺大高手雲集,
我相信不分文理都有能自修的神人在,
照你的邏輯是不是都沒有開課的必要呢?
然後簡單回應譯本的問題,
植勝老師挑譯本的時候,
所挑選已是市面上接近正確的版本了,
並搭配原文於必要時進行勘誤與講解。
某方面也恰恰體現了,
我們直接閱讀文本並在腦中轉譯的過程中,
不免會有因缺乏文化脈絡而產生誤解、誤讀的部分,
(尤其有些哲學文本是層層轉譯的)
適時地提點反而更能加深印象。
當然可以爭執這是不是教授個人見解,
但唯有在課堂當下去反應、挑戰與對話,
不論結果為何,從中得到的反饋才是最為珍貴的。
倒要反問,
在自修的情況底下,
該如何判斷譯本的翻譯是無誤的?
以及你如何理解,譯本會有譯錯這件事情?(文字理解大家不是都該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