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 華文朗讀節譯動國界論壇 Graphic Novel

作者: shadowytrue (柒柒)   2015-09-27 22:51:07
【譯動國界論壇|譯視界:談 Graphic Novel 翻譯及國際出版新趨勢】
譯視界:談 Graphic Novel 翻譯及國際出版新趨勢
9/26(六)16:30~18:00
華山文創沙龍(華山 1914 文創園區‧遠流別境 2 樓)
歐美書市近年掀起 Graphic Novel 熱潮,這種文類風格獨特,綜合視覺與文
字元 素的張力與深度,以自由的表現形式、豐富多變的題材,虜獲讀者感官,
引起廣 大共鳴。但視覺文學(Graphic Novel)該如何定義,如何翻譯?國際趨
勢走向又 是如何?如何透過翻譯能保留原汁原味?邀請大辣出版總編輯黃健
和、紙映企劃 執行總監同時也是譯者的鄭衍偉對談 Graphic Novel 在國際
間的發展,並討論台 灣當前趨勢。
主持:資深圖文書系編輯林怡君
講者:大辣出版總編輯黃健和、紙映企劃執行總監及譯者鄭衍偉
黃健和:在這裡的人大概都是讀過一些東西,不甘於只讀這些,想要接觸更
多怪怪的東西的人吧?
鄭衍偉:漫畫店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空間,它影響到社會大眾對於漫畫是一個
什麼東西的想像。現在會有流行漫畫這種東西,是從漫畫變得夠便宜開始
的,以前的漫畫就是報紙上單格的,我們小時候是只接觸到這種東西,很晚
才開始有少年漫畫,而且那時候漫畫是看完就要丟掉的東西,而且書店根本
不進,是要去文具店、雜貨店買,紙質很爛,沒有人覺得它有價值,根本沒
有收藏漫畫這種事。跟現在出現graphic novel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外國
的一些圖像小說可以作到這種程度,精裝、前面還有序。作成完全是小說開
本,對待它的方式也都是小說,開本的大小,封面的設計,序,裝訂的方
式。跟我們想像的那種沒什麼價值的漫畫不一樣。
漫畫後來開始出現集結成書的概念後,美國也是在1970年代開始推出了漫畫
合訂本,比較像是書了的感覺。
林怡君:即使是我們非常熟悉的漫畫作者,日本的ACG文化開始在西方蔚為
潮流起來了,cosplay也開始在美國流行,歐美已經可以看到那種校園冒險
帶一點BL的作品了。
黃健和:圖像小說的一個關鍵意義是作者的重要角色開始出現。原本漫畫是
一個出版社下面找一堆人來當畫者,就都畫同一個蝙蝠俠。
鄭問《刺客列傳》,《東周英雄傳》,比較中國風,這個時候還不太容易被
認定是個圖像小說,一方面是它都是有原本,照著原本的作品走,另一方面
是畫的量太大了。
平凡陳淑芬《夏日之後》1995,90年代之後開始出現。它幾乎完全適用攝影
寫實的方式進行,對白非常非常少,都像是電影一樣的情節
麥人杰《》,1995,號稱畫風最多的人,可以用左手右手畫,創造了一個故
事,我覺得故事跟主題扣和都很有趣,是個恐怖漫畫。
《麥先生的麻煩》,1997,又是另一種畫風。圖像小說一個風格很容易變成
是自己的回憶錄,敘述自己的生活,經典GN常常都是在畫自己的家族記憶,
《麥先生的麻煩》就是這樣,這個畫風在那時候做了一個有趣的事情,它故
意把影
小莊《廣告人手記》1997,它是以這本書開始進入漫畫界的,像生活札記一
樣話自己的漫畫家生活。
敖幼祥《一隻叫做扁食的貓》2001,大抵我們都聽過,台灣漫畫史非常重要
的人,有一段時期幾乎全部台灣漫畫創作者都消失了。
麥人杰《狎客行》,2003,這次又嘗試不同漫畫了,情色畫風。當年在
playboy連載,所以都是四頁六頁的短篇故事,它問了武俠小說這些白天都
在行俠仗義的人晚上都幹什麼了xDDDD
《臺北咖啡》2007,那時候在開始為每一個城市尋找一群創作者畫一個故
事,臺北我們挑了咖啡當主題,邀了十位創作者進行不同的敘事。
林莉菁《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2012,2012開始有標準定義上的圖像小
說,這是先有法文版的,這是它的小時候的敘事,講它小時候從小被國民黨
壓榨的深綠生活。
《人間條件》,吳念真的人間條件找了四個作者來畫。
《我和我的80年代》,很多東西,包括以前的中華商場,包括現在已經消失

《臺北80香港90》
61Chi《小房間》,這個作者的筆下是我們熟悉的台灣,這大概是台灣漫畫
第一次出現台灣的長相,台北市,台灣臺北的樣子。
《TX8》2015,這是一個傳奇團體,不定期出刊,不容易買到。它們有一個
攤位,每一期參與的人都不太一樣,有一些主力的編者。
鄭衍偉:作為補充,台灣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剛剛講完了,現在看一下那
段時間全世界發生了哪些事情。
台灣人對於看漫畫還是有一個既定的印象,這幾年來大概就是「宅」,這是
2015年的電車男作品。彎彎、神之哪、而深夜食堂可能是這幾年台灣最賣的
漫畫。
現在也開始出現那種臉書圖文型的漫畫,右下是黃色書刊,也有這樣年輕的
作者出來,然後(Democracy at 4am),這種結合議題的圖像也開始出來,
像日本55年前要抗議安保條約想要有自己的軍隊,60年代學運的世代也有美
國的要做愛不要戰爭等等,想要開始有自己。
日本1958「劇畫」運動、1960s法語區「第九藝術」,它們都是想要抗拒
「漫畫是小孩看的」這種印象才發生的新名詞。同樣的事情在美國也有發
生,Will Ernsner就像是美國的手塚治虫,每個禮拜有五百萬個人等著看它
的報紙連載。這個PS magazine是一個非常酷的雜誌,1940年代它被抓進軍
隊,結果被軍隊發現他很會畫,就開始幫軍隊畫一些說明書,像坦克怎麼
開,步槍怎麼拆之類的xDDDD後來打越戰又被抓去畫,結果到60-70年代的時
候它已經老了,它就在想說我要畫什麼呢?
那時候美國沒有出過「不曾連載、直接出單行本」的作品,它畫的就是1930
年代它童年住在猶太區,都是窮人住的地方,有人街頭賣藝有人炒地皮炒成
功變房地產大亨,但是它拿去給出版社都沒人要出,結果它立刻明白我不可
以告訴別人「請幫我出漫畫」,要告訴人家說,我要出一個graphic
novel。為什麼叫novel呢?它有一個文學書的印象,而且是長篇的意思,有
一個重量在,所以它希望自己是圖像的、又有重量的,你可以看到它的序,
它在序裡直接說,我就是要畫一個,文學漫畫。
你會發現那個時候日本很多的藝文界的人都想要跳進來作漫畫雜誌。
那時候美國跟我剛剛講的狀況也一樣,書店不想進漫畫書,所以出了也沒有
地方賣。
岡崎京子,我的書系的第一本就是出它的書,在它之前日本的女性漫畫家都
是比較浪漫少女,可是到它就開始發現女生可以出來工作可以不用結婚,可
以玩夜店,這個年代的女生要做什麼?
它的重要是它影響了很多後來的文學,吉本芭娜娜,惡女羅曼死。
12個漫畫家與12個大廚合作,結果這個後來變成很多不是愛看漫畫的人在看
而是做菜的人在看。
英國去年辦了一個史上最大的漫畫展,從老的到年輕的,一起去想漫畫在這
個時代應該要作什麼事情。策展人也作了本書就叫《Graphic Novels》,在
談說怎樣算是GN,然後它在社會上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是不是一定只能是虛
構的,尤其這個類別。
泰國也開始去談這件事,它也是想要去打破這界線說漫畫只是小朋友在看
的,它就是想說這就是我表現日常的方式。
林怡君:談一下這麼多年來台灣試圖我們想要推不一樣的漫畫,讀者是可以
被開發的,目前的樣子不足夠,你們有沒有在推動過程中遇到什麼回饋或是
困難。另外,在歐美GN已經三四十年了,最近有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在發展或
是作家值得注意的?
黃健和:90年代是台灣漫畫最盛行的時候,那時漫畫五萬本十萬本不是太難
的數字,但台灣在2000年之後整個開始衰退,人們開始不看漫畫。這些東西
開始變得不太一樣,GN的一個面向是,它不見得被連載,不是有一個連載的
園地,它的作者就像小說的作者一樣,默默地把整本畫完,中間沒有先出現
在大家的面前過。
這不只台灣,全世界的漫畫都在同一時間崩盤,一起萎縮,導致大家都開始
一起希望有另一種可能,尋找另一群讀者。所以我來推薦這幾年的一個有趣
的作品,
《Moebius莫必斯漫畫精選集》
Enki Belail
消逝邊境Francois Schuiten比利時作者跟法國編劇一起合作編了一個很魔
幻寫實的另一個世界的東西,在這個世界裡面繪圖詩變成一個
格列芙遊記Milo Manara,大辣引進歐洲漫畫最好的一本,義大利情色漫畫
大師做的,另一個是《激情香水》,情色度其實還滿高的,但你不會太反
感,因為有一定的美感。
聖堂黑幫,大力推薦!如果沒看過這篇,沒看過這個家族的故事但我們看過
《教父》
追憶似水年華Marcel p
出生在她方Johanna Schipper台灣漫畫還是法國漫畫?
藍色筆記
魔怪波波 Nicolas De Crecy,要看到它比較快是去看Uniqlo
Japon看見日本是歐洲漫畫和日本漫畫一個合作的嘗試。
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不是個人的傳記,但是多多少少有一些它的生活記錄痕

畢卡索的蒙馬特
羅浮宮遇見漫畫,衝出冰河紀,羅浮宮系列,谷口智郎羅浮宮守護者、斜眼
小狗,也邀請了七位台灣的漫畫家來畫它們眼中的羅浮宮。
林怡君:想像一下羅浮宮就像我們台灣的故宮,故宮想要找漫畫家來推自己
的文化嗎?我們現在想要推漫畫創作圖像創作很難。
黃健和:台灣這十年的圖像創作大概就兩個地方,一個是網路,一個是同人
誌,紙本的市場被瓜分了,我們新一代的創作者到底會在哪裡、用什麼方式
找到創作能量?能不能夠吸引到本來不看漫畫的讀者?我身邊很多女性朋
友,很多臺大畢業的友人,它們從小到大從來不看漫畫!也不知道漫畫裡的
世界是怎樣,可是像神之哪出現,它們就願意進入這個世界,或是像深夜食
堂。
米奇鰻
鄭衍偉:美國人口是日本的2.5倍,為什麼漫畫這麼少?
ビッグコミックオリジナル,深夜食堂連載的地方,目標讀者群三十歲以
上,每月兩期單期發行量六十二萬(2014年統計),連台灣的壹周刊都不可
能賣這麼好。
可以看出美國還是青少年在看漫畫,戰後嬰兒潮的人都不看漫畫了,都老
了,可是在日本就想過著要服務成人,你一開始的心態還有出版的人立場不
一樣,現在全世界的漫畫閱讀人口年齡層都在成長,在(*)做調查發現18
歲以下的漫畫讀者只占全部讀者的2%!現在是一個大學以下的人都沒有人在
看漫畫了的年代,我們可以做一個很好的比較。
日本的漫畫市場近年萎縮了三分之一,所以全世界閱讀的人跟買書的人開始
出現改變,你原來給他看的東西它不想看了、沒有興趣了。
我做這個書系直接的感覺是,你就算出漫畫書也不能再說你是出漫畫書了,
不然會被你的這個招牌號召來的人就是太少。所以有一些漫畫書都已經不像
漫畫書了。現在一些出版的方式都可以看出不一樣,在書店裡放的位置也不
一樣,開本大小也不一樣,定價也不一樣,都會涉及到你想要賣給誰,誰要
花多少錢買這本書,開始用比較大的開本,不再節省成本用比較不好的紙來
賣給小孩子,而是用一種比較審美的方式在看你要選什麼作品來出版。
蟬世代很特別是它拿了去年的開卷好書獎,很驚人,哇,我們也可以拿這種
書去拿開卷好書獎,這本書在講你三十幾歲了想要去作年輕的事情你要面對
什麼。跟對我們這種看漫畫長大的人想我們要去看什麼漫畫的心情不一樣,
現在是有一些讓從來不看漫畫的人去選它們要看什麼漫畫。
鄭衍偉:世界上有很多不同領域的人都開始接觸圖像、漫畫。荷蘭的建築
界,它們開始用途向來出版一些書,介紹人與空間的關係。
在英國的醫療團體,它們的團體輔導後來會用畫圖的方式來做類似藝術治
療,就把這個東西出版。
現在還有一些東西用網路多媒體的方式來呈現,例如之前世界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