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 「從台大說台灣建築故事」導覽紀實(上)

作者: wccandy (NASA)   2010-12-14 15:06:11
※ [本文轉錄自 Architecture 看板 #1BmmdBc2 ]
作者: ssdot (銀河) 看板: Architecture
標題: [演講] 「從台大說台灣建築故事」導覽紀實(上)
時間: Mon Apr 12 19:53:45 2010
http://tinyurl.com/y4uq6hr
時間:2010/4/7(三)上午
地點:台大洞洞館,文學院
主講:淡江大學建築系 王俊雄老師
   (「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作者)
記錄整理:卓浩右,馮子純,孫世鐸
帝國時期的校園規劃
  今天的導覽分成兩部份,第一部份先介紹建築群,也就是洞洞館這三幢建築
物在整個台大校園空間裡的特殊地位,會花點時間說台大的建校史以及椰林大道
的規劃,第二部份就進入到建築本身,主要介紹農業陳列館和舊哲學系館這兩幢

  台大是在一九二八年成立的,舊名叫做台北帝國大學,當時是日據時代的大
正年間,是日據時代最開放的時期,台灣島內發生許多民族運動,包括林獻堂等
人推動的議會請願運動。日本政府為了回應這種殖民地自覺的風潮,決定在殖民
地設立大學,提高教育的水準,這是來自殖民地的要求。
  在成立之初,學院要以什麼方向為主?第一個是文學院,當時的文學院不像
今天科系分割得這麼厲害,主要是培養老師,如同大學從十八世紀以來設置的最
主要目的,培養師資以教育下一代。所以台大一開始以設立文學院為主。
  另一個主要學院是農學院,因為當時日本想發展所謂的熱帶農業,希望能夠
南進到南洋,日本從來都把台灣當作南進到南洋的跳板。日本原來在總督府下設
立一個熱帶農業的機構,於是把一部份業務移到新設的農學院來,所以你會看到
今天椰林大道上,大部份都是和農學院有關的建築,那就是當時最重要的機構。
包括現在在傅園裡看到的很多樹木,都是在台灣的植物研究史上很重要的,很多
是所謂的母樹,就是說從非洲或南亞移進來的第一株樹就先在那裡馴化,再把它
分拓到其他的地方去。
  所以這個校總區裡,一開始最主要是文學院和農學院,後來又在濟南路設立
法學院。整個設計是這樣的想法。因此一九二八年,最早的台大校園規劃裡面有
幾個重點,第一個是校門區這裡,你可以看到路一進來轉了幾乎一百三十五度的
彎,是要在這個地方創造一個停頓點。當然也跟整個道路的設置有關係,不過從
我們的角度來看,最重要的是在前面這個地方創造一個停頓點,所以你進入以後
,要經過一個像是視覺校正的過程,才會抵達最重要的空間。
殖民想像的椰林大道
  第二個重要的空間,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椰林大道,利用這些大王椰子樹創造
一種森嚴的學院感覺。其實這樣的作法在全世界的校園都滿少見。我們一般所用
的都是喬木,不管落葉還是不落葉的,很少用椰子樹營造校園的主要感覺。我想
這和日本人對台灣的想像有關,台灣作為日本南進的重要基地,所以日本人把他
們心中的熱帶象徵,南洋特有的物種椰子樹種在這裡,而椰子樹又是垂直感很高
的樹種,可創造一種特別的殖民地大學感覺,一種統治性的威嚴。這的確是日本
人的獨創,他們在這方面是很有創意的。不過接下來台灣很多學校抄襲這一招,
就很沒有台灣的尊嚴,因為這是一種殖民者的想像,如果認為樹是種在台大所以
就這樣抄襲,其實是滿糟糕的一件事。
  當時也計畫在椰林大道的最底端,來蓋一座大建築物,作為椰林大道的句點
。這裡我再岔開一個話題,我認為最後台大在椰林大道盡頭蓋總圖書館,其實是
滿落伍的想法。怎麼會過了幾十年之後,幫殖民者完成他的夢想,我覺得這想法
是很……不過這件事情已經做完了,希望以後你們不要再做這種事,要有判斷力
,要知道決策背後的原因。
  好,第三個空間是由行政大樓和文學院所構成的副軸線,事實上椰林大道是
一個十字軸,到了底端的部份是一個轉彎,是為了要校正視覺,要進入一個主空
間之前,要先進入一個前視,這個空間是扮演這樣的腳色。我們花這麼多時間講
這個部份,是要告訴各位,洞洞館這塊基地在整個校園規劃上是非常特別的,剛
好在入口進來要轉到椰林大道上,一個做視覺校正的地方。在一九二八年最原始
的台大規劃裡面,這地方其實是要蓋一個像大會堂般的建築,希望是一個可以讓
校外人士使用,或是校內舉辦大型集會的場所。如果用現在台大的角度來想,大
概就是活動中心裡面的大禮堂,禮堂在最原始的規劃中是要蓋在這裡的。
  另外一個值得說明的是椰林大道兩側的建築物,使用方院做為概念,所謂方
院式的建築是在歐洲被發展出的校園建築,最早的原型是修道院,你們如果讀大
學的發展史會知道,大學最早在中世紀被發展出來,和神學的學習有關。所以最
早的大學空間就是一個方院,一個修道院。後來他們開始把方院的空間擴大,因
為校園的空間變大了。尤其是在法國跟德國,這種方院建築被拉得更長,以後就
變成一種十字型,在日字型的平面中間有一根軸。所以,當初台大創校的時候,
除了想像椰林大道的空間之外,也想像椰林大道兩邊的建築應該是方院建築,其
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文學院。在當時殖民者的腦海裡,他們會想要在台大裡蓋的
房子大概都是這樣,不過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塊地本來要蓋大禮堂這件事,在整個
殖民時代都沒有完成。也就是說當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時,這塊地是一
片空地草地而已。
洞洞館的誕生
  到了一九五零年代的下半葉,洞洞館的誕生和美援有關。一九五零年發生了
韓戰,韓戰對台灣命運是非常決定性的戰爭,因為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台
灣的時候,美國政府認為蔣介石政府是極度貪腐的政權,所以決定不支持他們在
台灣成立政權。對國民政府來說,這是極度不利的,共產黨政權隨時可能打過來
,正好這時候發生了韓戰。世界開始認識到,原本以為共產黨的勢力不會出海會
留在亞洲大陸上,可是當北韓開始越過三十八度線,美國理解到共產黨不會就此
停頓,他們決定要從日本到菲律賓成立島鏈戰略,從日本琉球通過台灣到菲律賓
形成一個防守線,簡單來講就是派第七艦隊的航空母艦從橫須賀港不斷巡邏,直
到馬尼拉的蘇比克灣。在這個防線裡台灣就變得很重要,所以韓戰一爆發,美國
轉而支持蔣介石政權。所以美國的援助也開始進入到台灣來。
  當時美國的援助其實是對於歐洲日本援助的翻版,因為二戰結束之後美國變
成世界最強盛的國家,其他地方打爛了。尤其在戰前最強盛的歐洲,因為戰火的
關係都完蛋了,所以美國變成最強盛的國家,開始透過援助去掌控世界其他地區
。這個援助不是純善意的援助,其實是有政治經濟和社會控制的目的在背後。最
早美國是援助日本跟歐洲,隨著韓戰的爆發,美援就進入了台灣。美援主要分成
兩個部份:ㄧ個是軍事,另一個是經濟。經濟大部份是進入到了農業部門,所以
當時台灣成立了農復會,由蔣復璁主導。所謂的農業援助其實是要在台灣設立肥
料廠,請農民用稻榖來換肥料,類似這樣的過程。所以到了一九五零年代下半,
他們想要在台北作一些展覽性設施,把農業援助計畫的成果展出,讓成果被宣傳
,所以開始跟農復會談,什麼時候可以在台灣設立這樣的地方,當時農復會給的
意見就是可以設在台大。所以開始在台大找地,最後看上了這個地方。
  為什麼看上這塊地呢?最重要的理由是因為這塊地可以對校內和校外。為什
麼要對校內?因為整個農業部門的研發中心,當時就是在台大,這些農業發展的
成果是從校內那邊搬過來展覽。第二個,這地方對外也方便,所以這幢建築在另
外一面也有出入口就是這個原因,當時的想像那是一個對外的門戶,有別於對內
的門戶。當時邀請的建築師是虞曰鎮。
虞曰鎮與張肇康
  虞曰鎮也是個很特別的建築師,我們稱他是學徒建築師,所謂的學徒建築師
就是說他沒有受過任何正式的建築教育。他是上海人,大概十五歲時,因為對建
築很有興趣,家裡的環境也不錯,就到上海浦東外灘的建築師事務所上班。這個
人大概很聰明手也很巧,進到了當時洋人開的最大建築師事務所,烏達克(L. E.
Hudec)事務所裡面去工作,烏達克是一個匈牙利籍的建築師,我們今天在上海
外灘看到的一些重要建築都出自他的手筆,像是和平飯店。你們也可以想像那時
代流行的大概都是古典風格的建築物。
  虞曰鎮就在這個事務所裡面從學徒做到繪圖員,把這一套都學會了之後,自
己出外開業,開始做一些小工程。到了一九四九虞曰鎮跟國民政府一起到台灣來
,因為他是個很會做生意的上海人,跟國民政府高層的關係也還不錯,又會講英
文,所以很順利地就打入美援圈子。除了今天看到這幾幢建築物之外,台大有好
幾幢其他建築物也是他蓋的。他當時大概也是透過這樣的關係進入了這個案子。
但因為是美援工程,對品質要求很高,虞曰鎮覺得自己的力量恐怕沒辦法完成,
因為美援建築是有審查制度的。設計圖都畫好後要送到援助總署裡面的援助中華
民國分署去審查,所有的圖都要用英文表示。所以虞曰鎮找了另外一位建築師一
起合作,這位建築師叫做張肇康。
  那張肇康是誰呢?張肇康也是個上海人,家裡的環境也很不錯,他在二戰時
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唸建築系,上海聖約翰是一所歷史相當悠久的教會學校,不過
他們的建築系直到二戰時才成立,有個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們教的是所謂的現代建
築。我們現在看到的上海建築可以分兩種,在外灘看到的是古典的,台大很多房
子都是這個系統,而今天討論的這些房子是所謂的現代建築,沒有斜屋頂,沒有
古典的裝飾,用幾何形狀和平屋頂來表達建築的概念。上海聖約翰大學是全中國
第一個開始教現代建築的學校,張肇康在聖約翰唸完建築系以後,就申請到哈佛
的建築系去。當時哈佛的建築系剛好是包浩斯(Bauhaus)系統的。包浩斯是一
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德國創立的現代設計學校,可以說是今天現代設計最重要的
學院,這個學院的創辦人兼校長叫做葛羅佩斯(Walter Gropius),這個人在二
戰期間被納粹趕出德國,到哈佛大學當建築系系主任。他在當建築系系主任的時
候,就把哈佛建築系變成全美國最重要的建築系。在這之前美國最重要最好的建
築系是賓州大學的建築系,不過賓州大學是屬於古典的系統,等到葛羅佩斯到了
哈佛,教的當然是現代建築,在這樣轉換的期間就把哈佛大學建築系變成全美最
好的一所。像我們今天所知道王大閎和貝聿銘這些建築師都是當時在哈佛建築系
就讀。
  張肇康就是在貝聿銘後到哈佛去唸建築系。他在哈佛唸建築系時,貝聿銘也
在哈佛當講師還沒有離開,所以張肇康應該有很短一段時間是跟貝聿銘認識的,
所以當貝聿銘一九五四年被委託設計東海大學,就找了張肇康在美國和他一起做
東海的設計。張肇康大概是在一九五七年,因為要做東海工程的緣故來到了台灣
。一直待到一九五九年離開到美國。所以張肇康做東海的這段經驗就很重要,我
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特別設計,都跟張肇康的東海經驗有關。等等會再說明。所以
當虞曰鎮在一九五九年被委託時,他跟張肇康連絡希望他幫忙。張肇康大約在一
九六一年的時就再次到台灣來做這個案子。
====
想知道更多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的故事
歡迎參加4/14(三)「張肇康,那一代」建築講座
報名請至http://tinyurl.com/y2pm7n7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