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都市發展迅速,但隨之而來的基礎設施問題也日益凸顯。其中,人行道上變電箱的
設置對行人通行造成了不小的困擾。這一現象不僅影響市容,更對行人安全構成威脅。本
文將探討現有法規、問題根源及借鑒先進國家經驗提出改善建議。
現有法規與執行問題
根據台灣的《用戶配電場所設置及管理辦法》、《變電所裝置規則》和《建築技術規則》
,變電箱應設置於建築基地或建築物內,並提供適當的空間供輸配電業裝設相關供電設備
。然而,實際執行中,許多變電箱仍然設置在人行道上,主要原因包括空間限制、技術和
成本考量、歷史遺留問題以及政策執行不力。
此外,《市區道路及附屬工程設計標準》規定人行道的淨寬不得小於90公分,但這一標準
在實際應用中可能並不足夠,特別是在都市密集區域,變電箱等設施可能會進一步壓縮行
人空間。
問題根源
空間限制:在一些密集的都市區域,建築物內或基地內可能沒有足夠的空間來設置變電箱
,因此只能選擇在人行道上設置。
技術和成本考量:將變電箱地下化或移至其他位置需要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這些工程
不僅成本高昂,而且需要克服技術上的挑戰。
歷史遺留問題:許多變電箱是在早期都市規劃以及建築法規不完整的情況下設置的,當時
並未考慮到行人空間的需求。
政策和執行問題:雖然有法規要求,但在實際執行中,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如土地使用
權、施工難度, 民代關說, 建商賄賂, 公務人員舞弊等)而未能完全遵守。
借鑒先進國家經驗
倫敦的共同管溝:倫敦在1857年因霍亂疫情爆發,決定將城市的自來水、電力和通信線路
集中到共同管溝中,這不僅改善了城市的衛生環境,也提升了市容和基礎設施的管理效率
。
日本的地下化工程:東京和大阪在進行都市更新時,將變電箱和其他公共設施地下化,確
保地面空間的整潔和行人通行的便利。日本政府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援,推動地下化工程的
順利進行。
新加坡的城市規劃:新加坡在城市規劃中,預留了專門的公共設施帶,用於設置變電箱和
其他基礎設施,避免影響行人和市容。政府對於公共設施的設置有嚴格的規範和執行機制
,確保所有設施都符合規定。
加州爾灣市的經驗:爾灣市在規劃初期就使用了電腦模擬技術,將電纜和其他公共設施地
下化,並預留了專門的公共設施帶。政府對於公共設施的設置有嚴格的規範和審核建築執
照的機制,確保所有設施都符合規定。
改善建議
推動地下化工程:借鑒日本和倫敦的經驗,推動變電箱和其他公共設施的地下化工程,確
保地面空間的整潔和行人通行的便利。
設置專門的公共設施帶:在城市規劃中預留專門的公共設施帶,用於設置變電箱和其他基
礎設施,避免影響行人和市容。
加強政策執行:政府應加強對現有法規的確實執行,加強稽核避免貪污舞弊, 揚棄公務員
收受紅包禮品文化, 確保所有公共設施的設置都符合規定,並對違規設置進行取締, 罰款
並限期改善。
社區參與和透明度:鼓勵居民參與城市規劃和管理,確保規劃符合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並
在規劃和執行過程中保持高度透明。
都市更新計畫的角色
台灣的都市更新計畫在改善人行道變電箱問題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根據內政部國土管理
署的資料,都市更新計畫旨在促進都市土地有計劃的再開發利用,整體改善都市的空間環
境與復甦都市機能。
這些計畫包括:
老舊建築物重建:針對老舊和危險建築物進行重建,提升居住環境品質,並在重建過程中
改善公共設施的設置。
都市更新發展計畫:如「都市更新發展計畫(112-115年)」等,這些計畫提供資金和政
策援助,推動都市更新和基礎設施改善。
社區參與:鼓勵居民參與都市更新計畫,確保規劃和實施符合社區需求,提升居民的生活
品質。
經由這些措施,持續改進, 台灣可以逐步改善人行道變電箱阻礙行人通行的問題,提升城
市的整體環境和居民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