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我所認識的李敖先生——出版背後的故事

作者: NNAA (LE)   2016-09-15 19:17:59
http://www.orangenews.hk/blog/lixin/
我所認識的李敖先生——出版背後的故事(連載一)
文|李昕 2016-03-20
第一次聞知李敖大名,是在1985年。那年北大舉辦一場報告會,請專家介紹台灣思想界狀
況,我去旁聽了。從報告中,我知道了柏楊和李敖這兩個名字,了解到他們反權威、反傳
統、反專制、反暴政的言論和事跡,很有幾分景仰。
那時他們的著作都沒有在大陸出版。但是很快,湖南一家出版社出版了柏楊的《醜陋的中
國人》。找來一讀,頗感作者的「中國文化醬缸論」振聾發聵,但事後細想,又覺作者不
免危言聳聽,有嘩眾取寵之嫌。
最早讀李敖的書,是當時大陸未經授權而「內部出版」的《蔣介石研究》。三大卷,厚厚
的,裡面有頗多史料,我們在當時聞所未聞,見解也有耳目一新之感。讀後發現李敖在史
學研究方面的功底遠勝於柏楊。而他的文筆犀利、尖銳,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文采飛揚,
膽識過人,有魯迅風。
讀李敖的書,並不曾想到出版他的作品。那時我在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文學類圖書,把李
敖當做思想家和學者,並非文學家。但兩三年後,李敖的一位友人的到來,使我和他結下
了不解之緣。那人是李敖的朋友陳中雄,來自台灣,時間是1988年底。
陳中雄是為李敖送書的,說李敖指定要將自己的一批書送給人民文學出版社。他本人不能
親自前來,因為他在台灣與國民黨政府對立有年,國民黨恨不得驅逐他出境,如果他離開
了台灣,國民黨非乘機拒絕他重新入境不可,那他就成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了。所以他要
留守台灣和國民黨共存亡。
我接收了這批書,一共20多本,都是李敖80年代以前的代表性著作。適逢1989年1月,出
版社成立綜合編輯室,由我擔任主任。此編輯室的分工,要突破狹隘的文學局限,組織出
版思想文化讀物。於是李敖著作的遴選、編輯和出版的責任就落到我的身上。
我首先看中的是他作為雜文家的兩本代表作《傳統下的獨白》和《獨白下的傳統》。這兩
本書對於中國文化傳統的剖析和揭示,獨到而深刻,入木三分,卻又不像《醜陋的中國人
》那般偏激。
《傳統下的獨白》,1963年在台灣首次出版,是李敖的成名作,他自己說:
「這本書包括二十篇文字,篇篇都是名副其實的『雜文』,有的談男人的愛情,有的談女
人的衣裳,有的談媽媽的夢幻,有的談法律的荒謬,有的談不討老婆的『不亦快哉』……
各文的性質雖是雜拌兒,但是貫串這雜拌的卻是一點反傳統、藐視傳統的態度。」
這種態度,使李敖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獨感。面對蕓蕓眾生,卻感落落寡合。
於是他把這些文字稱為「獨白」。
他以這種特立獨行的姿態走上文壇,幾年以後,便經歷了一場牢獄之災。在獄中和出獄以
後,他關於中華文化傳統的認識更加深刻和系統化了,但是仍然無人與之對話,於是他再
次「獨白」,寫下了《獨白下的傳統》。
這本書一下就吸引力我。別的不說,只是序言《快看獨白下的傳統》裡面的幾句話就牢牢
把我抓住了,李敖說:
「中國這個龐然大物,還在霧裡。」
「作為一個中國人,要想了解中國,簡直沒有合適的書看。」
「中國沒能被了解——全盤的了解。中國被誤解了。中國被瞎子摸象。」
「寫這本書的目的,是幫助中國人了解中國,幫助非中國人——洋鬼子,東洋鬼子,假洋
鬼子——別再誤解中國。」
我當時並不知道,這本書的由來還有故事。幾年以後,認識了台灣出版界的「小能人」、
被李敖稱之為「最有眼光的出版家」的沈登恩先生,才知道,這本書是他催生的。
1979年,李敖出獄已經兩年多了。但是他仍然在媒體上處於被封殺狀態。沈登恩自中學時
代就是李敖的粉絲,此時作為遠景出版社的老總,他三顧茅廬,邀請李敖重出江湖。但當
時他想的,只是要再版李敖未曾被查禁的《胡適研究》和《胡適評傳》。然而李敖不甘與
此,他說:
「李敖十四年被封鎖,如今重返江湖,只出版兩本出過的書,未免太寒酸了,總該出一本
台灣沒發表過的。」
於是李敖精心包裝了《獨白下的傳統》,親自為它寫了全套的廣告詞。那一段著名的吹牛
文字,就印在這本書的扉頁上:
五十年來和五百年內,
中國人寫白話文的前三名是
李敖,李敖,李敖,
嘴巴上罵我吹牛的人,
心裡都為我供了牌位。
——李敖
此外,此書的封底,還有一句令我印象頗深的廣告詞,李敖說:
「遠景過去沒有李敖,李敖過去沒有遠景,現在,都有了。」
這便以雙關含義,把自己和遠景出版社聯系起來。我讀了便想,李敖真是仗義,硬是要拉
著出版社一起出名。
這兩本小書令我愛不釋手。我們決定第一批推出。但是因為兩書篇幅都很小,總共不足20
萬字,在當時所有的圖書都采用52克膠版紙的印制,所有的版面都用老五號宋體鉛字排版
的統一格式下,分作兩本出版,就成了兩個小冊子,不夠大氣。於是我們把兩書合二為一
,定名為《獨白下的傳統》,在1989年春季推出。這是李敖作品首次通過正式授權在中國
大陸出版。
如何做宣傳?那時也小有爭議。我希望來一點先聲奪人的聲音,於是準備將那段五百年來
寫白話文前三名全是李敖的廣告詞印在封底。但當時編輯部有人批評我不夠莊重。我能理
解,因為人民文學出版社是一家極其嚴肅的出版機構,難以容忍此等花言巧語。哪怕是另
行印制廣告,也不可肆意誇張,何況這是要印在書上的文字。但是,為了打開市場,我堅
持未改,可以算是打破了這家出版社的老規矩吧。
當時的圖書發行主要靠省地縣三級的大約3500家新華書店。我們專門和新華書店總店聯絡
,根據他們的要求,印制了1萬張介紹此書的海報,委托他們在全國範圍內分發。海報的
內容,我們是頗費心思的。我和編輯們分析了文化界的情況,認為此時尚處於「文化熱」
的末期,讀者對於中國文化題材的圖書熱情尚未消退,因而此書有潛力成為暢銷書。
但是,李敖的知名度還沒有打開。他和柏楊在台灣齊名,可柏楊前兩年靠著《醜陋的中國
人》已經名聲大噪了,而李敖在大陸仍然不為人知。於是我們覺得應該把柏楊和李敖綁在
一起宣傳,制作海報時,我們就特地強調,柏楊和李敖雙峰並起,各有千秋,他們的著作
,可以兩相對照,相得益彰。一時間,此書的海報貼滿了全國各地大大小的新華書店。那
時,國內還很少有人使用這種方法進行圖書促銷,我們的宣傳頓時奏效,此書首印5萬冊
一搶而空,很快重印發行到近20萬冊。(未完待續,逢周日連載)
作者: heartblue (再度出發....)   2016-09-18 22:54:00
感謝分享~~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