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回好像有點晚
各位真強者已經戰到不知道到哪去了
但因為有很多事要關心
又過了個端午節,所以只好現在回囉
本篇一樣不含任何的專業,只有常識(俗稱嘴砲)
想看專業文的可以左轉出去了 謝~
※ 引述《ifaduke (一發)》之銘言:
: ※ 引述《zx198507 (晨星)》之銘言:
: : 看的出來你想表達說:其實疏散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接受輻射量的多寡,
: : 因此您提出了掩蔽說,但問題是我們這些公民該如何掩蔽,
: 其實每個階段的掩蔽重點並不一樣,比較簡單的方式是根據指示採取掩蔽動作,
: 事實上根據過去的經驗,事故後(以圍阻體失效造成放射性物質外釋為起始點)
: 的3至10天是最重要的掩蔽期,在飲食與飲水方面
: 都盡量食用事故前的瓶裝或包裝產品,例如罐頭或是鋁箔包等。
: 而且盡量待在室內,降低吸入或攝入放射性物質的機會。
: 在第10天之後,由於放射性物質透過大氣擴散、沉降沉積等作用,放射性活度
: 大幅降低,可能可以考慮結束掩蔽行動。
雖然我想:您說這段話應該是有所根據的,但我無法接受您說:"根據過去的經驗"
這種隱藏資訊的用詞
直觀的來說,我會想知道:自燃料棒上剝離或噴射出去的輻射塵,
他放出能具有足夠能量,夠打斷蛋白質鍵結的輻射線的比率有多少?
過了多久這放出率會明顯的下降?
此外,放射性物質的活度,只與外在刺激及時間有關,
而與大氣擴散、沉降沉積無關
您所說大氣擴散及沉積作用,影響的是輻射塵的密度,而非活性,
但是當然,密度也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密度低,
所以受到無法被公民預測的輻射線照射到時,我們得到傷害的可能性就會減小。
但是若我們把真正的活性及密度視為等價,混在一起用,
那無疑的,結論便會排除由因果關係造成傷害的可能性,
而導向只考慮吸收總劑量的多寡,
這使得輻射對人的影響,被解釋為:
有多少人在有限區域及單位時間內,受到幅射量的傷害
我們因此得到一個被篩選過的假設:
因為吸收了多少劑量,所以人們的健康可能會如何如何
我們用這樣的假設來擬合【人在單位時間內,受到隨機幅射線傷害的結果】
至於劑量到底要定多少?
只要隨著統計結果,再修正就好了
這樣的推論,雖然得出了若A則B,但並不能反推出 若B則A,因為他是統計的結果
像海量數據一樣,大部分的資訊均已經遺失了。
但是隨著時間久了,人們就倒果為因的將統計得出的輻射劑量,視為安全範圍
用這種方式來理解輻射,而非以生物學或物理學來解釋,很明顯是有問題的。
: : 才能在輻射物質外洩的初期避免四處飄散的塵埃呢?
: : 就我的常識來說,應該還是離的越遠越好,盡可能的使輻射塵分布的密度縮小,
: : 才是上上之策吧?而離的越遠越好,不就是疏散嗎?
: 這點就是很有爭議的地方,因為疏散的過程中,很難維持理想性的有秩序疏散,
: 而且,疏散行動中,通常也會攜帶財物行李,影響疏散的速度,更甚者可能發生
: 交通意外,導致救災工作的阻礙,以日本經驗,疏散已經沒有淨正利益,
: 此時疏散只會犧牲更多的生命,成效遠不及掩蔽。
我試著想像台北核災當時的情景,
人們的家裡通常只會有三四天的存糧,而且冰箱可能因為停電而不能用,
瓦斯存量不夠撐到十天的家庭,恐怕煮飯也會成為問題(前提是您十天的假設是正確的)
收音機? 就當作少數的人都有吧
但因為不出門的原則,所以若停電的話,便會導致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知道最新的資訊
但這問題應該可以克服,因為他們會跑出去,然後知道資訊者會驚恐的把資訊遞給他們
所以這些人,有部分會被安撫,而乖乖的回去
但不信任政府的人就不一樣了,就算知道最新的情況
人們仍會懷疑,
1.有綠卡的政府官員,會留下來嗎?
尤其是我們政府的官員在於房地產上大多理財有方。
2.軍警會願意冒著危險送食物來嗎? 有人會為了自身安危而抗命嗎?
此時沒有演練核災的經驗,就變成台北人,沉浸於恐懼的原因之一
: 在房屋內不用開窗嗎? 輻射塵會不會飄進來? 水源會不會被污染呢?
到底走還是不走呢?
政府叫我們掩蔽,說會做負責任的處理。
此時此刻,我們的生命被官僚控制在手裡,仰頭等待,盼望官僚賞口飯吃,
等待政府趕快來救我們。
當然這時候政府官員最好不要只想到:
我的房地產歸零了,我的房地產歸零了,我的房地產歸零了,....
兼差作保的副業全都跳票了,完蛋了,完蛋了
要不要去美國,要不要去澳洲,要不要去加拿大,要不要去紐西蘭。
這時候如果您高度信任的官僚,沒有照他們平常的SOP,
先把時間用在撇清責任,消滅證據上,趕緊催稿發國際新聞說明,
而是如您假設的,盡力的命令軍警運送食物,並找出敢死隊進入電廠周圍控制情況
並嘗試恢復電力的話....。
說到此,您不覺得自己的世界裡假設了一個完美的政府,
而且該政府是跟真實的是世界脫節了嗎?
簡單講,其實您已經暴露了自己政治上的意識形態了,一個信任政府的假設。
這段讓我想到這次學運看到的名言,【人們不管政治的下場,就是被糟糕的人統治】
無條件信任政府的下場,就是被政府欺騙出賣
日本這講究秩序、紀律與榮譽感的右派國家,人民相信他們換來了什麼代價呢?
台灣以國民黨權貴為首的右派政府官僚們,有比日本官僚更有擔當嗎?
當然,我們的政府也很有可能比日本政府優秀的,
畢竟有具體的前車之鑑,好過瞎子摸象的亂槍打鳥
只是任何可能之處我們都要抱持著科學的精神去質疑。
: : 並且你所謂的初期,是以半衰期為單位,還是以塵埃落定為單位呢?
: 以圍阻體失效後放射性物質開始外釋的1至2周稱為初期,此時可以明顯觀察到
: 放射性活度的成長與衰退現象。
這一點還請專業的您拿出論文出來證明,中英皆可,畢竟口說無憑
: : 除此之外,您說500mSv劑量為標準
: : 這我滿懷疑的,因為就我所知道的常識
: : 具備足夠能量的輻射線打到蛋白質的鍵結上,並將其打斷,並非機率或劑量問題,
: 這是微劑量學的觀點,但是鍵結打斷與致癌兩者不能畫上等號,
: 因為生物免疫力有偵測與消滅癌細胞的機制,這也導致雖然在100mSv以下縱使可以觀
: 察到雙鍵斷裂現象,但是在車諾比爾事故後,白俄羅斯、俄羅斯與烏克蘭長達二十年
: 追蹤達到1億人的流行病學觀察中,仍然無法觀察到直接的關聯性(除小兒甲狀腺癌外)。
這一點也一樣還請專業的您拿出論文出來證明,中英皆可,
我想這些資料平時應該都準備得滿齊全了吧?
就複製貼上而已。
此外,癌細胞很多種,尚須證明生物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種類進行消滅的完備性
: : 而是因果問題,軌跡對了就能加速粒子脫離彼此的束縛,達到打斷鍵結的結果,
: : 使用機率表示只是因為時間與空間無法同時測量,
: : 才退一步以機率來表示射線打到鍵結的可能性。
: 這個因果關係存在微劑量學的觀察當中,但是由於打斷鍵結與健康損傷間並沒有必然性,
: 所以這樣的推論無法成立。
: 也有醫生認為少量的輻射暴露有益健康,稱之為輻射激效效應,並在中國陽江得到支持性
我想上面這已經不是科學語言的範疇了,
少量的輻射?頻率多少?強度多少?佔生物體面積的比例是多少?
時間微分上的變化及積分上的變化所對應到的現象有沒有不同?
這樣的敘述,著實需要大量的佐證才能成立,不過我想您們也應該準備好了。
貼上吧,讓鄉民來看一看
: 證據,但是這也是一種假說,若激效效應的假說成立,其實你的輻射破壞與健康損傷的
: 因果律就沒有必然成立。
: 而真正存在輻射破壞與健康損傷的因果關係,仍是在急性輻射效應(ARS)上,此時輻射
: 破壞已經大過細胞修復的能力,並且產生可以觀察的生理反應。
這部分已經表示了您對於輻射於「微觀尺度及巨觀尺度之間的關聯」,是陌生的,
顯示出您於這領域上的侷限,您選擇相信一個不確定的假說
並且您嘗試相信一個假說,來支持自己的主張,而且是有確定性的主張。
誤差是如何傳遞的?相信您在做基礎普物實驗時有遇過,在這裡就不累述
但一個在微觀基本尺度上的現象,經過您巨觀系統的觀察,竟然就不見了,
雖然不見,卻還是在巨觀的現象上,出現該微觀的影響
這還是一個挺超自然的事情 XD
: : 這一點我認為您的回答,不太有說服力,因為近幾年來於各大板塊之間發生的地震,
: : 超過震度7的比比皆是,甚至震度八及九的也是時有所聞,這些震度具有的能量,
: : 是七級的十倍至百倍,如果我們還想拿數量級差距如此之大的標準,
: : 來作為自己防災的依據,我想那無疑是自欺欺人的,
: 我想這點就是一個代溝,我在前文已經講過了,震度不等同地震規模,請勿誤解,
: 但是你還是沒有花時間去了解,震度指的是測量地點承受到的加速度值,
: 地震規模則是地震所釋放的能量。
: 震度7對應到的是400gal或是近似0.4g的加速度,是加速度單位;
: 地震規模7則是能量單位,對應到的是2E+15焦耳(此處係指芮氏地震規模)。
: 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東西,連度量衡都不一樣,具有根本不同的物理意義。
: 震度7已經是中央氣象局定義的最大震度,目前大部分的結構物未必能耐受此震度的
: 地震。
原來震度是指加速度,原諒我的無知,
但這樣看來,我們核電廠的堅固性只能覆蓋到到六級底的範圍,
再上去的七級就沒辦法了呢
若想對應到近幾年各大板塊之間產生的大地震,恐怕仍然是不夠的呢
前提是台電真的能保證他們蓋的建築能承受0.4*9.8m/(s^2)
並且該標準乃是以秒為單位,是否也適用於高頻的突波,因為我想您也知道,
高頻的突波雖然受阻尼影響的程度高,導致衰減快
但這種貴精不貴多的危險,一但出現了,結果就會很慘
或者我們該該如何證明高頻的突波不存在?
: : 這種程序或制度造成的現實侷限或錯誤,實在沒有理由在台灣這種講求科學的國家出現。
: 講科學以前,我們要先統一度量衡。
: : 此外,地震規模與距離的平方反比而衰減,這表示說離活動板塊的邊緣越遠,離斷層越遠
: 地震規模不會隨距離的平方衰減的,地震震度也不會,至少不是嚴謹的遵守平方反比。
這我知道,就各種折射、反射、阻尼損耗,只是我認為是基本而不需特別提
: : ,我們遭遇地震的威脅就越小,若我們比對活動板塊的中間區域以及該板塊的邊緣區域,
: : 我想地震的規模以及發生率,會有天壤之別的差異。
: : 既然有差異,那就表示,在板塊的中心位置蓋房子,所需求的抗震係數,與在板塊的邊緣
: : 位置蓋房子,所需要的抗震係數是不一樣的,既然不一樣,那技術上也必須具有相當的差
: : 異,才能確保自己的安全。
: : 如果我們不能夠意識到區域之間的不同,甚至將所有背景看成一樣的來解釋,那我們真的
: : 就只是單純的意識形態與反智而已。
: 這件事我們的認知並沒有不同,沒有人說要用同樣的標準興建在不同的地質條件上。
雖然這裡誤解您了
但台電只用能承受震度至六級末的標準,就想在兩大板塊中蓋核電廠,
這認知上仍然是不同的
第一、您假設超過震度七的地震不存在。
第二、您假設台電的工程品質是理想中的理想。
這讓我想起在中式的文化中,如果能做到60分過,那他絕對不會做到61分
這是否表示台電及原能會認為:
如果地震震度分佈的規模,幾乎不再七,那也沒有必要將避震的規格提升到七了,是嗎?
直接將震度七視為不存在,這樣?
: : 我想對一般人來講核能電廠不只是一種單純的建築物,而是有核災可能的建築物。
: : 核能電廠怎能跟一般房子相比呢?
: 那我們要不要談談化工廠或是天然氣貯存槽。
: 我們有沒有需要使用同樣400gal的結構耐受力要求以上的一般建築物。
我想,想要解決問題的態度不是這樣的
如果有人想蓋一個會影響到其他人的核電廠,
那這些常識性的問題不是應該正面解決嗎?
而非說其他的某某某...也沒遵守,憑什麼要我們遵守呢?
這種轉移問題焦點的手法
擁核方的格調、高度和科學專業去哪了呢?
但就我自己來講,如果能推動讓所有的建築物都能避震至400gal,
那當然是個皆大歡喜的事情
並且,如果您想要在這震度的額外議題上具有說服力
那您應該也常投書報章雜誌建議政府,以及參加社運才是,因為說到底這些都是相同的問題
因此,若您想讓人認為,您自己在要求避震上,有說服他人的資格,而非未辯而辯
同時免去自己利益不迴避之嫌。
那您除了需要能正面回答之外,還應該力主所有的建築物都應該具有同等級的避震資格
或許 聯合所有擁核者 對立法院及建築土木業界進行建議及施壓,會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 : 房子倒了可以再蓋,但土地被一旦被輻射汙染了,就沒有人會想去住那裏,那裏的人不論
: : 願不願意,也會被被其他地方的人排擠,而不願意跟他們通婚。
: 這裡有推演過快的問題,第一地震未必會震垮圍阻體,即便震垮圍阻體也未必會發生
: 放射性物質外釋;第二是放射性物質外釋未必會汙染土地(汙染的定義是超過規範限制
: 值);第三這種所謂的風評被害(日文)與實質被害並不相等,而風評被害的嚴重性遠大
: 於後者,這正是疏散造成的後遺症。
看到這個我就想起一個故事
【純回憶】
以前有個核工所的朋友,跟我聊天,他說有一次,有一個高放射性的碎片從某處掉出來
掉在大家觸手可及的地方,結果大家當場花容失色,唯恐避之不及
只有一個人輕蔑的走過去把它給拿起來,說 :這有什麼好怕的
後來沒多久這個人的白血球數就異常,後來這個人就退了,
這件事因此在內部造成一個大颱風
很多細節都忘記了,不知道那個人屬是台電還是核研所的
你對輻射的認知令人感到悲哀 你知道人體會修補嗎?所以才會用累積劑量來評定安全性
作者:
xxyxx (123)
2014-06-05 22:00:00那一天把一年份的量打完,會和每天打1/365一樣嗎?我怎麼聽說累積計量法一直被質疑?
急性曝照和長期曝照的量當然不同 法規有規定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 第七條和第十八條
作者:
ckchi (飄)
2014-06-06 07:56:00"我們核電廠的堅固性只能覆蓋到到六級底的範圍" <-- 不是這我之前有偷偷算過,請參閱 #1JMDydfy (PublicIssue)所以 "只用能承受震度至六級末的標準" 也不對"直接將震度七視為不存在" 就更不對了台灣發生最大震度7級的地震也的確是有的詳情請參閱 #1JXNOA4J (PublicIssue)補充一下,算完後我自己的想法是,討論主建築和圍阻體的耐震強度其實意義不大。比較值得擔心的應該是電線、冷卻水管路當然,有可能是我太無知。有錯還請其他了解的人指教另外就是,之前有針對電路和管線補強,但到底夠不夠就不清楚不過看完這篇我倒是想到一個問題。如果頻率對了引起建築共振,相對小的震度有可能造成較大損害不知道在評估時有沒有考慮這點?一般來說應該會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