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http://ppt.cc/qqjM
最近有兩則小小的,關於教育的新聞,放在一起看有點意思。
一是九十多位院士連署,反對十二年國教調降數學比重,理由不外乎,強調數理邏輯訓練
,對於國家人才培育的重要。另一個是會考成績出爐,作文成為能否進入前三志願的關鍵
,但見諸流傳於網上的「範文」或「給分範例」,似乎決定成績好壞的主要因素,是「修
辭」。
我對目前數學教學內容比重不清楚,姑且不討論院士們呼籲是否合理。但對照這兩個消息
,觸動我的是,台灣教育界長期以來把「數理教育」等同「邏輯思維訓練」,而將「國語
文教育」的重心放在「文學賞析、美學修辭」,這樣的態度慣性。
對我而言,這是頗不幸的偏見。「數理邏輯」當然有其重要,但也只是思維的一種形式,
是一種純粹,簡便,但也涉及對現象最多化約的形式。面對現實世界許多問題,特別是跟
「人」有關的問題時,還有許多其它重要的思維能力──例如同理詮釋他人視角,溝通安
頓彼此感受,批判性地追問陳述背後的預設,以及透過辯證趨近更理想的價值判斷。
以上,都不是數理訓練能夠給予的,但當大家帶著「理科思維邏輯能力強」的偏見,卻不
免論述場域中,「數理邏輯」的某種冰冷霸權。
如果數理教育不能給予這些思維能力的訓練,文史教育就需要擔負重任,特別是關於「表
述能力」的國語文教育。然而台灣國語文教育,以我的片面印象,似乎總只著重在「文/
美學」的賞析修辭、相關知識的記憶背誦,而相對輕忽論述思辨的養成;這種現象,或許
有歷史文化脈絡上的解釋,而也必然與目前國語文教育師資的養成體系息息相關。
murmur 這些,我承認,帶有一些個人偏見。
我目前的生活,圍繞著各種書寫為核心,但我一直清晰記得,高中時期,作文用心書寫必
定低分,八股套招反而高分,久之,也失去對國文課的認同,弄到最後三年六學期,國文
沒有及格過。
回頭來看,今日寫作的策略技巧、思維態度,很大一部分,是在社團活動(辯論)、課外
閱讀,以及日後關於社會人文議題的思辨中累積。其中包括:如何扼要摘要不同立場觀點
,如何選定切入角度,如何鋪陳討論層次,如何在下筆時平衡各種閱讀情感。
高中畢業至今二十年,不知後來的國文教育有何改變?
但若作文高下,只在比拼詞藻華麗度,實在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