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馴化的新聞學院:「復旦模式」的全國推廣
文/鮑帆
與黨共建新聞學院,這是正在中國各大高校發生的奇觀。
這裡的「黨」,具體而言指兩種機構。一是地方黨委宣傳部。例如,北京市委宣傳部與中
國人民大學共建新聞學院,江蘇省委宣傳部與南京大學共建新聞傳播學院,首批10家試點
先行的高校還包括武漢大學、山東大學、暨南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安徽師範大學
、海南師範大學和重慶師範大學。
二是中央媒體,也即黨報、黨刊、黨的喉舌。目前已簽約的有兩家,一是光明日報社與中
國政法大學合作共建的「光明新聞傳播學院」——不光共建了,連名字都改了,效果非常
喜感;二是新華社與北京大學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還好沒改名,但北大的牌子還是讓這
次共建引發議論紛紛。
可以預見的是,如無意外,這一共建浪潮還將繼續席捲其他高校的新聞學院,沒有誰可以
倖免。除了中央媒體、省委宣傳部之外,更低層級的宣傳部門也已經躍躍欲試——據公開
報導,2014年3月14日,青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陳月敏到中國海洋大學商談共建文學與新
聞傳播學院事宜。
也許用不了多久,與當地高校共建新聞學院就將成為宣傳部的常規工作,而有宣傳
部參與共建則或許會成為建立新聞學院的必要條件。黨委宣傳部和新聞學院將以前所未有
的程度緊密聯繫在一起。
宣傳部為何要這樣做?「靈感」從何而來?其實,2013年12月的一則新華社通稿早已經提
供了答案:「中宣部、教育部20日在上海召開現場會,總結推廣上海市委宣傳部與
復旦大學共建新聞學院做法經驗,指導10個省市黨委宣傳部門與高等學校簽署共建協議,
推動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創新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業界與學界互動、教學與
科研貫通、理論與實踐結合,為黨的新聞事業發展培養造就高素質後備人才。」
簡單來說,中宣部要在全國推廣「復旦模式」。
到訪過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人,都會為其氣派的大樓所震撼。這棟大樓不僅有教學、辦公
的作用,更設有頗為豪華的21層「復宣酒店」,既承擔培訓、會議的職能,也對外營業。
酒店的名字已經赤裸裸地揭示了它的性質:復旦與宣傳部共建的成果。
從2001年底開始的復宣共建,當然不僅僅是蓋一棟樓那麼簡單,它對整個上海的媒體生態
、新聞自由狀況的影響十分深遠。要理解「復旦模式」的內涵,我們應該將其置於整個上
海新聞界的大背景下觀察。
在中國新聞界,上海是一座臭名昭著的城市:媒體一心撲在掙錢上,政治上非常溫順,不
去碰觸敏感題材,少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聞作品(《東方早報》的幾篇報導是極少
的例外)。這種死氣沉沉的生態與氣氛頗為活躍的北京、廣州非常不同。
是什麼造就了上海新聞界的溫順,乃至懦弱?有人說,這是上海人的性格所致:精明,自
利,小家子氣。但是,這樣的說法並不足以令人信服。且不論這些性格特徵是帶有偏見的
刻板印象,單就上海人性格中的另一面——商業倫理、國際視野、多元文化交流來說,似
乎不應該導致這樣的局面。
三位著名的華人傳播學者李金銓、何舟和黃煜曾經解答過這個問題。在2007年發表的一篇
論文中,他們總結了馴服上海新聞界的四大制度因素。
一是媒體集中化。廣州的新聞界之所以充滿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座城市
有三家激烈競爭的媒體集團: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和廣州日報。本來,上海也有三大報業
集團:解放日報、文匯報和新民晚報。但是,1998年,文匯和新民被要求合併,組建成新
的文新傳媒。2013年10月,解放又和文匯新民整合重組,於是現在整個上海只有一家上海
報業集團。電視領域也是同樣,SMG(上海文廣)一家獨大。
二是由黨掌控的精英流動。在上海,幾大媒體集團的高管是互相流通的,而這
完全由宣傳部來任命和指派。在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曾任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
副市長、市委副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龔學平(有人稱其為上海文化傳媒業的「太上
皇」)一手
扶植下,幾大媒體集團幾乎完全由其親信掌控。例如,曾在青海工作二十多年的昔日同學
趙凱被其調回上海後,一路陞官至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黨委書記,後又任復旦大學新聞
學院院長。另一個例子是少年成名、年僅35歲就當上SMG總裁的黎瑞剛,他曾在龔學平的
手下工作。
三是由黨掌控的資源調動。簡單來說,媒體掙再多錢都不是自己的,完全要由
宣傳部來分配。黨所能調動的資源也絕不僅僅是錢——氣派的復旦新聞學院和復宣酒店就
是一個例子。本來,該地塊(國定路400號)是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的所在地,在龔學平的主
導下,上海應用技術學院被強令要求搬遷至郊區,給復旦新聞學院騰出地來。
四是打擊新聞專業主義。在與上海媒體人的訪談中,幾位傳播學者發現,一些
人私底下表現出對「知識分子良心」,乃至對自由主義的重視,但他們將這些與自己的工
作截然分開——「我只是個打工的,黨叫我寫什麼我就寫什麼。」在這樣的氛圍下,追求
獨立、客觀和職業準則的新聞專業主義難以成型。
可以看出,整個上海新聞界,從上層管理到基層工作,從人事任命到資源調配,從新聞教
育到新聞實踐,已經是一個渾然一體的系統。在這個系統中,黨委宣傳部是絕對的核心。
通過「共建」,新聞學院也被納入整個系統,成為鏈條上的一個零件。從復旦大學新聞學
院畢業的學生,很大一部分都進入了上海本地媒體,在整個生態系統中循環。
從中宣部的角度來看,上海這13年來的「復旦模式」,可謂極其成功。如今將其推廣至全
國,恐怕也是希望在其他地方複製出更多馴服的媒體和媒體人。不過,這一招數能不能在
其他地方起作用,能起多大作用,還很難說——畢竟,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政治經濟環境
,有不同的歷史傳統,也有各不相同的宣傳長官。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分析了各大高校與地方黨委宣傳部或中央媒體共建新聞學院這一最新
趨勢背後的動因和邏輯——推廣已經「成功」運行13年的「復旦模式」。然而,正如上文
末尾所說,想簡單地在全國各地複製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複製馴服的上海媒體、複製上海
新聞界的奇葩生態,是一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實際上,中宣部此番動作的深意想必也並不僅僅是為了簡單的複製。在整盤大棋中,中宣
部、地方宣傳部、中央媒體和新聞學院各有所求。那麼,在接下來的具體共建中,各方究
竟會有哪些動作?學生和老師們身處的教學科研環境會面臨怎樣的變化?新聞專業主義的
培養和對新聞自由的追求又會受到哪些威脅?
儘管大多數學校的共建工作都還是剛剛起步,甚至還未起步,但從公開信息中來看,至少
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新鮮
在北大與新華社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新聞通稿中,最扎眼的詞莫過於「馬克思主義新聞
觀」:「雙方將共同致力於把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建設成為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
導,國內領先、國際有影響力的新聞與傳播學院。」回過頭去看去年底中宣部做出共建決
定的那次會議,同樣是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放在了第一位:「推動加強馬克思主義新
聞觀教育,創新新聞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業界與學界互動、教學與科研貫通、理論與實踐
結合,為黨的新聞事業發展培養造就高素質後備人才。」
很多人擔心,這是否意味著新聞學院的徹底「黨化」?
實際上,在新聞學院強調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過去十年中,幾乎所有新
聞學院的學生都接受過這樣的教育——2003年,中宣部、廣電總局就曾在全國範圍內開展
所謂「三項教育」活動。這裡,「三項」指的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新
聞觀、職業精神職業道德」。
在今天的中國社會,這樣的活動多半是講者和聽者都不信,但人人都要裝作很認真的樣子
。如同哈維爾曾經分析過的水果攤標語「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一樣,對意識形態的忠
誠更多是一種下意識的姿態。它當然是一種卑賤的服從,但並不意味著真誠的信仰。
況且,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究竟是什麼?其實閱讀了馬克思的經典著作就知道,馬克思是新
聞自由的提倡者。中共現在的宣傳體系,並非承襲自馬克思,而更多是從列寧的「黨性」
理論那裡來的。當然,這是另一個話題了,就此打住。
實習機會近了,專業主義遠了
對於新聞學院的學生來說,共建帶來的顯而易見的「好處」,當然是找實習、找工作都更
方便了。很多關於共建的新聞報導中都提到:共建雙方會建立人員互派機制、學生就業機
制,打造教學實習基地。
但是,同樣顯而易見的是,這些實習和就業機會恐怕基本是在黨報黨刊,也即更多是做宣
傳,而非做新聞的地方。讓新聞學院的學生更大批量地進入黨的喉舌,讓新華社實習經歷
成為北大學生的標配,讓光明日報接納大量法大學生,新聞學院的就業率也許會提高,但
新聞專業主義的培養必定會受損。
實習對職業的影響不可小視。很多在市場化媒體做得非常出色的媒體人,都是因為大學期
間的實習確定了自己的職業選擇,乃至被圈內人所知曉。而不少的實習機會,都是通過自
己的不斷努力獲得的。如今學院有能力「包辦」了,但這樣的「婚姻」很難幸福。
此外,很多共建方案中還提到「培育新聞採訪、寫作、編輯、評論等精品課程」。請業界
人士來參與課程設計和課程講授,當然會是好事。但是,同樣的問題是:這樣的業界人士
,是來自黨的喉舌,還是來自市場化媒體?他們所傳授的,是如何服從,還是如何反抗?
老師會做更多實用性、對策性研究
在研究型大學,教學和科研是兩大並行的任務,後者甚至會更重要。共建對新聞學院帶來
的影響並不止於學生的教育,它同樣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老師們的學術研究。
站在宣傳部的角度,「好」的研究當然是能為黨掌控輿論提供建議的。有些研究直接冠以
「輿論引導」的名字,另一些則有挺好聽的名字:公關。最典型的例子是SARS之後,政府
危機公關成為顯學,財政給出大量經費,新聞傳播學者們趨之若鶩。我們當然不能否認有
一些學者在利用自己的身份建議政府更開放,但更多的研究還是順著政府的意志來,為政
府操控輿論服務。比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董關鵬就在政府如何應對媒體、如何
對付記者上頗有研究,他已經給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防火防盜防記者」的技巧。隨著共
建的展開,類似的學者和研究想必會越來越多。
站在中央媒體的角度,對學界研究同樣有需求。在北大和新華社的共建中就有一條:「北
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將借助新華社的國際國內影響力,建設國際傳播研究智庫。」伴隨著中
國經濟的崛起,「國際傳播」正是中央媒體眼下花大力氣去做的一件事情。為了主導世界
輿論,政府對中央媒體給予了巨額的經費支持,但是效果並不好。現在,新聞學院的老師
們也能從中分得一杯羹了,但他們能做出什麼有意義的研究嗎?恐怕很難。
在學術研究中,對策性的研究是最下等的,它除了給當政者提供一些工具之外,別無其他
價值。但是,共建帶來的經費等資源支持,以及與體制內互動的潛在好處,都會讓此類研
究在新聞學院大行其道。
今日的中共早已不是依靠意識形態獲得合法性,而是依靠利益綁定了社會精英階層。
同樣,共建新聞學院恐怕也很難做到意識形態上的洗腦,但很有可能通過實際的利益交換
和利益引導抹殺新聞專業主義的萌發,為「黨的新聞事業」培養出更多「精緻的利己主義
者」
——北大教授錢理群用這個短語來形容那些高智商、世俗、老道、善於表演、懂得配合、
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目的的人。
https://s3.amazonaws.com/pao-pao./index.html?u=article/108
自我審查是一件最可怕 無意識的事情
有人說為什麼要對中共有那麼多主觀負面情感
這首先跟政治立場無關,之前地震有人調查建築質量問題
把人抓去關 奶粉有毒 有人告奶粉廠 又把告狀的人抓去關
然後你問我對中共為什麼有負面情感 我都不知道你為什麼可以問這個問題
拒絕思想警察 民主不開倒車中國::「中國祇有違法者,沒有所謂的異議人士」 = =
作者:
nora99 (nora99)
2014-06-11 18:55:00推專業文 中國的政策越來越專制了 真可怕
作者:
boxtina (孤單會陪我一輩子)
2014-06-11 18:57:00專業文一定要推啊!中國的手段越來越___了啊!…(嘆)
作者:
qwepoo (相信)
2014-06-11 20:19:00這是所謂一條龍服務嗎? 從源頭開始做起= =
作者:
sharkimage (生日那天的甜蜜 ~知道效m)
2014-06-12 00:37:00推心得
作者:
zoobox (zoobox)
2014-06-12 07:01:00推!感謝分享可以幫助瞭解新聞與中國實況的好文和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