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其亞太鄰國的領海以及領土糾紛一直未斷,
從言語交鋒到船隻相撞,再到暴力示威
,似乎很難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
英國《金融時報》網絡版在周三(11日)發表文章,
分析該如何化解亞太緊張局勢。
文章說,利用國際法可能會起到一定的幫助,但它並不是萬能藥。
與中國有領海糾紛的菲律賓已經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把此案交給國際仲裁。
越南也正在考慮把中越之間的海上糾紛交給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來仲裁。
日本、馬來西亞、文萊以及台灣可能也會走這條路。
但是,文章說國際仲裁也有它的局限性。
因為很難說清楚國際法是何時開始,而疆界的歷史淵源又能追述到多遠?
比如,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糾紛從幾百年以前就存在了。
而嚴格來說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無法仲裁主權糾紛。
它只能決定海洋中的岩石是可以被定為島嶼還是岩石,
由此來確定它是否可以管轄200海里的經濟區。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要明白中國與鄰國之間的糾紛
其實是區域重心轉移的一個表現。
出路
文章作者說,隨著中國日益強大 ,戰後由美國所主導的
世界秩序正在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但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格局最終不可避免地要發生變化。
當然,美國及其盟國可以試圖無限期地限制中國,
但從長期來看,這樣做恐怕必然會產生衝突。
寬容並不意味著割讓主權,但它可能意味著讓中國明白
它的利益不會受到威脅。
其最佳的做法就是讓中國與其他鄰國包括日本、印度、美國等
組成一個區域性框架,例如像東亞峰會那樣的一個框架,
囊括所有亞太地區的重要國家,用此來約束中國。
同時還應該付諸更多的努力加強峰會作為一個實體的作用,
包括建立地區間的信心以及在災難救援等方面的合作。
至少,它可以幫助建立起一個有效的交流渠道,
以避免讓像最近中越之間那樣的小衝突進一步升級。
這可能需要許多年的努力才能建立起亞太地區的安全網絡,
但如果沒有區域性的努力,中國與其鄰國之間的關係還將會變得進一步緊張。
(編譯:凱露 責編:李莉)
簡單的說就是要把中國關在籠子裡餵牠飼料吃,
不要讓他跑出來屎尿橫流,更要避免中國這隻瘋狗亂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