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彭明輝論如何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公共精神

作者: lamda (鋼琴加吉他)   2014-06-14 07:35:35
from:http://mhperng.blogspot.tw/2014/06/blog-post_9.html#more
如何培養批判性思考與公共精神
繼前一篇文章〈釐清「把教室還給學生」三大疑慮〉,這篇文章希望能引導台灣
的高中與大學生去了解什麼叫「批判性思考」,以便在每一篇交出去的報告裡認真練習,
藉此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此外,也順便藉此介紹什麼叫做「學術寫作」。
英國的菁英教育裡很清楚地是要同時培養學生好幾種能力:(1)自己搜尋、批判
性閱讀、分析與彙整資料的能力,(2)參與公共討論的態度與能力,(3)彙整上述事實
與過程而建立起自己批判性思考、論證與表達的能力。而討論提綱與上課討論的進行都是
針對上述教育目標而設計、進行。而其結果對英國精英份子公共討論能力與文化的形塑有
很要緊的貢獻。
台灣的許多知識份子也嚴重欠缺公共討論的精神,而動不動就要黨同伐異、拉幫
結派,更突顯出台灣對批判性思考與公共討論的誤解或不了解。我希望上一篇文章和這一
篇文章有助於協助讀者了解「批判性思考」與「公共討論」。
所以,我得要先釐清什麼叫做「批判性思考」。
一、批判性思考與學術寫作的基本要領:
批判性思考的首要意思不是「罵人」、「指出別人錯在哪裡」、「對別人的意見
雞蛋裡挑骨頭」,而是自我批判,目的是要找出自己所有思考的盲點,以便確定自己的論
點站得住腳。它包括:(1)在我所擬定的議題(thesis)範圍內,我是否確定自己的觀
點與思考已經涵蓋了該議題範圍內必須要被照顧到的所有角度(angles、aspects)而未
偏廢重要的關鍵事實(full spectrum)?(為了避免這個錯誤,需要大量參考關鍵性的
相關文獻)(2)在我所參考的資料與文獻中,他們的可信度如何?如何檢驗?我對於要
援引的論點是否有先確定他們的立論基礎站得住腳?我為何接受他們的論點?(3)在立
論嚴謹的諸多觀點中,我如何取捨?如何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有一得之見(或大
或小的創見)?又如何確定這樣的主張(立場)是站得住腳的?
其實,以上三個要件就是每一個人在交出自己的碩士論文之前必須要自行確認無
誤的,而碩士口試的審查委員要審查的就是你能否在上述三大問題裡都做到「很難挑剔」
。但是英國的精英學校卻從高中就開始訓練了。
我在劍橋的一位朋友半開玩笑地說:「念博士很簡單,只要寫一篇論文(thesis
),明確定義你要討論的主題(thesis)和範圍,把你對它的看法說出來,說得讓人無可
挑剔且又有值得閱讀的價值(originality、contribution)。就這樣!」我的指導教授
教我準備口試時說得更簡單:「Don't be asked of any question you've never though
of.」這就是批判精神。
迪卡爾(René Descartes)的《沉思錄》從「一切都置入懷疑之中」開始,就
是當代對「批判精神」的第一個重要體現:「take nothing for granted.」找出所有隱
藏而未經檢證的假設,從徹底被檢證過的命題重新出發,一步一步重新建立起值得被信任
的命題與「信念」。《幾何學原本》從確知無誤的「公理」出發,以「無可辯駁」的論證
程序,「證明」一個命題的確鑿不移,背後也隱藏著「自我批判、自我檢證」的精神。
為什麼「哲學」被叫作 first principle?因為他完全靠自我批判來確認自己說
的事站得住腳,而絕不仰靠其他人的論證來作為其論證的立足點。我們可以說:哲學就是
「the way of justifying a statement without any pre-assumption」
或者「take nothing for granted.」。
其實,從歐幾里得的《幾何學原本》到柏拉圖、以及迪卡爾(René Descartes)
的《沉思錄》,西方一脈相承的學術精神就是這個源自希臘幾何與哲學的「自我批判」精
神。所以,柏拉圖在學園門口寫上「不懂幾何學勿入此門」,而工學院拿的博士也叫
Doctor of Philosophy。
為什麼工學院拿的博士要叫 Doctor of Philosophy?因為他有能力(和被稱為
philosophizing 的程序)對自己論文中的每一句話負責,因為他有自己
philosophizing and justifying 的程序能力,因為他也被要求做到
「take nothing for granted.」。
所以,什麼叫做「學術能力」?毫無遺漏地自我批判與自我檢驗的能力,也就是
這個「philosophizing and justifying」的能力。
那麼,論文寫作的能力是什麼?就是在論文寫作中充分展現這個「
philosophizing and justifying」的能力。所以,論文口試在英國被稱為 defense 或
viva voce:你要有能力為你所寫的每一句話的正確性辯護(這就是我指導教授說的「
Don't be asked of any question you've never though of.」它等於「take nothing
for granted.」)。
學術之所以被尊重,不是因為你唸過的書比較多,而是因為你被認為有能力自我
批判、自我檢驗,自我確認每一句話都站得住腳。
二、英國菁英教育中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與公共精神:
在英國的菁英教育裡,老師通過兩個關鍵時刻協助學生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上
課過程的引導,以及改報告。
英國上課時的討論有些發言的規矩和態度:
(1)大家在一起是為了集合眾人之力去拼湊出事實的真相
(對這些菁英學生而言,假如上課只是為了讀懂台灣的課本,各自在家讀還比較快,
根本沒必要把數十人聚在一起。要聚在一起,
就是因為要做單獨一個人會做不到的事)。
(2)所有的發言是為了釐清討論提綱的問題,每一個人的發言是為了讓所有參與者看到
問題更完整的面向(full spectrum),所有的質疑是為了讓大家對問題的了解
更嚴謹而無懈可擊。所以,大家的立場一致,利益一致,不是辯論賽裡的甲乙方,
沒有個人的輸贏,只有上課品質的好壞(大家共同承受)。
(3)所以,上課的發言叫做:「Would you like to make contribution?」,
發言的人開頭常說:「From my angle」或「The way I see it」。
沒有一個人是權威或專家,上課不是同學「黨同伐異」的地方,沒有輸贏,
不需要辯個你死我活。
(4)對了解議題沒有幫助的發言會被中斷,甚至被同學白眼,因為你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5)別人已經說過的論點不該再重複提出。
(6)不可以只有論點而沒有理由,所以不可能變成「你有你的主觀,我有我的主觀」。
更重要的是寫報告的態度。你不可以拉拉雜雜寫一大堆未經檢證的資訊,不可以
流水帳地條列各家說法而沒有自己的見解(你接不接受他們的說法,他們的說法跟你最終
的見解有何關係),也不可以只有見解而沒有充分的證據和理由來支持你的見解。不管是
上課發言或寫報告,理由與嚴謹的論述過程總是比意見更重要。因此每個人都會被迫從客
觀的角度看問題、討論,而擱下個人的立場。
上課前每一個學生都靠自己的能力去查資料,想答案,但每一個人都可能會有遺
漏;上課要專心聽別人的說法,評估別人說法的價值,以便決定下課後寫報告時要不要把
他們的意見納入你報告中加以討論,因此上課不敢打瞌睡,甚至很有精神,很專注;如果
別人有精采的見解或重要資訊,他等於是在幫你釐清或補充對問題的看法與見解,對你和
班上同學都是有幫助的。(所以每一個人的發言都被叫作一個 contribution)。
在這樣的討論空間裡,如果老師沒處理好,難免會有學生針鋒相對或炫耀知識、
比出鋒頭;如果老師引導得好,不需要壓抑年輕人出鋒頭的癖好,但是可以引導他們變成
是「靠你對班上(團體)的貢獻來出鋒頭,而不要用傷害公共利益的方式出鋒頭」。這就
是在培養公共精神和民主素養。
因為高中生就開始被這樣地培養,所以大學的討論與報告就很有深度,公共議題
的討論也比較不容易流為拉幫結派的意氣之爭。
三、台灣為何教不出批判性思考與公共精神:
台灣的大學教授從來不要求學生寫報告時要有自我批判性,要符合學術寫作的規
範(簡單講,台灣的學生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做「學術寫作」academic writing),所以
交出來的碩士論文都讓老師沒辦法改,最後往往認了就讓學生交出一份不及格的論文。拿
到國外去往往都是笑話。
沒有批判性思考能力的人聚在一起,幾乎不可能有任何的民主精神。因此,我們
不懂得「為大家的共同利益進行公共議題討論」,只會黨同伐異,略有意見歧異就開始「
敵我識別」,誤以為意見不同一定是「一方對,而另一方錯」,全然不知道有所謂「
full spectrum」(一個議題的完整視野、角度)這回子事。
所以,以核電為例,英國的高中生即使談上五十小時,也不至於在班上變成「擁
核派」與「反核派」的對立,因為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找出關於核電的完整事實。台灣
呢?連大學教授也有不少人放棄學術討論,直接開始「擁核與反核誓不兩立」的鬥爭、人
身攻擊。
學術訓練就是學術訓練,學者就要有能力跳出僵化的「拉幫結派」,和刻板的立
場對立。有一次在高鐵上碰到前任原能會主委,他特地站起來跟我握手,表達對我用心寫
《有核不可》這本書的敬意。但是他照樣清楚地告訴我:我ㄧ輩子學核工,不可能放棄,
但是需要大家一起來督促核電,讓它更安全。這種態度就叫做「學術素養」。而我不願意
跟其他擁核團體對話,就是因為嗅不出一絲絲最基本的學術素養與民主素養。
服貿事件裡,一個台大電機系畢業且在美國第10名左右的管理學院裡拿到博士的
助理教授竟然完全只用人身攻擊的方式批評台大經濟系主任鄭秀玲,而不是就事論事地談
她的主張與證據。拿到美國一流博士都還沒有學術素養和民主素養,我真的不知道台灣和
美國的高等教育到底是怎麼回事!
四、教改別搞英雄主義,也別拉幫結派:
教改是一整個社會的事,不是師大體系的專屬,不是某些教主級或教改老師的專
利。更重要的是:沒有社會共識,教改不可能成功。
就說英國的菁英教育吧,英國菁英教育的模式要求學生下課花非常多的時間去找
資料、閱讀、分析,因此上課時間短,自修時間遠比上課時間長(約莫 1:3 到 1:4)。
此外,他們的入學不只考慮到全國統一的會考成績(A level),還考慮介紹信、口試等
可以看到學生思考能力的材料,所以學生願意花時間去培養這種能力。
台灣的考試不考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資料搜尋、分析、比對、彙整的能力,這
已經對培養批判性思考不利。結果變成是對知識性的要求加強(以便塞滿學生的時間),
上課時數多,知識負擔重,如果每個老師都要求學生落實有深度思考的課前預習與查資料
等工作,現在睡眠時間已經只剩不到七小時的孩子恐怕將連一個小時的睡眠間都不到,只
好看哪個老師要求較嚴厲就把時間挪給他。
要在台灣推動「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教法,可能需要不同科目的老師有溝通
,把要學生唸的資料範圍盡量重疊,以便減輕學生的閱讀量而不犧牲閱讀、統整與思考的
深度。甚至也可能需要整年級或全國共識來減少學生的上課時數,以便讓他們真的有時間
進行自主學習與思考。更重要的是:入學審查辦法要有能力鑑別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要想達成這樣的變革,需要的是願意為社會公共福祉而付出的人,以及整個社會
的共識,而不是少數的教改英雄,不是教改教主,更不是到處給人貼標籤,豎立「敵我識
別」,拉幫結派的人。
後記
因為讀者來信詢問有沒有書籍在教「批判性思考」,所以上網去查。博客來有一
本書,看該書目錄確實是符合「批判性思考」的教學內容和程序,以及國外學術寫作的基
本要求。至於該書寫得好不好,我就不知道了。
《批判性思考─跳脫慣性的思考模式》,譯者鄭淑芬;書籍英文原名: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Developing Effective Analysis and Argument , by
Stella Cottrell
心得:這篇文章指出了聚集眾人討論時,應該同意實現拼湊full spectrum 的目的
參與討論的個人,需不計個人利害得失,榮耀歸於對團體的貢獻
討論時也應該發表論點,以及論點所根據的理由,避免形成兩個主觀各自表述
的跳針結果,我認為這篇文章對本板為凝聚公民意識進行討論時所應抱持的精神,
有良好的提醒與說明,值得吉祥物們與板友一同思考
作者: zoobox (zoobox)   2014-06-14 07:50:00
感謝分享好文,批判性思考原來如此,我要好好反省批判自己希望自己以後發言都能成為一個contribution,站得住腳我也要避免拉幫結派的傳統習性,謝謝原PO lamda大的分享
作者: kakakaka (卡四)   2014-06-14 08:06:00
作者: lamda (鋼琴加吉他)   2014-06-14 08:55:00
彭明輝比較厲害 我只是逛一逛看到轉過來對於批判性思考我們台灣的教育系統著墨不多 所以我也不知道具體該怎麼思考 應該抱持甚麼態度與精神來討論看到作者分享英國菁英教育的做法後 我想這是值得學習的方向
作者: monica0812 (燒烤芋頭)   2014-06-14 09:11:00
推分享
作者: aimify ( 愛米飛)   2014-06-14 14:13:00
推彭明輝!他以前有篇文章影響我很久。這篇對我論文幫助很大!解了我的惑,謝謝分享~
作者: fakeimage (假寐)   2014-06-14 16:32:00
重點是台灣人容易以為媒體灌輸的就是自己的想法又以為從名嘴那裡聽到的詭辯就是最好的defense然後就一堆人以為自己超有想法又經得起考驗(??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