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8784635.shtml
從薪資凍漲看「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之害
【聯合報╱社論】
2014.07.05 02:10 am
中研院人文組院士邀各界專業探討台灣社會「不公平」的問題,最近就薪資凍漲、所得分
配、居住正義、階級流動、教育機會等五個面向提出建言。仔細檢視其中論點,可以發現
許多不公平的問題主要都肇因於台灣「經濟結構」的扭曲,而企業大量外移後形成的「台
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更是留下許多後患,薪資凍漲就是其中之大。
在上述五個「社會不公」的面向中,有的涉及靜態的貧富差距,有的涉及中低階層家庭子
女的動態翻身機會,有的則與年輕世代對經濟前景的信心有關。其中,有一些是世界各國
共同面對的棘手難題,但也有一些是台灣獨有或特別嚴重的問題。例如,全球都會地區房
價都很高,但台北市與新北市的房價/所得比卻是飆到全球之冠。再如,在全球化潮流中
,各國都有降稅吸引國外投資的壓力,但台灣卻是降到租稅負擔率除了阿拉伯產油國外的
全球最低。
進一步觀察,可發現這幾個不同面向之間,其實有相當的貫穿性;大致而言,皆與最近十
餘年台灣「經濟結構的扭曲」有關。簡單地說,台灣早就該著手產業的創新轉型,但是,
由於鄰近地區如中國大陸、越南等新興經濟體的開放,使得我國較低階的、代工性的、獨
特創新性不強的產業,都能外移至這些新興國家設廠生產,找到存續的機會。既然只要「
續操舊業」就有賺錢的機會,業主當然不會去做風險高的創新或成本大的轉型。於是,幾
十年下來,許多傳統行業或低創新產業紛紛外移,在台灣只剩下總公司的少數管理階層。
這種外移企業,生產基地雖在海外,但國際訂單仍然下到台灣總公司,遂形成極典型的「
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主力的資通訊產品中,有七成左右屬於
此類。問題是,儘管這些企業的海外訂單持續增加,但當公司有需要增聘勞工的需求時,
卻因為工廠皆在海外,完全不會回饋到台灣的勞動市場。也因此,台灣勞工的薪資當然不
會上漲。
過去廿年,台灣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有相當比例反映的都是這類傳統型、加
工型工廠已然外移的企業訂單之增加;但是,這樣的成長果實,絕大部分是由總公司的管
理階層享受,台灣勞工鮮少有機會參與分潤。經營階層大發其利,勞動階層薪資凍漲,社
會貧富不均於焉產生。
再說,由於外移資通產業的工廠並不在台灣,他們因應訂單增加的產能擴充與投資,創造
的就業機會當然也就不在台灣。企業大老闆賺得荷包滿滿,卻因在地投資機會不多,他們
當然就很容易把錢投注到台灣的房地產。於是都會區房價逐漸飆升,又引起了無殼蝸牛族
、都會年輕上班族的相對剝奪感。整體而言,台灣年輕一輩感受到凍薪與房價飆漲的壓力
,卻感受不到漲薪的預期與未來經濟的憧憬,其不公平感是深刻的。
如上所述,年輕人相對剝奪感的源頭,主要癥結是經濟轉型受困,然而,要解決此一社會
不公的問題,恐怕不能單看經濟面。十年甚至更長的壓抑,已使若干年輕人將怪罪的對象
轉移到政府、全球化、對岸,也使得問題益趨複雜。三月引爆學運爭議的服貿,也許只是
個導火線;背後醞釀的年輕人全面性不公平感受,才是社會動盪的根源。
令人不安的是,主政者似乎還未充分意識到當前經濟運作之失衡,財經部會對學運背後所
隱藏的「不公平」失落感,不但提不出經濟轉型的有效策略,甚至還在示範區減稅、企業
加薪減稅、外國人來台減稅、吸引資金回台減稅等極傳統的「減稅拚效率」手段上打轉。
事實上,這些已經推了卅年的政策如果有效,今天的局面就不會如此。之所以有今天「G
DP成長、薪資凍漲」達十五年的困境,不就表示需要改弦更張嗎?
行政當局必須正視今天台灣社會的種種不公,並且循此重新構思經濟轉型的策略。那些享
盡優惠、荷包賺飽的企業家,也該看看這個自己直、間接參與了剝削的社會,並想想自己
能彌補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