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資料:新北市、35歲、男、廚師、入行15年、曾在法國工作數年
我:要不要聊聊你對這行的想法?
他:這行喔....薪水真的太低了,工時很長,但是工資太低,工資的
問題很多,其中一個是進入門檻太低了,要學會怎麼弄吃的,這並不
是一件太困難的事,所以基礎的供給量很大。
除此之外,勞基法對於餐飲服務業也很不合理。勞基法說餐飲業是屬
於服務業,所以沒有一天工作八小時要給加班費的限制,造成餐飲的
工時過長,雇主不給加班費也是很常有的問題。
我:那你覺得在這點上,問題是什麼呢?
他:問題在於沒有工會,勞方跟資方天生就不對等,資方享有的資源
遠多過勞方,同樣都是打官司,資方不見得會很吃力,最多就是煩罷
了,但是勞方可能會有工作不保以及耗神費力在訴訟上的負擔,勞資
關係應該要是勞方團體對抗資方,而不是勞方個體面對資方,更常是
勞方個體面對資方團體,雙方的資源差太多了。
我: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會決定薪水呢?
他:喊價吧,大多數台灣人都不太會喊價,別人開多少,自己大致上
也接受多少,在談判上很保守,不太敢去爭取,這部份大多數做餐飲
的都很設限自己的薪水,可能是文化關係吧。
我:談到文化,台灣的餐飲好像比較偏成本計算,而不是服務的精神
他:是啊,台灣大多數餐飲業的老闆,在經營餐飲的概念是成本考量
,偏向工廠管理,屬於工業的精神。會先去算人事成本、租金、折舊
、食材、水電等等,在算出成本後,開價比成本多幾成,對比市場其
他競爭對手,如果有優勢,那基本上就會賺錢了,這種商業思維是以
成本為考量。如果是以服務業精神來看,則是會去看待價值,像是這
個廚師的價值為何,他能帶來什麼特別的概念,這些如果轉換成價格
會是怎樣的價錢,在這樣的價值上,走這樣的商業模式是否有機會,
如果覺得有把握就去承擔風險,看看效果如何。
但是在台灣會有服務思維的老闆很少,原因很多。可能是不好做,可
能是這種人材太少了,可能是受薪階級的薪水沒起色,造就整個大環
境的思維無法從工業成本概念轉成服務價值的思維,但是可以肯定,
整個大環境的思維,從我入行至今15年,都差不多,一直都是那個樣
子。
我:瞭解,市政方面你會對什麼很有感呢?
他:這個唷......我需要再多花時間好好思考。
我:那麼,你認為公投法重要嗎
他:超重要的,公投法非常重要
我:瞭解,謝謝你的訪談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