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民主的故事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了今年的韓國電影「辯護人(香港譯為「逆權大狀」),片子以南韓前總統盧武鉉的生平為原型,講述一個關於人權律
師的故事。
在評台 Pentoy上看到這篇影評,文中描述了電影的背景,以及南韓民主發展的歷程。同
樣受到美國的支配、同樣經歷威權統治與民主轉型,在台灣的人應該也需要知道這一段歷
史吧。
一九四五年朝鮮解放,之後北韓悍然發動韓戰,南韓被西方尤其是美日視為頂住赤色中國
及蘇聯的門戶重地。韓戰結束,美國調整亞太戰略,第七艦隊長駐台灣海峽,台灣成為「
不沉的航空母艦」,南韓更是力抗中共蘇共的中流砥柱。
美國對南韓的策略,是把這個國家建造成永遠反共的基地,因此,台灣有反共愛國聯盟,
南韓也有其孿生兄弟;台灣有蔣家獨裁統治,南韓也有朴正熙軍人治國。這等於日本一九
五五年由美國催生的自由黨與民主黨合併為自民黨,也是為了「反共大業」。
與美國支持其他海外民主人士或異議人士不同,美國對南韓是強力鎮壓,這客觀上構成南
韓民主的本土特質以及極高質素的民主認知。然而,從朴正熙到全斗煥的二十七年獨裁治
國,長期的政治低氣壓不可能一日擊破,韓國的民主成功,在於長時間的民間鋪墊以及廣
袤的社會運動網絡。
一九七九年十月,朴正熙遇刺身亡,軍頭全斗煥乘時而起,陸軍總司令鄭昇和對此並不同
意,全斗煥聯合其他軍頭包括盧泰愚,在當年十二月十二日拘捕鄭昇和,控制軍隊,進而
控制全國。
朴正熙遇刺,南韓民眾期之由此推翻獨裁政體,詎料換湯不換藥的又是軍頭當權,社會出
現大規模的要求民主呼聲。這一浪潮到翌年五月的光州事件為轉捩點——在美國駐韓司令
韋克漢同意下,全斗煥政府調動野戰軍進入光州,包括精銳的傘兵部隊,美軍更出動預警
機警戒,聲稱「防止北韓挑釁」,實是為屠城撐腰。最後是槍桿子壓住了民眾聲音,死傷
至少四千人,民間的說法是死亡逾二千。
光州事件成為南韓民主化觸媒,學生民眾之外,最具影響力的天主教會挺身而出;
從一九八○年到一九八五年,學生三次佔領燒毁美國文化中心,抗議美國干預南韓民主進程,事
件引起更多國際關注。
在這一過程當中,南韓社會顯現了極為廣泛的聯合行動,既有不同政見者參選國會,議事
場外是日復一日的示威抗議;社會運動團體在各自範疇拖住全斗煥的後腿,從環保組織到
婦女以至小商戶,構成一幅波瀾壯闊的反獨裁求民主畫面。
南韓官方起初肆無忌憚強力鎮壓,催淚彈打得滿街都是,九十年代初國際特赦組織的報告
指出,南韓軍警一年消耗催淚彈超過八十萬枚,可見當時衝突如何激烈。一九八七年六月
,全國社運團體組成大聯盟,六月二十六日,全韓二十多個城巿舉行民主遊行,參加者達
數百萬之眾。
就在劍拔弩張一觸即發之際,美國表態呼籲南韓當局克制,國際奧委會則表示,情况
若是如此,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或會取消。奧運會是南韓當局欲為戰後國家發展寫下證言
的展示場,國際奧委會態度一出,等於為在野民眾打氣,當時準備參選總統的全斗煥戰友
盧泰愚,審時度勢發表總統直選、保障言論自由的「六二九民主宣言」,緩和情勢,盧其
後在當年年底的大選勝出。
之後,南韓民主已然沛然莫之能禦,出現了政治學者所說的「朝小野大」格局,即是反對
派在國會佔數眾多,政府政令難以推行,勢力大為削弱,民主南韓於此隱然成形。
http://histopolitan.blogspot.tw/2014/08/blog-post.html
對韓國歷史近乎等於零
想多了解光州事件
不過不免以台灣的民主追求運動做比較
唉唉 百年追求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