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我薪資停滯 「問題就在沒投資」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6-05-06 19:00:10
最近正在玩信長野望 閱讀舊幕府資料 補一些可能相關訊息...
wiki 最上義光
最上氏擁有1萬石以上知行的家臣約高達十多位,遠超過眾多大名
wiki 前田利家
荒子城主前田利昌(知行2000貫,相當萬石石高,兵役約250至330人)
明智光秀等人每萬石動員農民足輕人數亦高達330人。(沒記相關連結)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F%B3%E9%AB%98
在中國一石米相當於一個成年人一年的食米量,
在軍事上一石也就相當於能夠屯養一個士兵的能力。
表高一萬石的大名約有動員兩百五十至三百人兵力的義務。
戰國及江戶初期一石等於五十二點五公斤,
若戰時完全以米作主食需要一百二十公斤,差不多要二點四石一人的軍糧,
再加上扶持兩人以上軍眷〈有些大名實報實銷〉,
一名職業足輕最少需要四至五石以上的開銷。
中華民國國軍每人每日配給五百四十克米,每年約一百九十七公斤,
另外麵粉五十二點五公斤每年,黃豆十一公斤每年,
比起歐洲騎士而言,日本武士生活非常清苦,
男子每人授田十一公畝 田地終身受用。死後官府收回。(沒記相關連結)
wiki/加賀一向一揆
柴田軍也伺機收割了周邊田畝中的糧草才回歸越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8%93%E8%AE%80
麥酒 - ビール(荷蘭語:bier)
英語「beer」之音譯「ビア」
則見於「ビアガーデン」「ビアホール」等詞中。不以漢字書寫。
訓讀(日語:訓読み),是日文所用漢字的一種發音方式,
只借用漢字的形和義,不採用漢語的音
英文中借自拉丁語的「etc. (et cetera)」常被讀作「and so on」或「and so forth」
、「i.e. (id est)」讀作「that is」
wiki 豐臣秀吉
1石大約等價於180立升的大米。
擁有能生產一萬石或更多大米的土地的那些人,被定義為大名。
日本全國檢地有1850萬石(1598年數據),而秀吉一個人擁有其中的200萬石。
其實日方代表小西行長出身商人家庭,精於商業謀略,偽造秀吉降表與明朝議和,
而明方使者沈惟敬本是市井無賴,就稱秀吉的目的是要求恢復雙邊貿易。
雙方於是締結和約,日軍就此暫退釜山。
wiki/石川五右衛門
失手被前田玄以拘捕,在三條河原被豐臣秀吉處以非常殘忍的釜煎之刑。
也因為這個緣故,後來的人稱用大鐵鍋燒水洗澡為「五右衛門風呂」。
wiki/今川義元
《今川假名目錄》強調主從間的恩給與奉公關係(寄親寄子制)。 (=====> 人質交換)
江戶幕府禁西方教會 好像有一原因 也是因為買賣日本人口 (忘了在哪一條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F%AF%E5%B7%A5
澳門在19世紀時期是人口販賣中心。俗稱賣豬仔
根據英國人博克隆記載,早在1519年,
葡萄牙人即被控告拐帶中國浙江福建沿海的兒童至印度賣作奴隸
賣豬仔一詞,是中國人的自嘲之稱,西方人稱「苦力」Coolie Labor
1852年改徵每月3美元/人的外籍礦工稅。
當時礦工工資在1-3美元/天之間。
1862年《反苦力法》生效,不鼓勵外籍勞工入境,
並向外籍勞工徵收每月2.5美元的「人頭稅」。
1870年,雖然中國人佔加州總人口比例只有8.6%,但佔勞動力的比例高達25%。
1849年之前,美國華人人數很少,只有區區325人,
1880年,舊金山地區,華工佔總勞動力的1/3。
19世紀中葉以後,社會主義傳入美國,
美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要求提高工資待遇和改善工作條件的罷工活動此起彼伏。
但每當歐洲移民勞工罷工,華工就「乘虛而入」。
歐洲白人移民將勞工工資大幅下降歸咎於中國「苦力」,
針對華工的暴行屢有發生。
1882年美國國會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任何華工入境
1900年前,到達加州的中國人高達30萬人,
1940年代,荷蘭規定殖民地內的莊園須不得僱用超過某百份比的契約勞工。
關於「武士道」精神 其實是到了"幕末"(1850~1900) 才被強化的 (才有真正理論化)
包括被黑澤明的電影 帶到西方強化
YT搜尋 yohoho YO H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8_UjFFpD_c
不然其實古代 超過70%以上的平民 是還沒有姓氏的 (用人的戰爭 以利為主)
江戶幕府之前 「下克上」仍是非常常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4%9B%E5%A7%AC
愛姬:
「天下至今還未平定下來。請殿下一定要跟隨天地的大義。
請不用考慮我的安全。我會時常攜帶著匕首並且發誓絕不會受到汙辱」
(天下はいまだ定まっておりませぬ。
殿は天地の大義に従って去就をお決め下さりませ。
私の身はお案じなさいますな。匕首を常に懐に持っております。
誓って辱めは受けませぬ)的信件,
wiki 武士道
早期武士其實是僱傭兵,
在戰國時代是下剋上時代,武士道真正完成於德川幕府時代,
1890年更頒布強調「和魂」的《教育敕語》,本著「以儒教為根本」的原則,
1911年,明治政府在全面修訂的修身教科書中明確形成了家庭國家觀。
修身教科書明確指出整個日本社會是一大家庭,而皇室是宗家,
新渡戶稻造 認為孔子的教誨是武士道最豐富的源泉。
日本銀行在1984年更改紙幣上的圖案設計,新渡戶稻造像為五千日圓,
武士道的古典稱為「葉隱」
《葉隱聞書》是江戶時代的佐賀藩(肥前鍋島藩)所傳誦的武士道修養書,
「隱於葉下,花兒苟延不敗,終遇知音,欣然花落有期。」
「葉隱」就如樹木的葉蔭,在人家看不見的地方為主君「捨身奉公」之意。
該書開宗明義:「武士道者,死之謂也。」
貝原益軒的《武訓》主張文武一途,以此來強調文道的重要作用,
「文中有武,武中有文,猶如陰陽互為其根,故無文之武非真正之武」。
「以文憫人撫民乃仁也,以武制敵靜亂乃義也。文武二道,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
缺一則難以修身治國平天下;故仁義為道之本,
文武乃行仁義之用也。
「國以士立,士以氣立」
新渡戶稻造寫的《武士道》一書中這樣論斷切腹的含義:
「打開靈魂之窗請君看,是紅還是黑,請君自公斷。」
公視 數天前的「東京大審」黑白修復片(已逼近HD畫質)
有英文旁白提到 : 戰後仍支持天皇體制的 只有16%
日本古代沒有姓氏 就跟中國大部份是文盲一樣 所以不需要特意把武士精神強化
=> 所謂的藩 是有領公家俸 當然才有效忠的義務 (有記錄的最均富的是最上義光)
就像現在早已經沒有保甲法 你又沒有被保障田地 是要效忠個屁? (至少該一甲)
免費的嗎? 天經地義的嗎? 這是精神屁話 空洞無實體
( 如果「忠」字是天經地義的話 ~ 那麼「沒有國 哪有家?」就變成合理 )
也就變成國家是君主制 這就不再是民主
可是實際上 「地方自治」才是人民的本
也就是莊園時期 (封建、搞小團體) => 是人類從打獵 進化到蓄牧農業 的必然過程
順便一下 : 不鼓勵自殺! (日本的切腹 請不要模仿 帶過來台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qtrjuspabA&t=5677
請勿棄屍荒野 (會變厲鬼 能量較強) (主:覺:生 = 4:2:1能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Yv0xxKAElk&t=3415
53m ~ 60m :
覺魂 => 野鬼 => 有腳的
生魂 => 孤魂 => 沒有腳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6-05-06 19:04:00
主要是說 為啥日本薪資會比較合理化?(比其它黃種人而言)我想其一是 藩的經驗比較務實(唯物) 而不是武道這種唯心重視唯心派的君主式 神格國家 尤其黃種人普遍是貪污壓榨地主貪婪模式罷了(拿民生物資炒作=提高幣值 來壓榨弱勢)因為在唯物論的理論欠缺(比較精神史觀 也94空洞 人治化)像「沒有國 哪裡有家?」..就是一種精神空洞效忠制 (神格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pc2WYsnc_Q所以 有的人似又說 台灣需要輸入國族主義? 以強化什麼的這我不知道好不好 給各位去討論三國還是哪一期 靠近孫權海邊 有田氏? 也是效忠全體自殺還是慕容氏什麼的? 有類似集體自殺記錄的 請告知一下...像中國武術 也是達摩來的 早期根本沒有 不需過度神格化像葉問 也是自成一家 古代根本沒有你有聽說 關羽、典韋、許渚...是哪一派武術嗎?還有像 小說中各大門派傳說? 始祖也是近代的臥龍生 才有
作者: Tomwalker (黃小羊)   2016-05-06 20:47:00
武術起源於達摩只是小說家言。目前能查考到最早有武術記錄的是明,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其他都只是傳說。
作者: pizzafan (七情三想)   2016-05-06 21:05:00
前天讀到那句時候"武士道者 死之謂也"74=跟黑幫沒兩樣嘛加入幫派 就要抱著必死打算!(很難出來wiki奉公構 有列表引用愛姬「天地の大義」的意思是: 她並不是用武士道等詞至於天地的大義是什麼?連今川假名錄都寫明了 人質抵押制可見日本原本是非常現實派的、務實派的! 也可wiki大和族「北方的日本人體質像蒙古,南方的日本人體質像馬來」長州型(滿洲-朝鮮型)與 薩摩型(馬來-蒙古型)彌生人也不同來源,吳越人、韓人(出雲系)、中原人(日向系另可wiki 隼人 剽悍尚武 (薩摩特徵)直江兼續也是個唯物派代表 連墳墓都有個人化風格(新文化wiki淺井長政 娶六角家臣之女 如同淺井家成為六角從屬國另 wiki 石見銀山 約1300~1943年 (封山)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