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錄自 MRT 看板 #1PLWqHre ]
作者: ckTHU (XD) 看板: MRT
標題: Re: [新聞] 北捷20年砸1兆元蓋5條線 本業到現在還在賠
時間: Fri Jun 30 16:34:17 2017
※ 引述《allgod (歐尬德)》之銘言:
: 想對國土規劃提出另一個看法
: 近年流行的一套城市計畫,叫作「緊湊城市」理論
: 這個理論建基在效益的最大化
: 這個理論設計是,城市高度密集發展
很有趣的回應,決定來認真討論一下。
: 利用高度可及性的大眾運輸來降低人均碳排放,同時因為人口高度密集,大眾運輸效益提升
: 混合型都市,各設施可及性高,步行取代私人運具,也節省運輸時間浪費
: 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中,公共建設的效益也隨之提高
: 人口集中都市,鄉村的自然形態得以保存,降低人為干擾
: 目前來看,台北是有這樣城市理論的樣貌
1. 從目前的敘述來看,臆測您可能誤會「緊湊城市」理論背景
談到 compact city 緊湊型城市,也應同時帶入這個理論的對照
也就是 dispersed city 分散型城市,在至今的許多關於「城市規劃」
(請注意!是城市規劃為主的範疇,而不是提升到國土規劃的層次)
學術討論把這兩個可視之為極端的規劃理論當作光譜的兩端
去發展所謂的
公共運輸導向型開發 TOD (Boarnet & Crane, 2001)
新型城市主義 (Hasic, 2000)
城市村 Urban Village (Newman & Kenworthy, 1999; Thompson-Fawcett, 2000)
分散與集中型城市 (Breheny, 1996; Høyer and Holden, 2003; Holden, 2004)
這些從光譜間延伸出來的方案,都嘗試從 compact city 所擁有的能源效率優勢
與從 dispersed city 更廣泛的生活質量兩者中間如何取得平衡。
網路有許多的根據城市的實證研究,能源在什麼樣形式的城市裡效率更高
透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體現?這幾乎是一個經驗問題。
2. 緊湊城市理論的主要原則是高密度發展,比如說
a. 在鄰近城市核心內住商混合,工作場所和商店。
換句話說,密集和集中的住房開發,有利於半獨立與高密度的住宅形式
b. 根據這個理論,遏止在城市外圍,特別是以單戶透天 house 為主體的住宅區發展
此外,高密度開發眾所皆知有利於住房和日常生活通勤的低能耗
鄰近各種工作場所以及生活服務、及高度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
Newman & Kenworthy, 1989; Jacobs, 1961; CEC, 1990;
McLaren, 1992; Sherlock, 1991
理論體系的支撐由來已久,我是看不出跟前述文章或是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目標
在中南部建構相應規模之生活圈,合理化配置國家機能、產業、資源、人口
藉以分散風險、促進區域多元發展,在國家層次與永續城市之間有何衝突?
3. 緊湊與分散的光譜也帶出幾個微妙假設,比如說緊湊型城市就一定是高效低碳的嗎?
居住在人口更密集的城市,人們每天運行有限度的通勤需求
一旦到了假日,卻往往有更長的旅行,來進行所謂的綠地與戶外心理補償
(Vilhelmson ,1990. Næss ,1997, 2005 and Holden ,2001, 2004)
也就形成了假日搭飛機高鐵出遊與日常通勤之間的耗能對照
當然,無論在光譜的哪一點,如何讓人們過得更好
又兼顧城市機能的可近性與能源效率,朝永續發展的城市形式是整體的共同目標
4. 如同 Breheny 所言,關鍵的問題是
「哪種城市形式最有效地提供最大的環境保護?什麼是可持續的城市形態?」
: 而台北也確實出現tod模式,隨著大眾運輸的改善,不斷往外圍新北市擴張
: 在效益上來說,今天政府手上總共有八千八百億
: 是集中投入台北這樣人口千萬的都會區,還是分散投入其他城市,能讓更多人受惠?
: 緊湊城市反而是在財政捉襟見肘下可行且效益較高的方式
: 當然緊湊城市只討論城市規劃與居民交通、政府資金效益
: 而城市的經濟、就業與發展是另一回事
1. 當今的都市規劃理論共同追求的「環境保護」「可持續性的城市型態」等..
在多山盆地的大台北地區,長期的土地超限利用,城市擴張甚至蔓延到山區
實在難以理解你如何說服自己,大台北是符合現代城市應有的價值...!?
更不用說提升到國土規劃的層次,如何區域分工、多元發展、分散國家風險?
2. 如果是因為「人口基數」大而有所謂的「加乘效益」
怎不考慮城市過度發展對國家的「邊際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