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本篇文章為版友 tigertanktwo大 就同標題回文做出的回應,內容提及了
日本時代與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人在政府中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對比;台灣人
在日本時代的教育情況;甘蔗收購價太低的問題,在後來蓬萊米品種出現後,
眾多台灣農民棄甘蔗改種蓬萊米傾銷日本,除了造成日本政府提政策限制
台米出口日本之外,也在「米糖相剋」的因素下,造成糖廠必須提高甘蔗收購價
鼓勵農民改植甘蔗;台灣人在日本時代與中華民國在台灣初期的言論自由比較,
以楊逵為例;日本時代與中華民國在台灣初期的工業生產水準比較等,文末也提供
一些文獻當中的數字記錄,值得一看。
本文也是台灣在日本時代與中華民國在台灣相關比較,感謝 tigertanktwo大的
分享,也提供給對本議題有興趣的版友參考。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PtUAmCM ]
作者: tigertanktwo (tigertanktwo)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新聞] S HOTEL財務壓力重 大S憂鬱抱兒放空直擊
時間: Wed Oct 11 17:21:49 2017
※ 引述《mitsurogi (kyo)》之銘言:
> 笑死人,抓著馬英九和蔡正元這種雞毛當令箭講種性制度,如果照你的標準,日本時期根
> 本萬惡不赦吧,台灣人不准唸財政法相關學門,連國小教育都要分學校,國民黨還沒這樣
> 搞咧。臺灣諺語:第一憨,種甘蔗給會社磅也說明那個時代日本人對台灣的種種不公平,
> 只是在綠吱眼中都視而不見。
你們喜歡拿「加工過」的日治時代來當墊背,沒關係,我們也喜歡比較「真實的」
日治時代與華竊時代
1945年日治時代台灣人公務員總表↓
https://i.imgur.com/ABKbsUQ.jpg
1945年後「華竊時代」,台灣人在政府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降低↓
https://i.imgur.com/XtcZpcd.jpg
https://i.imgur.com/pi7NsQy.jpg
台灣人從來沒有被不准念什麼學科,你要念財政法可以到日本本土去念,
然後醫科在當時和現在一樣都是高收入菁英,一堆培訓出來的台灣醫師都跑到日本內地
去不回來
國小教育那個是按照「日文標準」來區分,懂日文的就是和日本小朋已再一起,
日文差的就只能先分開教
至於甘蔗收購價太低的部分,雖說大部分都是日資企業,但台資糖廠一樣是慣老闆
比如二林的農民抗爭事件就是板橋林家的糖廠收購價太低
http://i.imgur.com/SpR14En.jpg
後來則是蓬萊米在「日本專家」的改進下出現,打垮日本米並大量傾銷日本
(日本戰前的稻米自給率,根據1938年日本媒體做的評估是99.6%)
http://i.imgur.com/LcDiCYo.jpg
(換言之這是台灣傾銷日本,而非日本需要)
http://i.imgur.com/mJVevZv.jpg
(日本政府甚至謀溢出台「減反案」來限制台米出口日本,國民黨那些難民們幾十年來
「詐欺」我們說這是日本壓榨台灣把米糖都運走,其實是台灣傾銷並賺取大量外匯)
在此一背景下,因為「米糖相剋」,所以種甘蔗的收購價也大幅提高了,
反而是慣老闆們必須回頭來構思如何讓農民留下來種甘蔗,而非去種傾銷日本的蓬萊米。
然後比較一下「華竊時代」和日治時代誰比較「嚴刑峻法」
楊逵,台灣作家,出身家貧,體弱多病,被欺負,考中學失敗,重考台南一中結果又輟學
。他跑去日本考上日本大學文學藝能科夜間部,變成覺醒青年,一邊讀書一邊跑勞工、政
治運動
然後他又跑回來台灣搞「台灣農民組合」,變成日本總督府的頭痛人物,他總共被捕 10
次,總共加起來被日治時代「傳說中」的「無敵嚴酷嚴刑峻法」關了昏天暗地的「45」天
。
1947 年疑似因為他的作家身分被中華民國莫名判死刑,1949 年他幫朋友寫一篇鼓勵和平
的文章被「轉貼」去中國上海大公報,被中國民國判處非常人道輕微的 12 年徒刑,並發
放至中華民國超級人道又舒服的綠島。228 之後 Native Taiwanese 作家紛紛
噤聲,不再創作,於是我們看到的作家都是 Mainlander,然後中華民國人開始編造
Mainlander 優越論和 Native Taiwanese 劣等論 (史實是翻轉的且翻轉的非常難堪)。
可見日「據」時代有多黑暗,中華民國又多仁慈。
1948 年工業生產水準僅達 1941 年的 59%,若以固定價格計算國民總生產,1955 年才達
到「日治時代」1936 年的水準;承上,若計算的是「人均」國民總生產,則 1960 年還
比「日治時代」1936 年「少」32%。
一點從各學術論文上保留下來的數據筆記:
1950~1960 年的 11 年間,「米糖出口經濟」累計出口金額達 10 億美元,佔同一期間累
計出口總金額的 68﹒9%; 佔同一期間累計進口總金額的 44﹒4%;佔同一期間累計政府
外匯進口 (扣除美援進口及其他進口) 總金額的 79﹒3%。(這米糖出口經濟,是日本人
幫台灣人建立的。這就是中華民國發展經濟的功力,他們還跟我們說日治時代台灣很爛)
台灣的工業在過去四十年間 (日治時代) 增至 1,600 倍,等於主要生產品總價格的 50%
左右,佔整體產業的首位。
臺灣農業的耕地則增加 30%,1 甲地平均年產增至 4 倍,農業總生產增為 12 倍,稻米
產量除了足供島內消費外,每年尚有 40%可輸出給日本 (最高輸出量達 80 萬噸)。對外
貿易擴充了 33 倍,每年的出超達 25%至 30%。財政方面 (總督府財政),增至 36 倍,
每年的財政盈餘達 20%至 30%。
日治時代前↓ 根據張漢裕教授的描述:
日人佔領當初,台灣交通情形很壞。除清時劉銘傳巡撫等所建樹的基隆、新竹間的鐵
路千口南部若干製糖業者私設之牛車路而外,幾乎沒有足道的交通存在。
城鎮與其附近數十個村莊及這些村莊彼此之間,是有田畦一般的小徑,也許可以叫做
里道;然城鎮之間卻看不見縣道或國道。
當然也沒有車輛交通,旅客不是徒步便要坐轎,貨物則肩挑背負,而難以運至遠方,
結果南北四百多公里,東西最廣一百二十多公里的小島,形成地方分割的情形;即只有以
小城鎮為中心的村落社會。政治和商業關係幾以這些狹隘的範圍為限。
較遠的地方如南部和北部的直接交通,不如經由廈門、福州等海路聯絡方便。﹒﹒﹒
此外,台灣奔湍激流甚多而沒有橋樑,故一遇有雨季,各地即陷於孤立。這宛然是歐洲中
古時期的情形,各地的物資很難有無互通,物價各地相差甚大,從而產業不振,經濟不發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