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時》登出的拙搞
有提到可利用其他免徵收的廢棄鐵道土地,作為城鄉的交通建設。
如有「進香鐵道」美譽之嘉義大林經溪口到北港的新港線糖鐵
今日走在廢棄的該路線上,仍可看到鐵軌遺跡,上面已布滿附近鄉民的農作物,但土
地還是台糖的。而從大林到北港的公車,一天僅數個班次而已。這對沿線鄉鎮中高齡的
人口來說,相當不便。所以,政府可將復駛「進香鐵道」作為前瞻計畫。除了重新興建
被拆除之大林往溪口的三疊溪鐵橋,並利用現存的早知港鐵橋,石龜溪鐵橋將路線重新
延伸至虎尾及高鐵雲林站,作為沿線鄉鎮通勤的工具。並利用當地特色的觀光資源及農業
,作為吸引年輕人返鄉就業的誘因。一旦有如此便捷的鐵道系統,也可紓解返鄉車潮。
以上路線參照敝網
http://talin5814.web.fc2.com/iwe_load/talin_sf/haishilo/haishilo.htm
另外,已停駛近五年的原林口線鐵路(桃林鐵路),如今也淪落成和糖鐵相同的命運,今路
權仍屬於台鐵。該路線和機場捷運及捷運綠線並不重疊,如納入前瞻計畫,除了可造福南
崁地區的民眾,也可利用其通往海邊及沿線台灣經濟奇蹟發展縮影的建設,還有埤塘、古
厝、水田遍佈的特色,發展觀光,創造榮景的未來。
以上全文如下:
全台廢鐵道可納前瞻
張健豐》全台廢鐵道可納前瞻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427006070-262105
※ 引述《GV13 (遠見13)》之銘言:
: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如火如荼進行,較受人矚目的不外乎軌道建設,爭議不斷的也是軌道建
: 設。
: 政府接連宣布要在基隆、新竹、彰化等地都鋪設輕軌系統,改變大眾運輸模式,進而促成
: 環境的改善,不可不謂用心良苦。然而,這是植基於當前訊息環境下的規劃,在廿世紀時
: ,軌道運輸可解決道路壅塞及改善空汙,但在當下,軌道建設是否仍有必要?實需多加斟
: 酌。
: 政府措施絕不是立即可見效果,尚待時間的慢燉方得其功,所以規劃時需設定未來十至廿
: 年的生活願景,規劃方能切中要旨,因此盡量正確預測是政府規劃前的必要功課。
: 茲以運輸模式為例,十至廿年後的人類生活模式會是什麼呢?大數據已成當前所有議題的
: 主流,然其應用才是重點,隨著計算工具能力不斷提升、物聯網擴張下,未來生活模式是
: 否還如現在一樣?不言自明。
: 在自動化駕駛、電力驅動、共享經濟、互聯網絡下,運輸系統的運作模式將與軌道大抵相
: 同,而便利乾淨也與軌道系統相似。依這樣的未來運輸方式下,軌道系統是否還有必要,
: 令人懷疑。
: 如果政府依據未來生活模式的趨勢,將資源配置於未來的人工智慧、電動車、資訊系統、
: 物聯等相關的教育及產業上,相信對於我國的產業發展及人民福祉,必有大舉提升之效。
: 至於該如何預測未來的生活模式?我認為可大量探詢電子科技業的專家與業者,針對技術
: 發展改變人類生活的可能結果提供意見,再歸納整理出未來國家發展規劃,進而部署資源
: 於相關計畫上,方能收事半功倍及資源有效的配置。
: 總之,政府任何措施必須根據未來擘畫,未來沒有人能百分之百掌握,但是仍應窮盡一切
: 方法探知未來,再形成決策,才可避免資源浪費,希冀政府在使用民脂民膏前能謹慎而行
: 。
: 聯合新聞網
: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