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對於鐵道板來說,應該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的月經文吧......(笑)
就過往的歷史紀錄,軌距調整有幾個可能的目的:
1.高速化
2.直通運轉
以前花東線還在 762mm的時候,路線標準不好,行車速度也受限於軌距,雖然花
東線後期有光華號,在762mm的軌距上跑出花東間3.5小時的實績,這個大概也是
這個軌距的速度極限。加上後來有台北直通的需求,只好執行軌距拓寬的工程,
統一為1067mm。
只是軌距與車寬是否有絕對的關係?
其實軌道業上至車輛、電力,下至土建、軌道、號誌,全部都是客製化的產業,
根本就沒有什麼標準軌比較好買車的問題,也沒有標準軌車廂一定載比較多人的
謬論。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日本山形奧羽本線、盛岡秋田的田澤湖線,都為了直通東北
新幹線而全線拓寬為1435mm,但是車體有變寬嘛?如果有變寬, 400系、E3系、
E6系就不需要設計出入口踏階了,更不需要大費周章寫入踏階作動安全邏輯。
為何改了軌距,車體不能改寬?
沿線的月台、隧道還有道旁的電桿、電箱、號誌機,以及兩軌中心間距等,這些
所謂的土建淨空大多都不會改,因為改了真的就是曠日廢時了!君不見當年高鐵
台北車站削月台重整工程耗費多少時間,周邊要配合的東西太多了。
運能的提升,與軌距無關,與台鐵的限制有關......
先說明一下,運能與運量不同,運能是系統運輸的能力,這個界限來自於號誌與
車輛的設計。提升運能的方式有幾種:
1.加密班次
2.加掛車廂
加密班次其實是最容易做到的,本身限制式來自號誌系統,也就是說班次只能加
密到號誌系統的極限,也就是閉塞的限制。只是台鐵是否有足夠的能力發這麼密
的班距?這裡所說的足夠的能力,不僅僅只是號誌,還有最困難的人力。
當初顧問公司給了台鐵一個全系統列車八輛編成的建議,我相信顧問公司一定有
給個很重要的但書,要加密班次,也就是說太魯閣或普悠瑪應該是尖峰30分鐘,
離峰60分鐘的行駛班距,但是台鐵可能因為後半部徵人曠日廢時,所以先執行了
前半部(列車八輛化),卻遲遲無法改善後半部人力吃緊的問題。
大多數的系統會考慮加密班距,挑戰既有號誌系統的極限,而不是加掛車廂,因
為自動化控制程度越高的系統,車廂不是隨便讓你亂掛的,不然為什麼文湖線明
明留了六節車廂,卻還是堅持只要用四節車廂來跑?因為很多自動控制程式要重
寫。
或許這個問題在台鐵不會遇到,畢竟是全手動駕駛,但是還有個很嚴重的安全問
題,卻很容易被忽略。假設內壢站這樣的小站,來了一列12輛編成的電車,同時
間一群人下車了,走在極度擁擠的走道跟月台邊緣上,一旁還有自強號高速通過
時,這樣叫做安全嘛?台鐵其實有很多新興起的通勤站,都有這樣的問題,瞬間
人潮多到無法負荷,超出系統設計的容量安全界限,這時候,不論你在系統內有
多高規格的營運安全SOP,很抱歉,超出了系統邊界,就不是安全SOP可以防範的
範圍了。
這個站體容量與安全的問題,有興趣請參考:
https://www.ptt.cc/bbs/Railway/M.1405820317.A.121.html
站體容量,其實是個很大的安全議題,但對於台鐵來說,很多綁手綁腳的法規,
讓台鐵跟使用者一起暴露在危險中,甚至是超出系統安全邊界,要是哪天真的出
事情,不知道有多官員要掉腦袋了......
回歸到這篇文章的本質,請問原PO改軌距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