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tkp (艾登)》之銘言:
: ※ 引述《chubby31190 (台南人點飲料不加糖)》之銘言:
: : 現在地下化北端只到大橋站以南
: : 如果能延伸至永康
: : 可以再拆除兩座平交道(砲校後面跟四維街)跟兩座陸橋(中華路跟中正路)
: : 雖然新聞說以後會延伸過來並增設車站
: : 那為什麼不一開始就決定好要做到永康呢?
: : 還要分兩次進行
: 這是時空背景的問題,
: 二十幾年前沒人知道永康會成為市區一部分
: 現在很夯的大橋和東橋,
: 二十幾年是永康市區和台南市區中間的郊區
: 那時如果喊計畫延伸到永康,絕對:
: 1.可行性研究被打槍
: 2.一堆酸酸說浪費錢
: 台灣的工程大多這樣,計畫曠日費時
: 但過了十幾年原本計畫又不合時宜
: 有遠見的計畫出來就會被酸大撒幣或蚊子建設
這就牽扯到台灣的行政區劃的問題了
日本統治時代就算是到了五州三廳時期之後 還是會經常的因為都市規劃或行政需求
調整州轄市或街庄的行政區範圍
但到了戰後 除了初期為了各州轄市從州(縣)中單獨成立行政區 併了幾個郊區鄉鎮
切割成小縣制 之後除了北、高及前些年改制直轄市這些特例外
現近政府基本上都沒在調整的縣市界 有些縣界更是從戰後至今未變
像是大里 太平 烏日 永康 仁德這類的非縣治的都市市郊地區
如果在日本統治時代大概早就被併入市區一同進行完整的都市規劃
也不會拖到2010年才同整個縣區併入改制
這種情形也造成一些鐵路建設就只死板板的規劃到當初的縣市界
現在看來也是莫名 如:台中鐵路高架化(原本的地下化)
只規劃到當初的台中市界 (不算入當初紙上規劃的潭子段高架)
後來因為經費問題整段改成高架化
中央都可以為了縣府 從原本的縣市界往北拉了八九公里到縣治豐原
卻不往南延伸個兩三公里到新烏日車站
台南案也是差不多 可以因為軍方營區出入問題 南段才多延伸了幾百公尺原本的仁德地界
而北段明明也是多延伸幾百公尺 就能避開柴頭港溪跟永康(中華)陸橋 卻不這麼做
陸橋就在咫尺之遙 結果硬是要在原縣市交界的柴頭港溪前出土
永康陸橋又不是於市中心 橋下有車流量大的叉路經過(如高雄民族陸橋)
橋身也沒有過河問題 (如鳳山大智陸橋)
如果鐵路地下化 高機率可以拆除 方便中華路這個台南市區外環道車流通行
永康中華路(從日本時代就規劃成台南市區的外環道,同中華東、南、西、北路
如果永康早些年被併入市區,大概就會被命名為中華永路)
結果因為戰後規劃造成縣市分立
導致鐵路建設就只設計至陸橋前原縣市交界處 影響不可謂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