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wody840923 (wody)》之銘言:
: https://reurl.cc/j8a4Rq
: 公開閱覽期間從今天起到7/22止
: 預算金額為新臺幣5,670,630,000元
這次的規範似乎也有不少有趣之處,
不知是對日後政策的暗示或只是普通的公開閱覽常態?
1. 8.1(5)(5) 每節車廂每側設置2處電動式自動上下車門
(寬度至少1200毫米),車門之位置需對齊本局最新通勤列車
最新通勤列車每節每側有3處車門,要對齊哪兩個呢?
-或許暗示在前後兩端湊出半節車長的月台外空間?
(此外
其後提到的通道自動門事故時似造成困擾,
以捷運案例來看或可省略?)
2. 9.1.7(4)A車體結構焊接完成水密測試,要求如下列:
若車體結構使用扣件(螺栓或鉚釘等)完成而非焊接,
似和此牴觸而無從著手?
3. 9.2.8.2(2)A. 在臺鐵局板橋車站(隧道內)月臺面上方1公尺...
此處月台面係指現況或無階化後?或代表板橋站暫時不會無階化?
4. 10.3(3) 立約商所提供軔機系統
應能與臺鐵局現有機車使用26L型軔機系統
之總風缸(MR)管及軔管(BP)貫通,
並至少能由機車之司軔閥操作鬆緊軔....
未提27LA 似暗示S200命不久矣?
亦未提6SL 或許蒸機+一串DRC的場面不復見?
5. 11.1(3) 柴油引擎與發電機及其周邊設備
應採取整體模組化設計整合於同一框架(Fram)內
,於車輛頂升後可直接拆卸,方便維修更換...
整包放屋頂的話(顯然最避免排氣管占用車廂空間)
頂升後反而難拆了.意思是還是偏好放在車底?
6. 11.4變速機及傳動軸與齒輪箱...
暗示仍然偏好傳統方式,不太考慮柴電方式?
7. 13.1空調系統...
提到冷暖空調,卻未提及暖氣性能如何且要求
(7) 駕駛室溫度不得高於客室溫度
如果是冷暖空調,這項似乎顯得奇怪?
8. 10.2.7轉向架結構之負荷試驗
第1批交車前,
立約商應選一動力轉向架與拖車轉向架施以靜/動態負荷試驗...
似乎暗示不接受1A/A1設計?
(無從分別動力轉向架與拖車轉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