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認為張愛玲不續紅樓夢,雖說可能是對經典的敬意
最重要的應該是即便有心,但已無筆力了吧....
要知道張愛玲是在人生後半段去了美國以後
在美國大學任教時才寫了紅樓夢魘,
當作自己在該大學當「學者」所必須完成的研究成果,上交上去的
而張愛玲不是那種可以憑空幻想的空想型作家
而是必須倚賴自己或是眼見/聽見別人的生活經驗
根據現實的資料再加以加工創造的作家(這一點跟曹雪芹一樣)
應該說大部分作家都是這種,畢竟有人說創作是自我的一種投射嘛
因此張愛玲到了美國以後,喪失了他一直以來可以讓他隨地取材,熟悉的那個環境
就好像一株離了土壤只靠水耕的大樹,因此不僅作品產量大減
僅有的少數作品品質也不如以前
創作少了,又有任教大學對「研究」的要求,張愛玲才開始去一而再、再而三的詳紅樓夢
可是他的文筆跟寫做習慣實在不適合寫論文或是論述性質的文章……
想到什麼就寫什麼XD
因此在那種水耕狀態下張愛玲根本不可能寫好續書阿……
如果當初張愛玲有在汪偽時期好好住在南京總統府
我想應該比較有可能寫出紅樓夢續書來XD
=====
然後我一直覺得襲人離開寶玉的情景跟影響,可以參考襲人回娘家那一段
襲人離家=>賣身錢讓原本的家庭有翻身的資本=>原本的家翻身後留在新家不願意回去
襲人在賈家破落以後離開寶玉嫁給蔣玉涵應也是如此的邏輯
就像晴雯的命運是源於自身高傲的性格與低下地位所造成
襲人的命運就是襲人可以為了追求更好得生活+對原本家庭有實際利益下跳槽轉隊
我相信襲人被賣到賈府來,一半非自願卻也一半是自願的
與其死守殘破的花家,不如賣到賈府闖一闖,留個賣身錢給原家庭也是仁至義盡
因此賈府破落後襲人可以「狠心」離開寶玉也是性格使然
簡單說就是襲人不是那種可以共患難的伴侶,不過她也不會背後捅你一刀
反正你「寶玉」養不起我,不如我跳槽嫁人人,你到時拿我的轉隊費(聘金)養活自己
對大家都好
然後我想賈家破敗後,襲人要走,寶玉也不好留吧
當初寶玉拿出來留襲人的三大理由
寶玉不讓她走-把人留下陪自己享福是寶玉會做的,但把人留下陪自己破落不像寶玉作風
太太不讓她走-我想那時節王夫人自顧不暇了吧
老太太不讓她走-那時節賈母應該已經過世了
(什麼賣倒的死契就別提了,用契約壓人不是寶玉,用人情留人才是寶玉)
就像脂評寫,黛玉死的時候寶玉應該已經無法用理智為文長篇大論祭黛玉
甚至連祭祀的行為能力可能都沒有了
但又不得不祭,因此以祭金釧、祭晴雯代替祭黛玉
襲人真走的時候,寶玉大概因為內在外在環境逼的無話可留,但內心還是想留的
因此曹公就把那些想留人的話就寫在第十九回
再說或許寶玉與寶釵結婚後出家,依寶釵的性格也不會很多話的留人
寶釵就算要留也是像第二十一回那樣,與黛玉一搭一唱把「偶悟禪機」的寶玉哄回來
但寶玉真要出家時,黛玉已經不在。
寶釵無論是成全寶玉也好,或是一人孤掌難鳴也好,也只能選擇默許吧
===
總之我自己看紅樓夢的心得
從第十八回元春省親,所點戲文預示紅樓夢全局開始。
到第二十一回寶玉偶悟、二十二回寶玉又悟為止,是我心目中最能映射到結局的幾回。
例如:
十八回元春預示全局
十九回寫襲人出嫁(那時寶釵跟寶玉感情不夠熟,寫襲人也是寫寶釵)
十九回寫黛玉病了,寶玉說耗子精的故事想讓黛玉好起來
把最後重要人物的生離死別都寫了,整本書寶玉擔心黛玉的病情其他處沒記錯的話
都是用幾筆無可奈何,強顏歡笑的語法帶過
只有這裡寶玉有明確的行動在一旁照顧黛玉
二十回寫趙姨娘賈環爭權
二十回也寫鳳姐輸錢
二十回寶玉幫麝月篦髮
二十回湘雲登場但一下又走了,釵黛湘玉書中第一次團聚,但明顯湘雲比較早離開圈圈
對照最後鳳姐過不了錢關,賈家自相殘殺破敗,麝月最後留下
反而二十回的黛玉吃醋我覺得跟結局比較無關
第二十一回寶玉偶悟與第二十二回寶玉又悟
預示最後大結局寶玉出家
※ 引述《bbbtri (cycling)》之銘言:
: 張愛玲的紅樓夢魘開頭不是很好讀 她遭朋友抱怨後也承認了
: 但如果像我們這樣的一般讀者肯耐著性子看 最慢在二詳還是可以漸入佳境
: 而且太值得了!
: 原本我覺得對紅樓夢的小說結構掌握的最好的是俞平伯
: 其他人像是蔣勳, 歐麗娟等學者, 或劉心武、西嶺雪
: 都比較鑽研人物性格(我覺得啦)
: 張愛玲基本上是本著俞和胡適的研究, 尤其是前者, 去作更深入的版本考
: 她的考證並不是像胡適那樣的歷史學家式
: (即對索隱派有很多不滿的聲音 卻還是苦苦對作者的家底追根究底)
: 而是像俞平伯那樣, 比較就小說家的藝術邏輯來探討
: 說到小說藝術, 民國以來最強的小說家, 第一名不是魯迅就是張愛玲
: 可惜魯迅對紅樓夢沒有很多分析 只點出寶玉和賈政那場雪景美則美矣
: 穿大紅猩猩氈別父為免也太奇怪
: 而張愛玲, 感謝她願意"詳"紅樓夢那麼多次!
: 完全就是以小說家"同行"的身份 對"面目全非"的紅樓夢進行徹底的還原手續
: (紅樓夢因為作者寫了十年的關係 從初稿到百回增刪過許許多多
: 然後還有最後我們熟知的百二十回程(高)本
: 要說百二十回是完整版?還是"面目全非"版?
: 而作者自己增刪的諸多抄本又怎麼說呢?
: 是初稿的構想才是"原版" 還是被脂硯齋畸笏叟等影響的"改"版才是"原版"?
: 而如果脂批其實並沒太影響作者的創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