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atour198210 (Ben)》之銘言:
: 各位前輩高手
: 如標題想問,當年各位是怎麼練進4分速跑中長距離的
: 跑久了自然就上去了?還自加強一些專項例如間歇?重訓?
: 回憶起來當年剛開始跑步大概是6分多7分速開始慢慢跑
: 後來跑著跑著跑量多了也就很自然慢慢進步到5分甚至4分半
: 但4分30後就卡了好久,發現要再進步似乎不再像以前跑久自然就進步
: 目前半馬可以跑95分,10K大概44分左右,5K的最佳也才22分上下
: 感覺上目前的甜蜜點就是在4分30左右,再快就會有種上不去的感覺
: 800M間歇跑4分0幾就覺得上不去..但心跳其實也才170初頭(騎車最高可以騎到180幾)
: 所以感覺遇到瓶頸想上來問問各位意見,感謝
小弟氣候還不到家,就不賣弄什麼科學化的內容
單純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歷程
我國一的時候,1600測驗跑了16分鐘,還快喘死快陣亡,喔乾 10分速ㄝ....
10年後的現在,1600大概能在5分鐘內完成,配速約在3分出頭
不過以同世代的朋友來看還是很慢,他們都用2分速在跑的QQ
把距離拉長來看吧
我高中200m最佳才29.99
5000始終跑不進20分鐘內,都在20分鐘出頭
唯一比過的一場10000公尺還跑輸女生,跑了45還46分鐘
不過我那時候蠻愛出去山路跑個15~20km的,可能就是只愛跑量,整個質不夠,導致整體速度感上不來。
到了大學後
跑量大減,開始訓練一些高質低量的訓練
比如說
以前老是跑1000×10、2000×5、3000×5、400×25、100×30、5000×3之類的課表是家常便飯
上了大學後
課表大都變成
200×7~12
300×5~8
400×8~15
600×6~8
800×4~6
1000×3、5~7的間歇
此外還有300/500間歇、200/400/600金字塔
如果長一點的話
大概會是1000+2000+3000、3000+2000、5000×2之類的課表,但非常非常少,一個賽季不會超過5次
基本上就是間歇的的里程數大多落在4~6km的區間起伏,不會像以前一定要湊到10km甚至以上的里程。
然後在練課表之前
我都會做個4~12km的熱身慢跑(距離依間歇強度而定,再依當天狀況抓大概4分半~5分速去跑)
在距離變短
開始做衝刺型的間歇之後
我的200公尺進步到了26、27s
5000m來到了18分鐘(正在努力突破到17分台)
10000m自我評估也有37、38分鐘的能力
好啦還是很慢
但從以前出去比賽老是墊底回來
現在好歹能卡在中段班了,總是一種進步吧XD
我看原原po只有提到800公尺間歇
我感覺是有點單調
800間歇對你來說可能也太長,爆發力撐不完的情況下,你就會漸漸用配速跑的方式跑800,那這樣對速度的提升就很有限
也許可以多試著跑看看200、300、400、500、600之類的課表
一開始量也不用多,可以一天有氧一天間歇這樣分配訓練
跑姿、跑感跟肌群的改變,也許就會讓你的整體速度有所突破哦~
最後murmur一下
中長距離的定義是什麼?
傳統來說,800m以上到10000公尺,大概就是田徑中長距離的集合體
嗯~中長嘛,就是配速競爭,比誰耐力更好?
但實際去賽場上看
?????
我高二的時候,去全中運觀賽
媽呀 兩個高中生把5000當短距離在互開,從頭開到終點還能衝啊??
還有前兩年全大運
大專甲組1500公尺
前六名的選手,全部跑進3分台.....(2:38~40/km的速度)
那時候國內的老師都開始覺得
800、1500歸類為短距離的時代快來到了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