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並不是主要目標賽事,所以原本是想比照高雄馬,當個訓練週期中的長距課表,
賽前減量三天即可。
不巧上周工作日因公需提早約1hr出門的關係,晨跑量被大大壓縮。山不轉路轉,
就順勢來個完整的減量周,並做足按摩伸展放鬆,把心態調整成期中測驗。
到週六早上為止,自評狀況應有個90-95分。
********************************
1.看到回執單寄來才恍然大悟為何遲遲沒拿到物資,因為報名時選現場報到。
原因不可考,但收到email的當下只想給自己兩巴掌。周末館場領物人潮眾多,
搭車排隊罰站果然浪費了不少時間和腿力。
2.另外加上某些因素,家人和我這次分住兩間不同的飯店。雖沒多花時間逛街,
但在依靠大眾運輸來回辦理入住的情況下,整天走了將近17000步,再次加重雙腿負擔。
身為馬場常客竟犯這種蠢到家的錯誤,只能說是咎由自取,不可原諒。
3.緊張導致前晚徹夜失眠。本來個人治療失眠最好的方式是來一發,一發沒用就兩發。
不過馬上就要比賽,這傷敵七分自損三分的禁招還是繼續封印。鬧鐘響起,乖乖起床。
4.做好各種賽前例行事務,6:20進入滿是人的A區等待。自評狀況大概還有個80分,
決定仍盡力而為,反正雨細風大,爆了也有很好的藉口(真對不起這次比賽的標語)。
********************************
比賽的過程除了起跑第1K 4分整,第2K找樹叢解放之外,不管平地、上下橋或風勢,
都不看錶靠體感前進。且近年來台灣市民跑者實力明顯提升,沿途都有大小集團可跟,
所以全程專注在呼吸上,眼光緊跟著前方跑者的腳步,可以超越但盡可能不要落隊。
就算到了河濱35K嘆息之壁,雙腳雖已開始僵硬但沒抽筋還能跑,告訴自己要撐下去。
每5K分段-19:33、19:00、18:57、19:05、19:31、18:47、18:49、19:29、8:45。
前半馬1:20:53,後半馬1:21:03,2:41:56進場。前後半馬只差10秒是大大出乎意料之外。
原子習慣一書提到:人類開始能讓自己進入「連續」模式後,就會強迫自己不可中斷
「連續」的紀錄,而習慣也就能養成。把這方法用在全年無休的每日晨跑上也是可行。
自2021.10開始堆跑量以來,去年跑了6556K,2023到今天為止則跑了6323K,日均18K
身體確實已習慣這種模式,一天不跑就會覺得怪怪的,再怎樣都得出去晃個幾K維持紀錄。
在同一賽道的台北馬場上,2021是 2:59:03,2022是 2:48:15,今年則是2:41:56。
雖然還沒回到2017時那74分台的半馬和2:40的全馬,但這兩年用時間換取速度的練習下,
應付全馬的體能穩定進步,看來也有進步空間,那就照這樣繼續吧,不受傷比較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