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19-05-30 21:50:16※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 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兄弟五人,並有才名,鄉里為之諺曰:「馬氏
: ^^^^^^^^^^ ^^^^^^^^^^^^^^^^^^ ^^^^
: : 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稱之。先主領荊州,辟為從事。及先主
: ^^^^^^^^^^^^^^
: 馬良字「季常」,他的弟弟馬謖字「幼常」。
: 馬良兄弟的鄉里人們作的諺語,
: 把他們五兄弟合稱為「馬氏五常」。
: 馬良、馬謖兩人可算作「馬氏五常」中的『兩常』,
: 加上馬良的字中有個「季」字,
: 依照一般常見的「伯仲叔季」或「孟仲叔季」排行取字方式,
: 馬良應該是「馬氏五常」五兄弟中的老四,
: 比馬良小的馬謖就自然是老五了。
: 這些很多人都說過了,此處只是再概述一下。
: 比較好奇的是:
: 馬良五兄弟中的那位「大哥」,
: 他有可能「名」叫什麼呢?
: 古代兄弟命名有一種情況:
: 就是老大的「名」與「字」,
: 在選用的字義上是有對應關係的,
: 另外再加上代表他是長子的排行用字(例如:伯),
: 運用這種方式得出兩個字,
: 來組合成老大的「字」。
: 至於接下來的幾位弟弟們,
: 在取「字」的時候,
: 則都沿用兄長「字」中的那個「非排行用字」,
: 然後也都加上自己的排行用字(仲、叔、季之類),
: 依序組合成弟弟們的「字」。
: 在這個情況下,弟弟們的「名」與「字」,
: 就不見得有嚴密的字義上對應了,
: 因為弟弟們的「字」的非排行用字,
: 有時就單純只是沿用大哥的「字」中的非排行用字而已。
: 如果兄弟人數不多,
: 或許還可以盡量找與非排行用字的字義相關的字,
: 用作弟弟們的「名」的用字,
: 讓「名」與「字」的字義仍然能夠相互呼應。
: 然而,若是兄弟人數眾多,
: 那麼排行較後面的小弟弟們,
: 可能就找不到那麼多相關聯的字可以用了,
: (因為字義相關的幾個字,已經被哥哥們取名時用完啦!)
: 於是乎只能另外選擇意涵還不錯的字,
: 來為後面的小弟弟們取「名」。
: 從馬良、馬謖的名字來看,
: 「馬氏五常」五兄弟的名字應該就是屬於這種情形吧;
: 例如說「謖」最常見的字義,是「起」、「興」的意思,
: 看來似乎與「常」字沒有什麼特別的相關性,
: 較像是選「謖」這個字義還ok的字,來為么子取名。
: (如果有板友知道「謖」、「常」兩字的關聯,
: 還請幫忙訂正)
: 以「馬氏五常」五兄弟為例,
: 他們的「字」中的「非排行用字」,
: 就是「常」字:
: 五兄弟的字都是【X常】
: 元
: X=伯、仲、叔、季、幼
: 孟
: (馬謖最小,伯仲叔季又用完了,
: 只能拿「幼」、「稚」、「少」之類的字,
: 來表示他最小了)
: (馬謖最小,與「常」字義相關的字都被哥哥們用掉了,
: 只能找個「謖」字來取名囉)
: (那~~那馬良的「良」,與「常」的字義有相關嗎?
: 我看不出來哪裡相關~~
: 一樣請板友若知道「良」、「常」二字之間有何關係的話,
: 還請幫忙訂正)
: (如果「良」、「常」二字的字義真的也沒有什麼關聯,
: 那麼馬良在被命名的時候,就也遇到和馬謖弟弟類似的情況:
: 想不到有什麼可以與「常」字呼應字義的字可用了,
: 所以就選個字義還不錯的「良」字來取名
: 什麼名字字義呼不呼應的不管了啦!
: 而且想管也管不了~~)
: 馬良、馬謖的大哥的字,
: 大概不脫「伯常」、「元常」、「孟常」。
: 那麼,馬良的大哥的「名」,
: 有可能會是什麼呢?
: 比如說~~~『馬恆』?
^^^^
前一篇po文的最後,
我猜想馬良五兄弟裡的長兄大哥會取什麼名,
試想的一個假設名叫作『馬恆』,
取「恆」、「常」兩字字義上的相互對應。
不過,後來覺得這個可能性好像不高,
而且衍生出一個問題,我一時也沒找到明確的解答,
所以提出來,若有板友知道答案,
還請多多指正。
我的疑問是:
東漢的人,有沒有對西漢的每位皇帝的名諱加以「避諱」呢?
東漢時的人對東漢的皇帝名諱加以避諱,例子很多。
但是,東漢的人究竟有沒有也對西漢皇帝的名諱加以避諱,
這一點我就不太確定了。
查了一下,發現東漢開國功臣名將「耿弇」,
他有個族中晚輩名叫耿「恆」(《後漢書‧耿弇傳》)。
如果這個「恆」字作為人名的記載不是錯字的話,
那麼有可能東漢人是可以不用避西漢皇帝的名諱的。
(但像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這種地位特殊的皇帝,
他們的名「邦」和「徹」,整個兩漢都還是繼續避諱)
因為,漢文帝名叫「劉恆」,西漢時為了避文帝劉恆的諱,
於是把「恆山」郡改名為「常山」郡,
以「常」代「恆」。
但既然耿弇家族有後人取名為耿「恆」,
似乎意味著不用再避西漢文帝的諱也無妨了。
(話說東漢也沿用「常山」這個郡國名,
否則的話,大家熟知的「常山趙子龍」這個名號,
就會變成是『恆山趙子龍』了)
(A:吾乃恆山趙子龍!
B:久仰久仰!我華山令狐沖!~~)
雖然上面看來如此,但我目前只找到「耿恆」一個例子,
一時半刻沒找到更多佐證來確定東漢人不避西漢皇帝名諱。
所以還是不敢很肯定這個結論,
因為其他幾位西漢皇帝的取名用字(例如:盈、啟、詢、奭、欣~~~),
似乎都沒有東漢時人拿它們來取名的例子(當然也有可能是我漏查了)。
如果說從避諱的角度,『馬恆』這個取名假設成立的可能性不高,
那,就再想一個可能的馬大哥之名吧。
『馬習』,如何?
: : 入蜀,諸葛亮亦從後往,良留荊州,與亮書曰:「聞雒城已拔,此天祚也。尊兄
: : 應期贊世,配業光國,魄兆見矣。(1)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於以簡才,宜
: : 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閑於聽,世服於道,齊高妙之音,正鄭
: : 、衛之聲,並利於事,無相奪倫,此乃管絃之至,牙、曠之調也。雖非鍾期,敢
: : 不擊節!」先主辟良為左將軍掾。
: : (1)臣松之以為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耳
: : 。
: : 後遣使吳,良謂亮曰:「今銜國命,協穆二家,幸為良介於孫將軍。」亮曰
: : :「君試自為文。」良即為草曰:「寡君遣掾馬良通聘繼好,以紹昆吾、豕韋之
: : 勳。其人吉士,荊楚之令,鮮於造次之華,而有克終之美,願降心存納,以慰將
: : 命。」權敬待之。
: : 先主稱尊號,以良為侍中。及東征吳,遣良入武陵招納五溪蠻夷,蠻夷渠帥
: : 皆受印號,咸如意指。會先主敗績於夷陵,良亦遇害。先主拜良子秉為騎都尉。
: : 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緜竹.成都令、越嶲太守。才
: : 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
: : 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 : (2)
: : (2)《襄陽記》曰:
: : 「建興三年,亮征南中,謖送之數十里。亮曰:『雖共謀之歷年,今可
: : 更惠良規。』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
: : 日復反耳。今公方傾國北伐以事彊賊。彼知官勢內虛,其叛亦速。若
: : 殄盡遺類以除後患,既非仁者之情,且又不可倉卒也。夫用兵之道,
: : 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亮
: : 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 :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
: : 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于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
: : 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良死時年三十六,謖年三
: : 十九。(3)
: : (3)《襄陽記》曰:
: : 「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
: : 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于時十萬之眾
: : 為之垂涕。亮自臨祭,待其遺孤若平生。蔣琬後詣漢中,謂亮曰:『
: : 昔楚殺得臣,然後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計之士,豈不惜乎
: : !』亮流涕曰:『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干亂
: : 法,魏絳戮其僕。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
: : 習鑿齒曰:
: : 「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規林父之後濟,故廢法而
: : 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
: : ,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
: : ,不亦難乎!且先主誡謖之不可大用,豈不謂其非才也?亮受誡而不
: : 獲奉承,明謖之難廢也。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
: : ,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
: : 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
: : 評曰:董和蹈羔羊之素,劉巴履清尚之節,馬良貞實,稱為令士,陳震忠恪,老
: : 而益篤,董允匡主,義形於色,皆蜀臣之良矣。呂乂臨郡則垂稱,處朝則
: : 被損,亦黃、薛之流亞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