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三國志‧劉禪傳》

作者: Makucy (承先啟後)   2020-10-03 21:29:37
這次在板上貼的《三國志‧劉禪傳》,
一般完整正式的稱呼,
是「《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也有人喜歡簡稱為「《蜀志‧後主傳》」,
 我個人比較不愛這個稱法,只是喜好問題)
之所以用〈劉禪傳〉來稱呼這篇《三國志》文獻,
是沿用以前在板上貼曹操、劉備、孫權等人傳紀時的做法,
讓板友可以一目瞭然地知道這篇文獻是在講誰的事。
若就這篇文獻的實質內容來論說,
其實要稱之為『《三國志‧蜀書‧後主紀∕後主本紀》』,
也是很能夠反映事實的。
不過我也沒有想要把篇名變稱到這樣的地步,
這裡就繼續使用本板先例的做法,
稱作《三國志‧劉禪傳》吧。
在這裡就此稍作說明。
※ 引述《Makucy (承先啟後)》之銘言:
:     後主諱禪,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立為王太子
:   。及即尊號,冊曰:「惟章武元年五月辛巳,皇帝若曰:太子禪,朕遭漢運艱難
:   ,賊臣篡盜,社稷無主,格人群正,以天明命,朕繼大統。今以禪為皇太子,以
:   承宗廟,祗肅社稷。使使持節、丞相亮授印綬,敬聽師傅,行一物而三善皆得焉
:   ,可不勉與!」(1)三年夏四月,先主殂于永安宮。五月,後主襲位於成都,
:   時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是歲,魏黃初四年也。(2)
:   (1)《禮記》曰:
:       「行一物而三善者,惟世子而已,其齒於學之謂也。」
:      鄭玄曰:
:       「物猶事也。」
:   (2)《魏略》曰:
:       「初,備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棄家屬,後奔荊州。禪時年數歲
:        ,竄匿,隨人西入漢中,為人所賣。及建安十六年,關中破亂,扶風
:        人劉括避亂入漢中,買得禪,問知其良家子,遂養為子,與娶婦,生
:        一子。初,禪與備相失時,識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簡者。及備得
:        益州,而簡為將軍,備遣簡到漢中,舍都邸;禪乃詣簡,簡相檢訊,
:        事皆符驗。簡喜,以語張魯,魯為洗沐送詣益州,備乃立以為太子。
:        初,備以諸葛亮為太子太傅,及禪立,以亮為丞相,委以諸事,謂亮
:        曰:『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亮亦以禪未閑於政,遂總內外。」
:      臣松之案:〈二主妃子傳〉曰「後主生於荊州」;〈後主傳〉云「初即帝
:           位,年十七」,則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敗於長阪,備棄
:           妻子走,〈趙雲傳〉曰「雲身抱弱子以免」,即後主也。如此
:           ,備與禪未嘗相失也。又諸葛亮以禪立之明年領益州牧,其年
:           與主簿杜微書曰「朝廷今年十八」,與〈禪傳〉相應,理當非
:           虛。而魚豢云備敗於小沛,禪時年始生,及奔荊州,能識其父
:           字玄德,計當五六歲。備敗於小沛,時建安五年也,至禪初立
:           ,首尾二十四年,禪應過三十矣。以事相驗,理不得然。此則
:           《魏略》之妄說,乃至二百餘言,異也!又案諸書記及《諸葛
:           亮集》,亮亦不為太子太傅。
:     建興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擁郡反。(3)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流
:   太守張裔於吳,據郡不賓,越嶲夷王高定亦背叛。是歲,立皇后張氏。遣尚書郎
:   鄧芝固好於吳,吳王孫權與蜀和親使聘,是歲通好。
:   (3)《魏氏春秋》曰:
:       「初,益州從事常房行部,聞褒將有異志,收其主簿案問,殺之;褒怒
:        攻殺房,誣以謀反。諸葛亮誅房諸子,徙其四弟於越嶲,欲以安之。
:        褒猶不悛改,遂以郡叛應雍闓。」
:      臣松之案以為房為褒所誣,執政所宜澄察,安有妄殺不辜以悅姦慝?斯殆
:      妄矣!
:     二年春,務農殖穀,閉關息民。
:     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
:   昌郡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牁為興古郡。十二月,亮還成都。
:     四年春,都護李嚴自永安還住江州,築大城。(4)
:   (4)今巴郡故城是。
:     五年春,丞相亮出屯漢中,營沔北陽平石馬。(5)
:   (5)《諸葛亮集》載禪三月下詔曰:
:       「朕聞天地之道,福仁而禍淫;善積者昌,惡積者喪,古今常數也。是
:        以湯、武脩德而王,桀、紂極暴而亡。曩者漢祚中微,網漏凶慝,董
:        卓造難,震蕩京畿。曹操階禍,竊執天衡,殘剝海內,懷無君之心。
:        子丕孤豎,敢尋亂階,盜據神器,更姓改物,世濟其凶。當此之時,
:        皇極幽昧,天下無主,則我帝命隕越于下。昭烈皇帝體明叡之德,光
:        演文武,應乾坤之運,出身平難,經營四方,人鬼同謀,百姓與能,
:        兆民欣戴,奉順符讖,建位易號,丕承天序,補弊興衰,存復祖業,
:        誕膺皇綱,不墜於地;萬國未定,早世遐殂。朕以幼沖,繼統鴻基,
:        未習保傅之訓,而嬰祖宗之重。六合壅否,社稷不建,永惟所以,念
:        在匡救,光載前緒,未有攸濟,朕甚懼焉,是以夙興夜寐,不敢自逸
:        ,每從菲薄,以益國用;勸分務穡,以阜民財;授方任能,以參其聽
:        ;斷私降意,以養將士。欲奮劍長驅,指討凶逆,朱旗未舉,而丕復
:        隕喪,斯所謂不燃我薪而自焚也!殘類餘醜,又支天禍,恣睢河、洛
:        ,阻兵未弭。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先帝託以天下,以勖朕
:        躬。今授之以旄鉞之重,付之以專命之權,統領步騎二十萬眾,董督
:        元戎,龔行天罰,除患寧亂,克復舊都,在此行也。昔項籍總一彊眾
:        ,跨州兼土,所務者大,然卒敗垓下,死於東城,宗族焚如,為笑千
:        載,皆不以義、陵上虐下故也!今賊效尤,天人所怨,奉時宜速,庶
:        憑炎精祖宗威靈相助之福,所向必克!吳王孫權同恤災患,潛軍合謀
:        ,掎角其後。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
:        詣受節度,大軍北出,便欲率將兵馬,奮戈先驅。天命既集,人事又
:        至,師貞勢并,必無敵矣!夫王者之兵,有征無戰,尊而且義,莫敢
:        抗也,故鳴條之役,軍不血刃;牧野之師,商人倒戈。今旍麾首路,
:        其所經至,亦不欲窮兵極武。有能棄邪從正,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者,
:        國有常典,封寵大小,各有品限。及魏之宗族、支葉、中外,有能規
:        利害、審逆順之數,來詣降者,皆原除之。昔輔果絕親於智氏,而蒙
:        全宗之福;微子去殷,項伯歸漢,皆受茅土之慶;此前世之明驗也。
:        若其迷沈不反,將助亂人,不式王命,戮及妻孥,罔有攸赦!廣宣恩
:        威,貸其元帥,弔其殘民。他如詔書、律令,丞相其露布天下,使稱
:        朕意焉。」
:     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復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魏將王雙率
:   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
:     七年春,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遂克定二郡。冬,亮徙府,營於南山下原
:   上,築漢、樂二城。是歲,孫權稱帝,與蜀約盟,共交分天下。
:     八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谷,欲攻漢中。丞相亮
:   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絕,真等皆還。是歲,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陽谿
:   。徙魯王永為甘陵王,梁王理為安平王,皆以魯、梁在吳分界故也。
:     九年春二月,亮復出軍圍祁山,始以木牛運。魏司馬懿、張郃救祁山。夏六
:   月,亮糧盡退軍,郃追至青封,與亮交戰,被箭死。秋八月,都護李平廢徙梓潼
:   郡。(6)
:   (6)《漢晉春秋》曰:
:       「冬十月,江陽至江州有鳥從江南飛渡江北,不能達,墮水死者以千數
:        。」
:     十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
:     十一年冬,亮使諸軍運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是歲,南夷劉胄反,
:   將軍馬忠破平之。
: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馬運。秋八月,亮卒于渭濱。征西大將
:   軍魏延與丞相長史楊儀爭權不和,舉兵相攻,延敗走;斬延首,儀率諸軍還成都
:   。大赦。以左將軍吳壹為車騎將軍、假節督漢中;以丞相留府長史蔣琬為尚書令
:   ,總統國事。
:     十三年春正月,中軍師楊儀廢徙漢嘉郡。夏四月,進蔣琬位為大將軍。
:     十四年夏四月,後主至湔,(7)登觀阪,看汶水之流,旬日還成都。徙武
:   都氐王苻健及氐民四百餘戶於廣都。
:   (7)臣松之案:湔,縣名也,屬蜀郡,音翦。
:     十五年夏六月,皇后張氏薨。
:     延熙元年春正月,立皇后張氏。大赦,改元。立子璿為太子,子瑤為安定王
:   。冬十一月,大將軍蔣琬出屯漢中。
:     二年春三月,進蔣琬位為大司馬。
:     三年春,使越嶲太守張嶷平定越嶲郡。
:     四年冬十月,尚書令費禕至漢中,與蔣琬諮論事計,歲盡還。
:     五年春正月,監軍姜維督偏軍,自漢中還屯涪縣。
:     六年冬十月,大司馬蔣琬自漢中還,住涪。十一月,大赦。以尚書令費禕為
:   大將軍。
:     七年閏月,魏大將軍曹爽、夏侯玄等向漢中,鎮北大將軍王平拒興勢圍,大
:   將軍費禕督諸軍往赴救,魏軍退。夏四月,安平王理卒。秋九月,禕還成都。
:     八年秋八月,皇太后薨。十二月,大將軍費禕至漢中,行圍守。
:     九年夏六月,費禕還成都。秋,大赦。冬十一月,大司馬蔣琬卒。(8)
:   (8)《魏略》曰:
:       「琬卒,禪乃自攝國事。」
:     十年,涼州胡王白虎文、治無戴等率眾降,衛將軍姜維迎逆安撫,居之于繁
:   縣。是歲,汶山平康夷反,維往討,破平之。
:     十一年夏五月,大將軍費禕出屯漢中。秋,涪陵屬國民夷反,車騎將軍鄧芝
:   往討,皆破平之。
:     十二年春正月,魏誅大將軍曹爽等,右將軍夏侯霸來降。夏四月,大赦。秋
:   ,衛將軍姜維出攻雍州,不克而還;將軍句安、李韶降魏。
:     十三年,姜維復出西平,不克而還。
:     十四年夏,大將軍費禕還成都。冬,復北駐漢壽。大赦。
:     十五年,吳王孫權薨。立子琮為西河王。
:     十六年春正月,大將軍費禕為魏降人郭循所殺于漢壽。夏四月,衛將軍姜維
:   復率眾圍南安,不克而還。
:     十七年春正月,姜維還成都。大赦。夏六月,維復率眾出隴西;冬,拔狄道
:   、河關、臨洮三縣民,居于綿竹、繁縣。
:     十八年春,姜維還成都;夏,復率諸軍出狄道,與魏雍州刺史王經戰于洮西
:   ,大破之,經退保狄道城,維卻住鍾題。
:     十九年春,進姜維位為大將軍,督戎馬,與鎮西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
:   不至;秋八月,維為魏大將軍鄧艾所破于上邽,維退軍還成都。是歲,立子瓚為
:   新平王。大赦。
:     二十年,聞魏大將軍諸葛誕據壽春以叛,姜維復率眾出駱谷,至芒水。是歲
:   大赦。
:     景耀元年,姜維還成都。史官言景星見,於是大赦,改年。宦人黃皓始專政
:   。吳大將軍孫綝廢其主亮,立琅邪王休。
:     二年夏六月,立子諶為北地王,恂為新興王,虔為上黨王。
:     三年秋九月,追諡故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龐統、黃忠。
:     四年春三月,追諡故將軍趙雲。冬十月,大赦。
:     五年春正月,西河王琮卒。是歲,姜維復率眾出侯和,為鄧艾所破,還住沓
:   中。
:     六年夏,魏大興徒眾,命征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雍州刺史諸葛緒數
:   道並攻。於是遣左右車騎將軍張翼、廖化、輔國大將軍董厥等拒之。大赦。改元
:   為炎興。冬,鄧艾破衛將軍諸葛瞻於綿竹。用光祿大夫譙周策,降於艾,奉書曰
:   :「限分江、漢,遇值深遠,階緣蜀土,斗絕一隅,干運犯冒,漸苒歷載,遂與
:   京畿,攸隔萬里。每惟黃初中,文皇帝命虎牙將軍鮮于輔,宣溫密之詔,申三好
:   之恩,開示門戶,大義炳然,而否德暗弱,竊貪遺緒,俛仰累紀,未率大教。天
:   威既震,人鬼歸能之數,怖駭王師,神武所次,敢不革面,順以從命!輒敕群帥
:   ,投戈釋甲;官府帑藏,一無所毀。百姓布野,餘糧棲畝,以俟后來之惠,全元
:   元之命。伏惟大魏布德施化,宰輔伊、周,含覆藏疾;謹遣私署侍中張紹、光祿
:   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齎印緩,請命告誠,敬輸忠款,存亡敕賜,惟所裁之
:   。輿櫬在近,不復縷陳。」是日,北地王諶傷國之亡,先殺妻子,次以自殺。
:   (9)紹、良與艾相遇於雒縣,艾得書大喜,即報書,(10)遣紹、良先還。艾
:   至城北,後主輿櫬自縛,詣軍壘門,艾解縛焚櫬,延請相見,(11)因承制拜後
:   主為驃騎將軍。諸圍守悉被後主敕,然後降下。艾使後主止其故宮,身往造焉。
:   資嚴未發,明年春正月,艾見收。鍾會自涪至成都作亂。會既死,蜀中軍眾鈔略
:   ,死喪狼籍,數日乃安集。
:   (9)《漢晉春秋》曰:
:       「後主將從譙周之策,北地王諶怒曰:『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
:        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後主不納,遂送璽
:        綬。是日,諶哭於昭烈之廟,先殺妻子,而後自殺,左右無不為涕泣
:        者。」
:   (10)王隱《蜀記》曰:
:       「艾報書云:『王綱失道,群英並起,龍戰虎爭,終歸真主,此蓋天命
:        去就之道也。自古聖帝,爰逮漢、魏,受命而王者,莫不在乎中土。
: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以興洪業,其不由此,未有不
:        顛覆者也。隗囂憑隴而亡,公孫述據蜀而滅,此皆前世覆車之鑒也。
:        聖上明哲,宰相忠賢,將比隆黃軒,侔功往代。銜命來征,思聞嘉響
:        ,果煩來使,告以德音,此非人事,豈天啟哉!昔微子歸周,實為上
:        賓,君子豹變,義存《大易》,來辭謙沖,以禮輿櫬,皆前哲歸命之
:        典也。全國為上,破國次之,自非通明智達,何以見王者之義乎!』
:        禪又遣太常張峻、益州別駕汝超受節度,遣太僕蔣顯有命敕姜維。又
:        遣尚書郎李虎送士民簿,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
:        十萬二千,吏四萬人,米四十餘萬斛,金銀各二千斤,錦綺綵絹各二
:        十萬匹,餘物稱此。」
:   (11)《晉諸公贊》曰:
:       「劉禪乘騾車詣艾,不具亡國之禮。」
:     後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策命之曰:「惟景元五年三月丁亥,皇帝臨軒,
:   使太常嘉命劉禪為安樂縣公。於戲!其進聽朕命:蓋統天載物,以咸寧為大,光
:   宅天下,以時雍為盛。故孕育群生者,君人之道也,乃順承天者,坤元之義也。
:   上下交暢,然後萬物協和,庶類獲乂。乃者漢氏失統,六合震擾,我太祖承運龍
:   興,弘濟八極,是用應天順民,撫有區夏。于時乃考因群傑虎爭,九服不靜,乘
:   閒阻遠,保據庸蜀,遂使西隅殊封,方外壅隔。自是以來,干戈不戢,元元之民
:   ,不得保安其性,幾將五紀。朕永惟祖考遺志,思在綏緝四海,率土同軌,故爰
:   整六師,耀威梁、益。公恢崇德度,深秉大正,不憚屈身委質,以愛民全國為貴
:   ,降心回慮,應機豹變,履信思順,以享左右無疆之休,豈不遠歟!朕嘉與君公
:   長饗顯祿,用考咨前訓,開國胙土,率遵舊典,鍚茲玄牡,苴以白茅,永為魏藩
:   輔,往欽哉!公其祗服朕命,克廣德心,以終乃顯烈。」食邑萬戶,賜絹萬匹,
:   奴婢百人,他物稱是。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
:   、光祿大夫譙周、祕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12)公泰始七年薨於洛
:   陽。(13)
:   (12)《漢晉春秋》曰:
: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
:        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
:        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
:        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聞之,求
:        見禪曰:『若王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
:        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
:        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   (13)《蜀記》云:
:       「諡曰思公,子恂嗣。」
:   評曰: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昏闇之后,《傳》曰:「素絲無常
:      ,唯所染之」,信矣哉!禮,國君繼體,踰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
:      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又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
:      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然經載十二
:      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
:      劣著矣。(14)
:   (14)《華陽國志》曰:
:       「丞相亮時,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
:        衡、吳漢不願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閒,每見啟
:        告,治亂之道悉矣,曾不語赦也。」若劉景升、季玉父子歲歲赦宥,
:        何益於治!』」
:      臣松之以為「赦不妄下」,誠為可稱;至於「年名不易」,猶所未達。案
:      「建武」、「建安」之號,皆久而不改,未聞前史以為美談;「經載十二
:      」,蓋何足云!豈別有他意,求之未至乎?亮歿後,「延熙」之號,數盈
:      二十,「茲制漸虧」,事又不然也。
: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