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Hartmann (銀之朔風)》之銘言:
: 想拿荊州無可厚非,但那個時間的態勢去拿只是證明孫權+呂蒙缺乏大局觀。
: 這次動手以結果來看看似成功,實則很大程度上是靠著運氣才勉強保住,如果
: 曹操晚個5年死...;如果朱然沒有守住江陵;如果朱桓沒有突然超水準發揮擋
: 住曹仁,孫權能不能笑到最後可難說的很。
: 但是戰略計畫能以運氣來擬定嗎?如果可以,孫子就不會一再告訴我們要「廟
: 算」!
還在戰大橘觀,這個話題要戰幾年
最重要的一個關鍵是,魏蜀吳的三國賽局,並不是三國鼎立互相牽制
魏和蜀因為歷史機遇、歷史宿怨、政治路線、意識形態等緣故,永遠不可能結盟
這是大前提
所以只有吳一國是可以左右搖擺,兩邊通吃的第三勢力
魏蜀是世仇,嚴重缺乏互信,而且集團意識形態相左嚴重,喜好互扯後腿
連德蘇/日蘇互不侵犯這種等級的短暫利益同盟,都很難結成
曹丕收劉備之邀之所以躊躇猶豫,這些都是背景原因,讓你得利就是不爽
這種三國常識,當代早就路人皆知,吳當然也深知此理
表列一列就很清楚
魏蜀 -> 世仇,缺乏互信,極難協同
吳蜀 -> 蜀的一廂情願大橘觀裡需要吳
吳魏 -> 對於魏而言,比起吳,蜀的仇恨更高
魏吳戰線 -> 互相難攻難守
吳蜀戰線 -> 吳攻蜀易 蜀攻吳易
奇襲Bonus:蜀耗去一半勢力
這個賽局放下去,閉著眼睛都能解出,吳一定要強攻,不強攻是白癡
Z>>>>>>>B,這個賭博完全值得
實際上吳國長期以來的搖擺外交也玩得非常好,吳是賽局分析的高手中的高手
國力兵力很弱,壽命卻是三國最長,是弱國外交的典範,說吳不會廟算,
簡直外行人看熱鬧,讓人見笑
Hartmann是書生之見,理論充滿對蜀的偏愛與對吳的偏恨(很多人都有這種先入為主)
你要以你的感情加權就算了,敗者(蜀)說勝者(吳)無謀,簡直不知所謂
這個賽局之所以瓦解,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那個Bonus
只要關羽不大意,吳攻蜀變成「難」,賽局就不至於崩盤
這局的戰犯就是關羽一人,根本怪不了別人,為將者輕忽,斷送國運
中華自古都有把歷史故事當作管理學來使用的傾向,流傳千古的成語裡,罵的是
『關羽大意失荊州』而不是『孫權無謀搶荊州』
長期的智慧早就對這段歷史已經有蓋棺的論斷,這根本就是標準答案,沒什麼好討論的
你的權衡標準顛三倒四
一下討論道德(說吳沒道德),一下討論利害(說吳不會廟算沒大橘觀)
根本不知所謂,要就專心談道德,要就專心談現實利害,這兩者根本互斥,混為一談
你就只是一個粉絲和OTAKU的水準而已,根本沒踏進決策者的世界,當然見不到決策者
的高度,有資料亂解讀,分析半調子倒果為因
光陰又過了好幾年了毫無長進,又是這個話題,又是一樣的見識.......
作者:
BusterPosey (Barca!Giants!Rafa!)
2015-10-21 23:19:00蹲點蹲這麼久總算出來了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5-10-21 23:23:00推 說關羽是唯一戰犯可能有點苛 但說吳國無謀盲動取荊州這根本是個人偏見
作者: greecat (皮卡丘) 2015-10-22 00:58:00
這ID.....XDDDDDD
作者:
shernway (十八尖山田哲人)
2015-10-22 07:09:00夷陵戰神!
作者:
enjoyfafa (enjoyfafa)
2015-10-22 09:06:00可能又快進去蹲苦窯了XD
作者: jzbobby 2015-10-22 11:31:00
大督督早
搞出夷陵這事可沒那摸簡單耶不過想想某種程度上 蜀吳大戰一場搞清楚狀況不然兩國永遠不會搞懂蜀吳相爭曹魏得利只能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大局觀
作者:
Landius (原來我是漆原派啊)
2015-10-22 12:22:00吳也痛過魏三路伐吳那一場,雖然之後還想再吃蜀漢豆腐(策動南中造反),但還好諸葛亮有把態勢穩定下來.
去查查韓冉就知道魏蜀同一戰線不是不可能魏蜀不一定會同盟,但是同時進攻吳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要不然為何有劉曄的進言?
作者:
rssai (遺忘需要多久)
2015-10-23 10:07:00猛了~~~賽局理論出來我先跪了一半...在下想問, 是否有平衡點的存在?? 這樣的分析很少在板上看到, 詳細希望..
作者:
atana (在ana)
2015-10-23 19:32:00大都督的群嘲總是不用CD
作者:
dake (V FOR VENDETTA)
2015-10-24 01:19:00推大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