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為什麼司馬昭要用鍾會當主力而不是鄧艾?

作者: amyvivian (燕子)   2018-01-29 00:41:02
假如換一個問題……
鄧艾是征西將軍,鄧艾作為伐蜀軍的一支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司馬昭為什麼要用鍾會伐
蜀呢?這是我個人比較想問的問題。
雖然試著努力了一下,但是花費了太多時間。最後還是只能給一個妄想式的半途而廢的不完整回答。
司馬昭為什麼用鍾會伐蜀?
一、「惟會亦以為蜀可取」
關於用鍾會伐蜀,《三國志》給了一個說法是:「惟會亦以為蜀可取」。但是鍾會在此之
前擔任過秘書郎、中書侍郎、黃門侍郎、以中郎在大將軍府管記室事、司隸校尉,都是文
職,參與平定毌丘儉、諸葛誕的戰事時,雖有戰功,但也都是建策,沒有跡象顯示他實際
統領軍隊。比如曾鎮守關中的族人司馬望、曾有戰績鎮守地方的陳騫、石苞、掌管禁軍的
賈充,甚至司馬昭自己,都比鍾會更具資歷。直接把十多萬軍隊交給鍾會進行滅國戰爭,
豈不是輕率?
二、 「有寵」
《晉書》則多次提到司馬昭對鍾會的寵幸。比如王元姬稱鍾會「寵過必亂」、羊祜因鍾會
「有寵而忌」而畏懼他,多年後馮紞向司馬炎進言說司馬昭對鍾會「誇獎太過,嘉其謀猷
,盛其名器,居以重勢,委以大兵」。《三國志》也有描寫到:「壽春之破,會謀居多,
親待日隆」。即使鍾會的領軍經歷稍嫌不足,確實也有可能因為寵幸而被任用。
但從258年到263年司馬昭對鍾會究竟有多寵幸、鍾會的權力又有多高,形容語句很多,具
體如何則寫得有點模糊。
1. 辭讓官爵
從官爵來看,258年的鍾會先是「遷為太僕,固辭不就。以中郎在大將軍府管記室事」「
以討諸葛誕功,進爵陳侯,屢讓不受。」然後直接跳到「遷司隷校尉」,此事大約在260
年。做個對比,當時與黃門侍郎鍾會同樣在諸葛誕戰事中豫參謀略的散騎常侍裴秀,在這
之後先是「轉尚書,進封魯陽鄉侯,增邑千戶」,260年弒帝事件後又「以豫議定策,進
爵縣侯,增邑七百戶,遷尚書僕射。」那麼260年鍾會的司隸校尉一職,究竟能不能說得
上是寵幸呢?
鍾會一直領有宮中職務,不像是裴秀曾經擔任司馬昭的司馬,和司馬昭缺少一層直接關係
。再看之前,在徵召諸葛誕一事上,司馬昭也是先找賈充,鍾會甚至只能後知後覺。可能
到了258年,司馬昭與鍾會的關係有比較拉近,但是與裴秀、賈充相比能力受重視高過關係的親密。
2. 當世與奪
而關於鍾會在司隸校尉的權力展現,《三國志》只寫到「嵇康等見誅,皆會謀也。」《三
國志‧王粲傳》附的嵇康小傳也簡略的寫「至景元中,坐事誅。」背後的緣由是否真的是
如《魏氏春秋》所說的銜恨勸司馬昭殺嵇康?在裴松之注中提到說「干寶、孫盛、習鑿齒
諸書,皆云正元二年,司馬文王反自樂嘉,殺嵇康、呂安。」表示說殺嵇康的這件事,本
身就有些記載模糊的地方。
穎川鍾氏,「世善刑律」(《後漢書‧鍾皓傳》)。類似潁川陽翟郭氏,以法律傳家,只是
似乎並不那麼顯赫。鍾會父親鍾繇曾擔任過廷尉正、司隸校尉、大理、廷尉,並且多次倡
議肉刑,到死前都不放棄。裴松之注引《魏略》提到,鍾繇在司隸校尉任上曾經以擅自去
官、違法為老長官奔喪的罪名收捕長陵令吉黃,最後吉黃因此伏法。即使是追義而違法,
鍾繇也不予以寬貸。之後鍾繇又徵召吉黃之弟吉茂為官,吉茂原本隱居有清名,雖然心有
怨怒卻可能懼怕鍾繇而出仕。鍾會之兄鍾毓在司馬奪權後,也獲得了廷尉的官職,修訂法
律,並且負責辦理了李豐夏侯玄等的案件。殺嵇康一事,有它的特殊性,但是依稀可以在
鍾會的家族中找到一些前例。擔任司隸校尉和殺嵇康,是否可以說明鍾會擁有特殊的權力
與寵幸呢?似乎也可以說是司隸校尉本身職權如此。
鍾會在司隸校尉任內另一件具體的事件則是《晉書》中提到的,「司隸鍾會於獄中辟雄為
都官從事」。向雄曾為老長官王經哭,之後因小罪被捕入獄。鍾會不僅是向雄的長官,又
對他有恩,所以最後由他出面為鍾會收葬。但是鍾會救向雄究竟懷有什麼心思,就只能猜
測了。因為在史書各處都不見弒君事件後鍾會的表態,只有在這件事上透過向雄和王經產
生間接的關係。
就像是在《世說新語‧賢媛篇》許允婦故事中的表現,鍾會可能只是單純不去做落井下石
的事,但也可能他本身扮演了在司馬氏和士人之間,或者司馬氏和皇宮之間立場曖昧的中
間人角色?
3. 使嘏表上
《三國志》對於鍾會早年的記載,多寫他以學問聞名。在政治上第一次嶄露頭角,要算是
和傅嘏一起協助司馬昭從許昌回京掌權這件事。不過毌丘儉和文欽起事所作的表中也提到
:「弟昭,忠肅寬明,樂善好士,有高世君子之度,忠誠為國,不與師同。」雖然之所以
這麼寫可能有分化的意圖,但是大概可以說明司馬昭的形象公認比較溫和。而當時,就算
曹髦天縱英明也還未成年,那份企圖排除司馬昭的詔書究竟是出自於誰呢?假如司馬昭被
排除,又會是誰出面輔佐少帝?假如追究司馬師擅行廢立之事,曹髦的帝位有沒有可能不
被承認呢?傅嘏和鍾會除了一方面建議司馬昭領軍,另一方面也向皇宮方面上表。那麼表
中又陳述了什麼內容?
裴松之在傅嘏傳末的評論中發表意見,認為「傅嘏識量名輩,寔當時高流」甚至責怪陳壽
對傅嘏的評價太普通。《世說新語》收錄當世裴楷對傅嘏的評價,也符合「當時高流」的
說法。詔書實際是命令尚書傅嘏領軍,抗旨的是傅嘏,比起鍾會,傅嘏算是主謀。但傅嘏
並沒有招致惡評,似乎可以說明這件事本身爭議性不大。傅嘏與鍾會在這之中,究竟是完
全偏向司馬昭為他奪權,或者同時也擔任了皇室和大將軍之間的橋梁呢?或許可以假設傅
嘏上表是向太后及皇帝陳述利害,促使兩方合作。或許可能避免了一場未知的衝突?
鍾會因此遷黃門侍郎、封東武亭侯。令人聯想到建安元年的鍾繇。鍾會自此有自矜色,傅
嘏指他「志大其量」。假如只是說成為司馬昭的黨羽,又何「志」可言呢?陳壽又評:「
心大志迂」。他的大志是什麼,難以確知。我猜想,也許他想跟父親一樣周旋在皇室與大
將軍府之間,發揮影響力?
4. 大志何為?
鍾繇曾說:「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裴注引《荀彧別傳》) 鍾會和皇帝曹髦也似乎
有某種程度的親近關係。裴注引《魏氏春秋》說鍾會曾經在司馬師面前稱讚曹髦,令司馬
師說出「社稷之福」這樣的場面話。另外又引《傅暢晉諸公贊》提到曹髦喜歡召集文士在
宮中開講宴,包括鍾會、裴秀、司馬望、王沈常在行列中,甚至為各人取了名號。《魏氏
春秋》就有曹髦與群臣論少康與高祖的一幕,時任尚書的鍾毓也參與其中,侍郎鍾會則默
默記錄。雖然在後來王沈背叛了曹髦,但是曹髦會將計畫告訴王沈,也表示這些文友之中
是有被他視為可信任的人。
司馬昭掌權後,可能也自知權力完全來自父兄,史書呈現了司馬昭辭讓晉公加九錫的次數
達五次,也許可以說明,這段時間司馬昭試圖展現出溫和謙讓的姿態。這段時間也正好鍾
會在司馬昭身邊最親近的時候。鍾會對司馬昭擁有多少影響力?可能正因為司馬昭擺出溫
和的姿態,才使曹髦天真認為可以攻擊他?
直到景元四年(263年)十月,當鍾會還正與姜維相持劍閣,鄧艾則不知道是正要啟程陰平
道或者正在他艱辛的道路上。戰爭才打到一半,司馬昭就已經接受了第六次的賜封,成為
晉公。司馬昭似乎有點著急,這個轉變是來自於前線奪取漢中的功績,還是因為司馬昭身
邊環境已經跟伐蜀前不同?
用鍾會伐蜀、到鍾會叛變這一連串的事件,也許是某種情勢下推波助瀾的結果,所以才會
看似不合理。
可惜我已經無法再假設下去……抱歉。如果各位覺得沒有那麼可笑的話,我再努力看看。
作者: hgt (王契赧)   2018-01-29 02:05:00
推 不錯的歷史推理
作者: chordate (封侯事在)   2018-01-29 03:23:00
因為司馬昭再過2年就死了...如果說他身體已經不好就不得不加速竄位的速度
作者: Lordaeron (Terry)   2018-01-29 10:07:00
鍾會,背景好,有戰績,有功績,會做人,故值得信任。
作者: Houei (金山好吃粥,伸!)   2018-01-29 14:11:00
分析得很細!細到我這種等級的沒辦法一次消化完 先推再說~~
作者: max0815 (髒水退散)   2018-01-29 14:28:00
閱,有說跟沒說差不多
作者: bilice   2018-01-29 15:43:00
司馬昭本就想立功加官晉爵。攻到漢中已經大滿足了。滅蜀是意外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