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雜誌 2023-07-25 編譯-田孟心、天下Web only
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大學 美國最頂尖的名校都是誰在讀?從這些菁英學校畢業,會給職
涯加分多少?窮孩子真的沒有希望了嗎?
一直以來,人們相信教育或許有一項功能是促進階級流動,認真的孩子能透過力爭上游改變
出身處境。但這在美國高教的菁英名校現場,卻只是個神話。
本週,一份針對美國8所常春藤大學——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大學——,以及史丹佛
、杜克、MIT和芝加哥大學,一共12所頂尖學府的大型研究出爐,顯示這幾所大學裡,六分
之一的學生來自最富有的1%家庭。
由哈佛大學專門研究不平等問題的計畫Opportunity Insights的負責人,經濟學家洽提(Ra
j Chetty)主導的這份新研究顯示,對於相同SAT或ACT成績的申請者來說,來自前1%家庭的
孩子被名校錄取的可能性,比普通申請者高出34%。
而來自0.1%超級頂尖家庭的孩子被錄取的可能性,是普通申請者的兩倍多。
深入數據
事實上,美國全體大學生裡,只有不到1%就讀這12所菁英大學,但這些學校在美國社會發揮
著巨大的存在感:畢業生佔了12%的財富500強CEO、25%的美國參議員,以及13%的超級富豪
(收入前0.1%族群)。
因此,研究人員認為,關注這幾所大學是有必要的,它們提供了獲得權力和影響力的途徑。
如果就讀這些學校的學子背景趨向多元化,較有可能改變美國的決策者樣態。
有些人好奇,會不會是這些學生本來就優秀,而不一定是學校發揮關鍵作用?
研究人員因此進行了一項新穎的分析,他們將那些被錄取與沒有被錄取(因而進入另一所聲
望也不錯的公立大學)的學生進行比較,發現就讀常春藤大學,確實將學生日後成為有錢人
(收入前1%)的預期機會,從12%提高至19%。
在收入以外的領域,影響甚至更大:畢業於常春藤名校,會使進入頂級研究所的預期機會增
加將近一倍;在國家新聞機構,和研究醫院等享負盛名的機構工作的機會,也會增加兩倍。
「擁有代表權很重要,」另一位也研究大學招生,但未參與這項新研究的哈佛教授戴納維斯
基(Susan Dynarski)指出,「這表明常春藤盟校的影響有多大:政治菁英、經濟菁英、知
識菁英都來自這些學校。」
有錢人,到底怎麼贏的?
富人子弟是如何被招生委員會相中?新研究顯示,他們最大的優勢是學校對校友子女的偏好
。
當高收入申請者申請父母曾就讀的大學時,他們的錄取率比其他具有類似資格的申請者高得
多;但在其他排名前十的大學,他們被錄取的可能性就不高了,因為爸媽沒有上過那些學校
——這顯示了世襲的重要性。
另外,排名前1%的錄取學生中,有八分之一是運動員。
主因是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參加體育運動,尤其是某些學校偏好的特殊運動,比如划船
和擊劍。該研究估計,運動員的錄取率,是具有相同資格的非運動員的4倍。
第三個推動對最富有子弟申請者的偏好,是「非學術」表現,例如課外活動、志工服務,和
抽象的「人格特質」等等。研究顯示,排名前0.1%的學生獲得高「非學術」評分的可能性,
是中產階級學生的1.5倍。
最大的成因,是招生委員會給來自「私立非宗教高中」的學生更高的分數。因為私立高中更
注重輔導孩子拉高上述課外活動項目。研究指出,私中的孩子被常春藤盟校錄取的可能性,
比同樣優秀的公立高中畢業生高出兩倍。
拿到稀罕機會的富人之子,表現不負眾望也就罷了,但報告發現,校友子女、運動員和私立
學校的學生在大學畢業後,在收入或進入頂尖研究所與企業方面,並沒有取得更好的成績。
事實上,他們通常表現得更差。
入學改革,有用嗎?
今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在招生中採用種族偏好的「平權行動」違憲,引起了究竟何謂
公平的論辯。
除了關注種族以外,人們呼籲,也應該同等重視家庭社經背景帶給學生的影響。有些人甚至
認為,這才是平等最重要的變因。
一些大學已經在實行「需求平權」的招生,目的是從低收入群體中選拔更多的新生。美國大
學理事會還有一個名為「Landscape」的工具,可以幫助確定申請人是否成長於享有顯著特
權,又或者是逆境的社區。
常春藤盟校與其他大學最近也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像是在普林斯頓大學,五分之一的學生現
在來自低收入家庭,四分之一的學生獲得全額資助。在哈佛,今年秋季入學的新生中,也有
四分之一來自收入低於85,000美元的家庭,他們亦不用支付任何學費。
MIT招生主任施米爾(Stuart Schmill)表示,該校在菁英私立學校中脫穎而出,因為它幾
乎不偏向富裕學生,且長期以來一直有不偏向校友子女的做法。在MIT,運動員不會受到任
何優先考慮,也不會經歷單獨的招生流程。
「我們確實有責任理清人才和特權之間的區別。」施米爾直言。
然而,一位匿名的某所大學招生主任表示,改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主要是考慮到校友
們的反應,「與校友們保持牢固聯繫對學校來說非常重要,」眾人皆知,關鍵就是學校能拿
到的捐款資源,很大程度把持在校友手上。
因此,那些轉向考量學生背景來招生的大學,也不會太高調,「它們通常不會公開承認這一
點,因為擔心遭到反彈,」《紐約時報》寫道。
高收入、有權力的家庭,希望引導他們的下一代保持領先地位。但這份研究揭露的是,目前
菁英大學正在將相對資質不足的後輩,輸送到社會上影響力非同小可的崗位上,這不僅對其
他階級的子弟不公平,也拖慢了社會進步的可能。
(資料來源:The Economist, NYT, Opportunity Insights)
https://www.cw.com.tw/article/5126735